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悬疑推理电影《利刃出鞘》的成功与可鉴之处

2020-05-25 10:37:40 来源:采写编2020年第2期

关键词: 罗生门式叙事结构;契诃夫之枪理论;定时炸弹理论;希区柯克式幽默;上帝视

内容提要: 好莱坞出品的美国电影《利刃出鞘》,号称“2019年最好看悬疑电影”。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同时加入了对利益分配、人性奥秘、贫富差异、移民政策等元素的讨论,增加了案件的思想深度与思辨价值。本文将对影片中的成功与可鉴之处进行探讨分析。 影片《利刃出鞘》剧本扎实,节奏恰当,演员出挑,细节玄妙。影片讲述富豪侦探小说家哈兰在度过他 85 岁生日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于自家庄园的阁楼之内,且是以利刃割断颈动脉的惨烈方式离世。此后,不仅警方介入,侦探布兰克也因接到匿名人士委托,前来调查。一时间, 哈兰的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外孙、孙女,包括私人护士玛塔都成了犯罪嫌疑人。剧情就这样围绕哈兰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的谜团徐徐展开。影片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成功之处可圈可点,值得思考与借鉴。

一、扑朔迷离的剧情:反转与伏笔

影片的剧情扑朔迷离,一波三折,不是剥洋葱式的按部就班,也非玩“俄罗斯套娃” 般的古板套路,可见编剧的功底非同一般。密布却不凌乱,并经得起来回推敲的细节,是剧情最出色的亮点。电影跳过了对案件本身的讲述,开篇即告诉观众死者已逝的结果,所有对案件经过的描写也都仅存在于嫌疑人主观回忆的闪回画面中。案件如何发生不再是铺叙的重点,死者与嫌疑人之间纠葛的关系、人物复杂的动机与各自的内心秘密,被开门见山地凸显出来。反转和伏笔很好地给剧情推波助澜:例如导演很早就给了玛塔鞋上血迹的镜头,最后这也是关键反转的存在;又例如哈兰给琳达留了一封信,琳达习惯性地拿打火机烫了一下,于是里面的内容才得以显示出来,其实开头警察盘问的时候琳达有提到过,她跟哈兰有一套独特的交流方式。

二、罗生门式叙事结构

本片的另一亮点便是影片中采用了罗生门式的叙事结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反复叙述,却因叙述者不同而所描述的事情完全不同。多个叙事主体不尽相同的叙事转换解构了哈兰死亡事实的真实性和叙事的权威性。在这部影片中,通过不同的叙述主体,即霍华德家族的成员,大女儿琳达、大女婿理查德、乔尼、兰森等人,对事实真相的不同叙述,从多个视角与维度来表现家族中体现的人性的阴暗、贪婪和懦弱,以及被忽略的敬业和独立美好的品行,升华了影片所歌颂和批判的东西并让人觉得入木三分。本片打破了传统的故事片单的线性叙事风格,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表现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活。而非线性的多元叙事结构,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事风格,将当下的故事与玛尔塔的回忆以及侦探的推理进行了有机而合理的结合,在抽丝剥茧、虚实交错、层层反转、高潮迭起的剧本上一步一步打消了观众对导演叙事的疑虑,将受众缝合进影片的故事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特写镜头的运用

本片对特写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在介绍包括兰森的霍华德家族时,特写镜头成功地把兰森的狂傲虚伪,乔尼的谎言,以及信中显现的内容成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并进行放大,一方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呼应,另一方面也将这个家族贪婪虚伪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本片中特写镜头一方面推动情节发展并在特定环节具有转场隐喻的作用,另一方面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人性同时也把控着叙事节奏,良好的特写镜头运用无不考验着导演的功底,不可不说是匠心独运一般。

四、道具的运用与契诃夫之枪理论

契诃夫之枪的原理十分简单,说直白点就是,在小说或电影中刻画的每一个元素,都应该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发挥它的作用。影片中,刀、棒球、狗、壁画等等一系列的道具,都在巧妙地推动剧情的发展。

