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网络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及治理

2020-06-12 18:07:07 来源:采写编2020年第3期

关键词: 虚假新闻;5G;新闻真实

内容提要: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正改变着新闻信息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新闻传播环境、社会环境、受众的需求都有了新的变化,虚假新闻的产生方式与传播业态也相应改变,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既有新技术对当前新闻传播环境的制约,也有新闻受众自身媒介素养不足,更有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新闻媒介及从业人员自身定位和权责不明的制约。因此,需要从新闻传播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提高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的素养、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等方面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及传播,实现新闻传播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价值追求。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传播真实信息是新闻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新闻事业的道德底线。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5G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日新月异,网络新兴媒体正改变着新闻信息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环境、社会环境、受众的需求都有了新的变化,给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5G技术加速新闻真实性的传播影响

5G全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拥有三大场景eMBB,mMTC和URLLC,其中之一的eMBB,即在现有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基础上,对应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实现移动通信在网络中速率、系统的大幅度提升,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度。5G技术以其超高速带宽、超低时延、超大链接等特点,加速信息的流动、丰富新闻信息的内容,推动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深度变革。

一直以来,无论是新闻的传播者还是新闻的接受者,他们都希望接收到更加“真实”的新闻报道,但分别受制于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编码和解码的能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前者本身无法按照他所看到或听到的内容如实完整报道一条新闻,后者在译码过程中还原具体的相应信息时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添加或忽视其中一些信息。所以,伴随科技的发展,从最初的文字记录和语言叙述,到图片,再到视频、音频的结合,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方式被创造出来,去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5G带宽环境下,更快的上传下载速度、更智能的算法将为视听数据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产品形态,从内容、形式和复杂度上极大解放现阶段受制于带宽和网速限制的短视频和H5作品”,也就是说,相较于4G,一条新闻包含更多样的内容呈现方式并以更快的速度呈现在受众面前,助力新闻传播者实现多层次的报道,增加新闻的“真实性”。

5G技术背景下传播方式交互式的转变,促进的不仅是真实新闻在受众中的流动,也加快了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特别是虚假新闻耸人听闻的特点,容易引起人在自己的网络社交圈主动转发,增大影响范围。在当前较为浮躁的社会风气下,技术的加持,可能会助长新闻的快餐化趋势。大量的新闻被生产传播出来,受众有限的阅读时间会被挤压,其需求只会逐渐浮于表面,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就足够了,不会对新闻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更不会要求深层次的内容。同时,5G带来的信息爆炸增长,会缩短普通新闻的“脑海存活寿命”时间,也给了不少媒体从业者勇气,他们从不同的新闻中“借鉴”其他报道的故事,或者直接挪用其他新闻的文字、图片、视频,在局部细节“虚”实结合,或者直接制造新闻,来欺骗观众。另外,伴随5G技术的发展,新闻多媒体产品越来越丰富,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视频流行在网络上,其中某些视频内容信息表达含糊不清,被故意嫁接后,反而成为丰富虚假新闻的“佐证”内容,增加了受众对新闻辨别真假的难度。

二、5G技术背景下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成因分析

5G技术背景下网络媒体的虚假新闻传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整个社会新闻传播环境的制约,有新闻媒体自身定位和权责不明的制约,有新闻受众的制约,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相互制约,更有新闻工作者自身因素的制约。

(一)工具理性下对利益的追求忽视了新闻的本质价值。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公众服务,满足其对社会新闻信息的需求。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利用以5G技术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进行合目的、合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追求新闻传播活动的最大社会功效,正是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然而,5G技术具有超高速带宽、超低时延、超大链接等传播特点,借助5G技术赋能可以实现采集移动化、智能化视频云存储、编辑、审核、自动处理、即时发布,也能够方便人员在移动端进行视频内容采编,以往的技术壁垒被打破,过去需要复杂且繁多的设备去进行新闻报道,现在某些情况下,一部高配置手机就可以代替完成新闻的采写编过程。而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有限的新闻资源下努力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直接导致网络新闻传播行业吸纳了职业素养高低不齐的从业人员,他们往往置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职业规则于不顾,追求流量经济,以金钱观替代新闻规律支配的价值观,将新闻的第一要义公共利益放在次要位置,本末倒置,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提到的“工具理性”一样,以5G技术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新闻信息违背了应有的真实性,导致新闻传播活动的异化。

