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雷雨》中的语言动作性

2020-05-25 10:39:33 来源:采写编2020年第1期

关键词: 雷雨;违反;合作原则;语言动作性

内容提要: 文章从语用学视角解析话剧《雷雨》,以《雷雨》中的对话为例,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探析语言动作性。通过分析剧中人物对话传递的语用含意,解读话剧中表达的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的性格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充分运用形体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等语言动作性,来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说明语言功效在话剧人物塑造上的作用,以及语用学运用于话剧分析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于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上的话剧作品,这部话剧一经发布,便以其生动的舞台效果、鲜活的人物形象、尖锐的人物冲突、复杂的阶级矛盾而取得震撼的社会效果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雷雨》这部话剧,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和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展现两个家庭,八个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脉络、世俗伦理、爱恨情仇,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本质。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雷雨》中的对话为例,分析剧中鲜活人物的语言动作性。因为语用学在重点研究人类言语行为、会话含义与话语策略等方面都对话剧语言的赏析存在很大的研究价值(何自然、陈新仁,2004)。语用学是一种新兴的学科领域,主要研究语言学中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刘伯奎,2004)。语用学的研究历史不长,正如利奇所说,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很少有语言学家提及,为了让语用学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即在谈话过程中,为保证谈话顺利进行,对话双方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话双方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会向公认的目标或方向发展,同时合作原则又包括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Grice,1975)。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完全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说话者常常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营造隐含之义,使出现一些较为含蓄的其它意思,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通过分析话剧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些具体情况,不仅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活动,而且这些台词的动作性又反过来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和整体的升级。 鉴于此,本文拟从语用学视角赏析话剧《雷雨》中的语言动作性,解读该话剧的语言功效、语言风格的有效显现以及人物形象丰满的刻画。

一、三言两语 内心波澜峰回转之数量准则的违反

别林斯基在《诗的分类》中说:“戏剧性不在于对话,而在于对话者彼此生动的动作,戏剧的主要之点就是避免冗长的对话,使每句话都从动作中表现出来”(伍蠡甫,1979)。在语用学视角下赏析《雷雨》的语言动作性,可以发现利用三言两语的对话,就可以体现人物内心的波澜。在语用学角度之下分析《雷雨》中的语言,需要借助人物形象与语言对话的分析,实现语用学下的语言动作性的分析。数量准则的违反是指在交谈中说话者双方应提供适量的信息,过多过少都违反了数量准则。使双方的交谈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合作的,但事实上却是使言语交际有了特殊含意。在剧本第二幕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周朴园和鲁侍萍因为阴差阳错的巧合,发生一个简短但充满矛盾的交锋。

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疑问和矛盾,但是曹禺先生通过一系列简简单单的对话,三言两语,便将这两个人的心路历程和跌宕不定的情绪,生动饱满而又深刻地刻画了出来。当周朴园一开始看到鲁侍萍的时候,心里是充满疑问的,“你——你贵姓”,这一简短的话语里,包含了游移不定,读者也在这个时候发出自己的猜测,鲁侍萍究竟会不会承认自己就是周朴园猜想的那个人呢?“我姓鲁”,鲁侍萍似乎内心毫无波澜,但内心是否如说话那般平静,读者大可去猜测和揣摩。但当鲁侍萍开始诉说自己的过往经历,说到“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时,被唤起往事和痛苦的周朴园再次起了强烈的疑心,于是他不得不再次问道“你贵姓”,这简单的一句话,再次让原本平静的场景起了波澜,鲁侍萍依旧沉稳而平静地回答“我姓鲁”,令本来会高涨的剧情再次归于平静。当周朴园听鲁侍萍说到“侍萍”还活着的消息时,忽而起立,逼问,“你是谁”,这一动作描述,点明了周朴园处在极大的焦虑与不安当中。“我是这四凤的妈,老爷”,从峰顶到谷底,又是一个大回转,蠢蠢欲动的高潮又在鲁侍萍的回答中趋于平静(曹禺,2014)。

在这段对话中,鲁侍萍就违反了数量准则,她在回答周朴园的问题时,明显超过了周朴园所提供的信息量,但其实并未提供周朴园所需要的信息。鲁侍萍只要回答自己姓甚名谁,但她并未正面回答。而数量准则的违反表明了侍萍对周朴园质问的极度悲伤,曾经的那个人在此刻只有惺惺作态的丑陋嘴脸。简简单单,三言两语,通过数量准则的违反把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活动刻画得栩栩如生、丰满无比,既表现出了周朴园的假仁假义和虚伪无耻,同时也写出了鲁侍萍的悲惨遭遇和心酸无奈。

