融媒体时代避免“网络新闻”谣言传播探析

2020-05-21 10:35:39 来源:采写编2020年第2期

关键词: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传播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上的信息因为其互动性、即时性而为公众所青睐,任何一个人都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载体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有利就有弊,“网络新闻”的低门槛、审核宽松以及监管力度不足造成了低俗信息、恶意炒作甚至造谣、传谣行为屡禁不止,智能融媒体时代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何避免“网络新闻”谣言传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新闻定义的概念与争论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完全进入了媒体的融合时代,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在迎接这种潮流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至今并未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新闻界部分学者总结了两种概念化的提法:1.网络新闻是指在利用网络技术、功能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网络传播;2.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其途径可以是网站、社交软件、论坛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转载者可以是任何个人,也可以是任何机构。

从两个概念总结中可以看出,网络新闻指传受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信息。即任何传送者通过互联网发布或者再发布,任何接受者通过互联网以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

从新闻学理论的角度来说,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各种机构和个人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最新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融媒体时代对网络新闻的定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围绕网络新闻的定位话题不断产生争论。一些人士认为,只要是在媒体上发表的新闻刊发于网络就可以被称为网络新闻;另一部分人士则表示来自论坛、博客甚至个人自媒体号的新闻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网络新闻。本人认为,网络新闻发表载体虽是网络,但本质仍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仍要具备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网络新闻“谣言”传播的危害性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未经证实的信息在网络上引发“病毒性”的传播,例如:“小龙虾是虫不是虾,长期食用引发肺部空洞”“女大学生求职被割肾”“肯德基出现六个翅膀的怪鸡,疑似激素滥用”“娃哈哈AD钙奶、爽歪歪含有肉毒杆菌”等等,这些信息往往使用抓人眼球的惊悚题目,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虽然最终这些信息一一被证实是不折不扣的谣言,但它们的广泛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给涉事企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17年,一场“塑料紫菜”危机席卷国内几乎所有紫菜生产企业和地区。危机源于一段流传于社交软件的视频,别有用心的发布者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购买了某品牌的“紫菜”,取出几块泡在水中,在视频中出镜者宣称被浸泡过的紫菜有一股腥臭的味道,并展示用手撕扯不断裂,称放入口中嚼不碎。最终,该视频拍摄者称“这些紫菜都是用塑料制作的,并且是废旧回收的原料”。一时间,“塑料紫菜”成为热点词汇,瞬间登上热搜头条,成为百姓口中影响健康的“头号杀手”。最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专家站出来辟谣表示,紫菜由于原料及制作工艺的原因,本身就具有韧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塑料的韧性还强。并且紫菜作为一种传统食料,富含蛋白质,被火烧过后产生的气味明显不同于塑料。

但此时谣言已经发酵,全国紫菜行业遭受了重创。据不完全统计,仅传统生产紫菜的福建晋江地区,就因为此次“塑料紫菜”事件,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便高达1亿元左右,且长期对该行业的影响更加难以估量。

日常生活中,网络谣言高度存在于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等具备影响力的事实和人物上,以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的方式吸引公众眼球,且明显背离科学常识,通过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网络渠道进行“病毒式”传播,且明显使用攻击性、目的性和引导性的语言。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容易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网络谣言具体表现在文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拟定爆炸性标题等不同方式,公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出于从众心理加速了这些“有毒”信息的传播。网络谣言由于真伪难辨、蛊惑性强,很容易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众多国家把打击网络谣言作为谣言治理的重要内容。

网络谣言以新闻的方式包装、传播,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而导致网络新闻谣言泛滥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区分,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主观虚假与客观虚假。

主观虚假方面,主要是指发布者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或出于其炒作心理的满足而进行发布,因题材贴合时下新闻热点,而被广泛传播,形成网络新闻谣言;此外,不确定的社会生活,欠缺科学知识常识也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客观方面,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等使得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另在国内,绝大多数网站不具备新闻采访权,其刊登的新闻或是从有资质的新闻单位转载,或是开发自媒体平台,吸纳个人或机构发布信息作为新闻源。受多种条件限制,网站不具备审核其转载、发布新闻的真实性的能力,这些在客观上都造成网络新闻谣言的无序传播。

三、谣言不能仅局限于“止于智者”,如何解决网络新闻谣言

面对谣言,最科学的态度当然是“不信谣,不传谣”。但如果简单将其理解为谣言止于智者,“如果你知道一条信息是谣言,就不要相信和传播它”,这绝非治本之策。一个有着正常价值观的人当然不会去相信、传播他明知是虚假的东西,但我们实际应该考虑的是,在未知此消息真假的情况下,每个个体应如何应对。

人们在无法区分谣言和真实信息的情况下,为不传播或不相信该信息,难道只能拒绝相信和传播这些未经官方确认的信息吗?这种做法,固然能让我们避免犯错,但同样会让我们错过一些信息,例如,2007年,部分顾客在社交媒体上称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几种饮料产品上调价格,且国内定价远高于国外,该消息随后被星巴克官方承认。随后跟进的媒体报道,其产品定价并未违背WTO公平贸易原则,也未对中国消费者构成价格歧视。

一地发生火灾,在官方发布消息前,当地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传的现场视频、照片,以及对该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性描述均快于当地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引发公众关注、传播。

这里由社交媒体传播发酵的信息,在未经官媒发声证明真伪之前,能称之为“谣传”吗?显然不能。

这种被错过的信息越多,产生的代价越大,而一旦多次形成网传——辟谣——证真,这样的传播闭环越多,人们就越可能放弃“不信谣、不传谣”的态度,转而相信和传播一切未经核实的信息。由此可见,消除网络新闻谣言的根本在于让这样的“非官方真消息”越少越好。

一个真消息不可能变成假的,我们应该倡导的是让非官方的变成官方的,也就是让真实的信息尽量早、尽量多、尽量准确、尽量有说服力地从官方的口径发出。民众能够从足够可靠的信源获得即时、有效的信息,自然就会抛弃那些不可靠的信源。

真相的缺失是谣言滋生的土壤。治理网络新闻谣言、谣言快于真相的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应坚持标本兼治。首先,这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网络谣言的性质、责任认定、损害赔偿以及管理的主体、程序、监督等都需要给予明确的界定。其次,要靠广大网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对受到网络谣言蒙蔽的人来说,相关部门应善于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披露真相,曝晒“造谣者”的用心,让其臭名远扬。再次,对网站而言,应加强自律、严把关口,始终坚守真善美的新闻编写原则,对要发布的信息要以真实为基础,不得构建虚假的新闻信息,不给网络谣言提供传播渠道。(作者单位:燕赵都市报)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