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必然》“重混”说平议

2020-05-21 10:37:49 来源:采写编2020年第1期

关键词: 凯文·凯利《必然》;“重混”说;比特;媒介融合;数字艺术

内容提要: 笔者分别从经济增长、媒介增长和技术增长三个方面界定梳理了凯文·凯利对“重混”的界定,列举了在“重混”趋势下,经济领域、媒介领域和技术领域方面出现的引人深思现象,即比特币的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及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重混”说体现了凯文·凯利将技术看作媒介的观点;对于媒体组织来说,应该结合把“媒介融合”当作自身的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生存战略;作为“菜鸟”的新媒体用户应该避免过度沉溺数字艺术传播媒介;我们可以将各个传播时代的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看作一种无形的“技术元素”,对这些元素的不断升级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其配套的相关法律会逐渐完善。

“重混”(Remixing),其中前缀re-表示“再”“重新”“重复”的意思,词根mix的意思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他们紧密结合,难以分离。把词根和词缀结合起来以后,“重混”就是将多种物质反复、多次结合的产物。凯文·凯利将这个概念用在了经济、媒介和技术领域,以此来形容它们在经过多次重新组合之后,自身的规模和价值都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一、《必然》对于“重混”的界定

(一)“重混”的定义。凯文·凯利的“重混”有三层含义:首先,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其次,从媒介增长的角度看,“重混”是将先前的、简单的媒介形式与较新的、复杂的媒介形式重新组合以产生更多的媒介形式,从不同的组合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可能出现的新媒介的轮廓。如报纸与互联网的结合可能形成网站、电子报和新闻客户端,电视和互联网的结合可能形成视频网站等。最后,从技术增长的角度看,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发明成果之上,如用于风琴的制作原理被用在织布机上,而织布机的织布原理后来演化出计算机软件。

笔者认为从媒介增长的角度看“重混”说,它就是今天所讲的“媒介融合”,该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即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喻国明教授也指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播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从技术增长的角度看,“重混”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科学技术的组合,也包含人类思想成果的融合。

(二)“重混”的前提。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不同媒介形式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在电子传播时代,媒介就是讯息,在数字时代,媒介则是比特。数字比特以文本、图像、声音等表现方式承载人类的思想和价值。数字比特的可互换性和快速流动性使得我们可以任意选取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融合,不断形成新的媒介形式;数字比特的易转移性和不易破损的特点,使得诸如动态影像、图片等数字艺术可以被压缩,极大削减了艺术创作的成本,节约了制作时间。

二、“重混”趋势下的现象

(一)比特币的兴起。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重混”下的产物可以表现为比特币的兴起。“比特币是一种开源的、基于网络的、点对点的匿名电子货币,是世界上第一个分布式的匿名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发行和支付没有中央控制中心,货币转账是由网络节点进行集体管理,交易各方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比特币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货币,它无需任何一家中央银行来为其准确性、强制性与调节性负责。”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从媒介增长的角度看,“重混”下的产物可以表现为新老媒体的融合。这种融合在当下可以表现在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如纸媒生产的信息提供给电视媒体;传统媒体电子化,如新闻客户端、手机报等;以及新闻从业者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完成对新闻信息的采集。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里,“重混”说极大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权,“公民共有”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人能够完全拥有什么东西,因为人人都拥有它,“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

(三)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是数字媒介的产物,是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等手段对图片、影音文件进行分析编辑后的艺术形态。作者主要列举了网络同人小说、YouTube的“混搭”短片、Vine的GIF图片分享等数字艺术形态,并对其各自的传播特点作了分别阐述,下面笔者将它们的传播特点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传播环境的虚拟性和互动性。数字艺术作品依托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数字平台传播。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也相对减弱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内在机制的影响力;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保证用户在内容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用户提出的建议,能够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其次,制作工具的廉价性和开放性,使得传受双方的关系趋于平等。“廉价、普遍的创作工具正迅速地减少着创作动态画面所需的努力,并且颠覆着各种媒介固有的不对称性”。第三,除了视频和图片制作软件之外,还包括各种社交平台,如微博、网易LOFTER、知乎等。这些平台的内容生产即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它们成为数字时代下,UGC的主要来源。