2019年3月12日,网络爆料成都一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霉变食物,多名家长到学校维权被警方喷辣椒水并被采取强制措施。发霉食物图片和警民对峙视频在各类自媒体平台中广泛扩散,相关微博转评量达千次,多个网络媒体相继推送相关新闻,令事件迅速发酵,引起全国性舆论的关注。之后,该事件又经历了政府部门回应调查、 媒体对该学校食堂承包商背后利益链曝光、官方联合调查组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对调查数据进行说明解释,在这一过程中,舆情经历了升温降温再升温再降温的反复波折,而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只是出于私利,故意制造虚假消息。最终,这起引发全国舆论关注的重大舆情事件,经过官方严密认真的调查后被证实系虚构事件,相关涉事人员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近年来,互联网新闻传播中的反转事件层出不穷, “重庆万州区公交坠江事故”在最初报道出来的几个小时里,某媒体起笔,不少专业媒体跟风,未核实准确信息,便推出所谓“真相”,将女司机是这场事故的肇事者传递给受众,以讹传讹。

(二)新闻信息传播社交化拓宽了虚假新闻成长空间。麦克卢汉曾言,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新闻信息传播由曾经官方掌控单向传播,随着社交软件的全民化,成为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拥有的权力。当前,5G技术的发展使新闻传播所呈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四种表现形式可以独自报道也可以相互组合,特殊场合还可以采用VR直播进行支持,网络上在线评论互动等方式日趋活跃,特别是在以新浪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型网络媒体成为新闻和信息的聚合平台,新闻的生产者和受众不再是以往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普通大众通过自己的账号在平台上进行互动发言,补充信息,打破了以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成为新闻传播流中重要的一个节点。前文“成都某食堂案件”中,另外一个始作俑者,其本身角色是一学校的普通行政人员,发布消息只是道听途说,为了心中所谓的“正义感”,便随意散布信息,没有核实消息的举动,更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少数新媒体的运营者对事实不加理性地判断,率先“爆”出所谓真相甚至“篡改”新闻的事实来突出严重性,成为虚假新闻滋生的重要原因。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制约了新闻传播的监管空间。互联网时代建构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为其提供的空前自由屡屡突破法律、伦理、道德的界限而深深担忧,5G技术的飞速发展,再次引发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流程重构与组织再造,行业藩篱被逐渐打破,分业经营模式日益向以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模式转变,5G不仅改变生活,改变社会,改变世界,而且以更快的速率、更大的容量、更智能的便利,改变新闻信息真实性的传播生态,从而对新闻传播的监管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媒介监管是由政府和相关媒介管理机关对媒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主要是运用组织、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从机构设立与管理、传播内容与方式、相关产业政策等方面对媒体进行管控,使传播的信息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受众。“重庆万州区公交坠江事故”中,始发媒体发布的一条完全没有根据,只凭主观猜测的新闻报道“据传,事故系一女司机逆行所致”经过多家机构转载以后,消息直接变为女司机是这桩惨剧的罪魁祸首,遍布全网络,当事人更是遭到谩骂和人肉。可当真相大白时,相关媒体只有语言上简单的道歉,对错误报道的删除,缺乏实质性诚意改过的行为。这一系列荒谬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媒体能够承担较少的犯错成本但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与网络新闻监管的最相近的配套法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发布日期为2000年9月20日零时,虽然随后政府也补充了一系列的文件和制度,通过批评、约谈、查封等手段打击宣传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媒体,作为事后处理的做法,有一定威慑,但面对当今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及各种缺乏职业素质的媒体人难以产生真正的约束力。