影片存在“虚实”两把利刃:“实”的利刃在全片中多次出现:弹簧利刃组成的座位后屏、哈兰房间的利刃;哈兰正是用房里的那把真利刃自杀,寓示着美国的精英阶级只有通过“自杀”的手段,才能换来美国那些德不配位的人的真正成长,才能推动美国的发展。而“虚”的利刃指的是遗产争夺中,全家人挖空心思要夺回玛尔塔应得的财产,亮出“尖刀”,向利刃一样不择手段地逼迫要挟她,讽刺了这些白人“寄生虫”的贪婪。棒球的出现“引导”琳达发现理查德出轨的事实,并且棒球是绿色的,意味着琳达被戴“绿帽子”,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意象设计,理查德发现哈兰的信上没字后,将棒球丢出窗外,影片结尾,琳达捡到了棒球,放回桌上时借此看到了那封“告密信”,真是赤裸裸的讽刺,棒球的出现,巧妙地辅助了情节的发展,极具讽刺意味。

五、上帝视角与定时炸弹理论

希区柯克的定时炸弹理论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这个故事中炸弹是否会被发现成为牵引观众情绪的最主要的问题。对于整个事件的合理性而言,都在观众的经验范畴内,即观众熟知炸弹的威力,明确剧中人的危险。因此故事的代入感较为强烈,但是剧中角色对于炸弹却一概不知,下面的剧情走向也就要求角色在限定时间内找到危机并对其化解,越晚发现,观众的紧张感越强!而导演在观众和剧中人之间采用两种叙事视角,以此制造一定的信息不对等,则最能体现定时炸弹理论的悬念感。这两种视角分别称之为全知视角和主观视角。全知视角也被称之为“上帝视角”,一般运用在观众身上,即观众充当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知晓周围发生的一切信息和细节。主观视角,不再单纯的仅仅指代模拟剧中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主观镜头,而是有另一层含义:以剧中人的主观感受为指向的画面。这两种视角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叙事性,加深悬念效果。

影片在上帝视角的运用上,与往常不同,而且通过上帝视角的选择性插入,引导观众对案件的真相判断,似真相而不是真相。哈兰已自杀,这是一个先知的结果,在布兰克询问家人、玛尔塔的时候加入上帝视角,让观众用一种上帝视角来审视这个案件,把观众变成了游戏的法官,随着侦探的思路一起破案。真相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就如同上帝视角告诉我们的一样,玛尔塔的用药失误导致了哈兰的自杀,但真相却不是如此,这正是影片中上帝视角的妙用。即使拥有了全知的上帝视角,观众所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相。上帝视角在这个过程中交叉进行,选择性地告知观众具体情节,观众虽然知道事实,但也只是一部分。在这样一次次的怀疑和推翻中,观众接近真相又远离真相,在推理和探索的过程中,真相本身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观影过程中心里的跌宕起伏,似真相而非真相的惊艳效果,才是影片想要表现的。

六、希区柯克式幽默

希区柯克式幽默指的是在揭开真相反转发生的一刻,气氛环境非震惊或惊悚,而是以影片中人物一脸令人忍俊不禁的无奈或囧然,加上轻松喜剧感的配乐结束。这种表现手法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使得情节的戏剧化发展带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这种独特的幽默感让观众都很放松,也很期待后续情节。影片中,哈兰得知用错药后,却显得轻松而自然, 计算自己还剩多少时间并教玛尔塔如何脱嫌;遗嘱公示后,兰森发笑;兰森提及别墅是祖传房子,布兰克哄然大笑;影片最后,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哈兰被警方带走,全家人在门口看着在二楼阳台的玛尔塔……希区柯克式幽默的巧用缓解了影片中反转情节带来的心理冲击,使得情节更显正常化。但恰恰是这样,影片才得以更好地塑造形形色色的个性化人物,更具有讽刺意味。

从观感上讲,《利刃出鞘》有着极其显著的向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意味。在丰富的剧情中加入了对利益分配、人性奥秘、贫富差异、移民政策等元素的讨论,从而增加了案件的思想深度与思辨价值,悬疑推理片所揭示的复杂人性,会比动作片爱情片传递的程度更入木三分,更触目惊心。《利刃出鞘》也让我们相信,还有很多原本被好莱坞以及资本市场冷落的文艺作品类型,正在冒出颇有生命力的叶子。(作者单位:卢武,辜良烈, 陆航,广东财经大学;辜良烈,暨南大学。)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