二、欲言又止 绵里藏针生心机之质量准则的违反

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之处有很多,如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话又有相同的意思,还有欲言又止、反语等。而质量准则的违反是指说一些绵里藏针、言不符实的话。这些话有时候是因为不能放到台面上讲,因为这些话一旦说出来,会使对话者双方都很难堪,同时也会让对话向着一个负面的方向发展。这些对话的产生,有些时候是因为行业的约定俗成、相沿成习,或者生活经验的彼此感悟,使这些对话一般是浮光掠影,点到即止而已,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而对方也默认这种意思表达,形成默契,有意说三分留七分,言于此而已意于彼(冉永平,2006)。在《雷雨》这部剧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可令我们细细品味。

最能表现对话者对质量准则的违反的应当属第一幕开场的一段对话。鲁贵和四凤这一对父女,一个滥赌成性,挥霍无度,贪婪自私,一个有女初成,情窦初开,这一幕的对话是十分有趣的:

鲁贵:我说,大少爷常跟我提过你,大少爷,他说——

四凤:(欲下).....

鲁贵:别走,我问你,前天我看见大少爷买衣料——

四凤:(沉下脸)怎么样?

鲁贵:(上下大量)嗯——(盯住四凤的手)这戒指,(笑着)不也是他送给你的?(曹禺,2014)

鲁贵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少年,深知说话的艺术和技巧,尤其是自己女儿的那点小心思,几乎是一点就透,但是为了不让女儿难堪,也为了达到自己索取钱财的目的,他的说话技巧就十分耐人寻味了。“大少爷常跟我提起你”,他说,鲁贵已经从四凤和周萍的言行举止和谈话中知道了四凤和周萍的关系,但他没有直接点破,而是接着周萍曾经和他谈过话,让四凤从而拿出钱财给他,这是一招敲山震虎的桥段。而四凤虽然年龄小经验少,但是能在周家作为丫鬟,必然也是八面玲珑,心思活络之人,鲁贵的这点意思她当然知道,只是她从内心是抗拒的。但是鲁贵是何人,怎么会轻易放弃,“我前天看见大少爷买衣料”,此处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大少爷是谁,堂堂周家大公子,怎么会亲自去买衣料,如果他想换新衣裳,自会有下人帮着去买,我已经知道你们的事情,并且也有证据,你身上的这个料子就是大少爷前天买的,现在都做成衣裳穿在你身上了,你还有什么话说,所以你就不要抵赖了。

鲁贵“上下打量”“盯住四凤的手”“笑着”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鲁贵老练和欲擒故纵的手段,但是他看破不说破,而是笑着用嘲讽的话说出来,从而更加加剧四凤心理的紧张,达到自己的目的。鲁贵对四凤进行了侧面的嘲讽,使用了反语故意违反了质量准则。这番对话虽是普通父女间的日常对话,实则暗流涌动。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鲁贵狡诈、卑劣的性格,同时也突出四凤因年轻而内心单纯但因生活磨砺而愈加老练。

三、答非所问 卯不对榫慎言语之关联准则的违反

语言学家奥斯汀指出,在日常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言语是见诸行动的,其意义不在于能否被外部条件所验证,而是在于交际是否达到了目的(Austin,1962)。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也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致使双方或多方交际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而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则强调交际所言要前后相关,谈话双方应问答一致,不能答非所问,毫无关系。在《雷雨》中就有很多表面上看似毫无关系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层的涵义,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如下的对话:

繁漪:怎么这两天没见着大少爷?

四凤:大概是很忙。

繁漪: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四凤:我不知道。

繁漪:你没有听见说么?