三、对“重混”说的思考

(一)“重混”说体现的凯文·凯利的媒介观。作者在书中同样肯定媒介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同时认为媒介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的智能化程度。这其实体现了凯文·凯利将技术看作媒介的观点。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凯文·凯利给作为技术的媒介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技术元素”,“技术元素不仅指硬件,而且包括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以及各类思想”。凯文·凯利指出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术虽然让生产图书变得简单,但并没有释放文字的魅力。普通读者真正发现文字魅力的则是引用符号、目录、页码、注释等工具的发明。由此可见,作者口中的“技术”不仅仅是具体的科学发明,更是涵盖了能够开拓人类视野以及具有启迪作用的抽象意义上的东西。

(二)对“媒介融合”树立清醒的认识。随着“媒介融合”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我们也要对媒介融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经常把“媒介融合”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生存策略考虑,由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即时性、海量性、交互性等优势极大压缩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当前不少传统媒体开始向新媒体转型,而他们的习惯性做法通常是:开通“两微一端”、建立网站、开发APP等,但是这种不考虑媒体自身优缺点的转型策略往往导致资金、人才、管理、精力的分散和浪费,得不偿失。

因此,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该将“媒介融合”当作自己的发展战略,而非生存战略。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发挥自身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以及自身在新媒体用户里的公信力,引领舆论方向。

(三)对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重混”的法律体系未健全。作者就在最后提出一个矛盾,对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借鉴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对此,凯文·凯利认为,对已有材料的利用是一种值得尊重且必须的实践活动,相关法律虽然还不完善,但还是会逐渐完善。笔者认同凯文·凯利的观点,各个传播时代的人类思想文明成果就是一种无形的“技术元素”,需要不断地升级,将原来的思想体系打乱重组,“形成”新的思想,以此推动人类社会遗产的传承。

(四)作为“菜鸟”的新媒体用户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凯文·凯利虽然表示科学技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并且作为技术的媒介与人类思维活动紧密联系,但是他本人也承认“自己与科技充满矛盾”,“我们的生活无法摆脱这样一种复杂且持续的现实,即越来越多的技术元素带来的便利和个人减少对科技的依赖性之间的对立关系。”笔者认为,网络媒体、数字艺术作品上呈现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夸张成分以及虚假信息,当用户过度沉溺于这些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中,可能会被媒介主宰,对现实生活环境失去正确的判断。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此,新媒体用户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做好自己的“把关人”。

四、结语

有学者将凯文·凯利纳入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其代表观点和研究方向是从技术演变的角度关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其理论属于“技术决定论”或是“媒介决定论”。笔者认为,凯文·凯利的媒介观和技术观已经不完全属于是绝对的技术乐观主义或绝对的技术悲观主义,而是从一个辩证的角度,一方面肯定了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不管是具体的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指现有的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不匹配的现状。还有学者将他称为“网络时代的预言帝”,无论这十二个必然能不能应验,作者的思想深度和眼界都值得学界更多的研究和思考。(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美]凯文·凯利.必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2页.

[3]于江.新型货币“比特币”:产生、原理与发展[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第五期,17页.

[3]于江.新型货币“比特币”:产生、原理与发展[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第五期,17页.

[4]吴一夫,吴冰.媒体融合时代数字艺术传播的维度[J].艺术科技,2015,32页.

[5]Twitter旗下短视频分享应用,用户可以使用它应用拍摄、分享视频.

[6][美]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中信出版社,2011.

[7]黎赖捷,李明海.从“人类延伸”到“思维延伸”:麦克卢汉与凯文·凯利技术哲学述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六期,104页.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