四凤:倒是伺候大少爷的下人尽忙着跟他捡衣服。(曹禺,2014)

此时的繁漪心里或多或少知道四凤和周冲之间微妙的关系,繁漪在这个时刻已经彻底爆发了,她的内心最深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了。在这个如监狱般的周公馆里,她的身心被牢牢地束缚着,她只是想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生命中有太多不可承受,这就是繁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她疯狂了,她痛了,她再也不能维持她应有的理智。因而才有接下来繁漪在问到大少爷时尖酸刻薄的语气,这样的对话当然会使得四凤心里一惊,红面而答自己怎么知道,心里不免会忐忑。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四凤的回答是答非所问,本来繁漪问的是四凤有没有听说大少爷是不是要到矿上去,四凤只要回答听见过或没听见过即可,但四凤并没有按照本来应给与的回答来答复,而是答非所问,说是伺候大少爷的下人尽忙着跟他捡衣服,避开了繁漪的问题,而是回答了看似与之不相关的问题,意在引起繁漪的注意,让繁漪在下面的对话中换一个话题,问道“你父亲是干什么的”,以此来引起双方交流的共鸣,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繁漪和四凤之间的对话毫无关联,四凤也是答非所问,但正是这样的对话才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四、拐弯抹角 迂回隐晦起波折之方式准则的违反

曹禺大师在《雷雨》中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将读者融在剧本之中,带入剧情之内,去体会这种民国时代的氛围。台词是作者和演员向读者和观众展示内心活动的形式(许彬彬、郑大伟,2008)。即使是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的正常交往中,有时候与人打交道,也常常借用其它的词汇来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借代。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就是指在交谈的过程中说话要简洁清楚明白,避免歧义,但有时候答话人却故意吞吞吐吐,不说出真实的意图,不用简洁直白的方式说话,在话语中不出现对人或者物的名称,而是拐弯抹角的让听者觉得有必要隐含意义。但在我们日常交流的话语中,也并没有严格地遵守方式准则,但交际也能正常地进行而且语言也会更加生动有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适时地违反方式准则也可以促进交流,使语言更加耐人寻味。因此违反方式准则,也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为隐晦,同样也需要听者更加揣摩其中真实的含义(程雨民,1983)。

在《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中就有违反方式准则的例子,在这一回中作者巧借“河东狮”来代表悍妇夏金桂,虽违反方式准则却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家庭的夫妻矛盾,用“中山狼”代孙绍祖来控诉丑恶凶残的封建人物,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张云,2016)。由此可见,违反方式准则会使表达更加委婉,使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隐晦。而在《雷雨》中,这样的例子则更加鲜明,如在侍萍帮周朴园找衣服时便有这样的对话: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曹禺,2014)

在这段对话中,很显然是鲁侍萍和周朴园都违反了方式准则,他们都没有用简单直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是用“梅花”来表达他们共同的心声,一个“梅花”就表明了她就是曾经的那个人,是她回来了。但在这里显然是需要观众来揣摩“梅花”所代表的深意,引起观众的深思,这朵“梅花”和他们二人究竟有什么关系?通过“梅花”又能引起什么样的剧情发展?很显然“梅花”是鲁侍萍与周朴园共同的回忆,而在这里曹禺大师就很巧妙地运用借代来使周朴园“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梅花”让曾经的那个人重新在脑海中活动,让内心本就波澜不定的周朴园内心更加汹涌起来,更加确定就是当年的那个她回来了,纵使内心万般波澜,却也在内心权衡利弊,但是金钱利益至上的周朴园怎么可能会让一个消失了三十多年的人将自己苦心经营三十年的自认为完美的家庭毁于一旦。因此终是在失态之后重新平静下来,压低声音,一声“是你”让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长的虚伪阴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对方式准则的违反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隐晦,却也使得文章深层所要表达的人性社会等问题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将语用学理论与语言动作性相结合,既能拓宽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又可以拓展开阔语言动作性的研究视角,为语用学和语言动作性相结合的研究做出有益尝试(金立,2005)。从话剧语言动作性的语用分析中,探析违反合作原则对人物形象分析的作用,不仅为文章的理解提供了方便,更有助于读者对剧中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视角分析《雷雨》,也为《雷雨》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中西方的语言文化研究提供文献和借鉴。(作者简介:闫璐璐,新疆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在读硕士;刘懋琼,新疆财经大学语言学教授。)

参考文献:

[1]Austin,John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3]曹禺.曹禺经典作品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3-15.

[4]程雨民.格莱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J].国外语言学,1983:1.

[5]陈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70.

[6]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8.

[7]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 

[8]金立.合作与会话: 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58.

[11]伍蠡甫.西方文选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351-352.

[12]许彬彬,郑大伟.话剧《雷雨》的会话含义分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3]张云.也读红楼[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162.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