三、5G时代网络新媒体虚假新闻治理可行性分析

5G时代“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如果说4G改变生活,那么5G将改变社会。对于新闻传播活动而言,5G不仅仅是改变了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也将给新闻信息的内容生产方式带来改变。但是新闻传播活动提供真实信息,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会改变,网络新媒体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基本价值不会改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强调了新闻报道对真实性的标准,也言明了真实性对新闻的重要程度。

(一)追求新闻传播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5G技术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的应用,将极大改变新闻传播原有的内容生产、内容传播体系,内容的交互方式也将更加多样。根据我国工信部规划,2019年实现5G网络试用商用,2020年实现5G网络正式商用。随着终端性能、人工智能算法和网速的提高,更多最新的低转码、低压缩的前线新闻信息素材可以实时传回,新闻信息传播将向可交互、可定制化方向发展,这将大大提升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观众的体验度。

回顾历史,传播从来受制于媒介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媒介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实质生活中,从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手机下载速度变快,到媒体机构实现高清画质传播以及传输设备的轻便简洁化,再到精神生活中,通过新闻传播对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影响,人们看到了技术给人及其生活带来的转变,“工具理性”的形成在情理之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新闻传播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创造了技术的同时也创造了内容。韦伯提出与“工具理性”并行的“价值理性”中,强调人要关注行为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所以没有必要去避讳目的的追求甚至是功利性目的的追求,但是人应该去思考他们行动所产生的价值,注意到目的的适宜性,并兼顾长远的打算和影响。市场中的新闻媒体机构有经济功能,但作为信息传播机构,更有传播文化的功能。作为拥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它是大众文化的传播价值观的塑造者,承担普世的职能,更是社会文化重要的生产部门。所以,在信息容量更大、覆盖面更宽广的5G时代,做好新闻从业者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带领价值理性的回归是一件有必要的事情。

(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念、舆论引导的价值立场、报道对象的价值选择、文本内容的价值意涵,都与价值问题息息相关。新闻舆论的价值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反映,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进入信息开放式共享的5G时代,对新闻受众而言,新闻报道不仅是信息的了解,也是搭建与外部知识相连接的桥梁,成年人于此拓宽视野、提升自我,青少年于此收获知识。“对这些常识的自觉回归,不仅能够促进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活动的逐渐成熟,同时也将推动网络生态的不断净化”。新闻编写者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新闻虚假传播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过滤掉无良信息,发挥新闻“把关人”的职能。同时,应注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制定行业标准,提高行业入门门槛,开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

面对网络信息混杂,各种新闻消息层出不穷的情况,“公众过去依赖权威判断信息真伪,现在可综合多种信息自己判断”。社会公众自身需提升“媒介素养”,学会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辨识新闻、思考新闻、对比新闻,理性对待新闻的内容,至少做到不盲目跟风更不随意转发评论有争议的新闻。

(三)完善配套新闻法律条规,建立良好的环境监督机制。在现代社会,法治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5G时代可能会面对更多复杂的情况。必须将宪法和法律的精神、规范落实到新闻管理和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去,这也是对新闻行业的必然要求。对生产虚假新闻的记者、其所在媒体和相应的转载机构务必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惩罚措施,情况恶劣者,更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虽然政府不能规定怎么去报道和实时监管新闻,但可以参考经济领域的“负面清单制度”,指出哪些方面的新闻报道是媒体机构谨慎发布、政府重点关注的范围。比如有关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房价暴涨或者暴跌或者有关地质气候灾害的报道等这类有爆点容易引起社会慌乱的话题。明确如果报道的新闻超过了事实的真相范围,会承担怎样后果,如此,当媒体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时,会谨慎考虑报道后果。因此,我们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设完备的以维护公民及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权利及防止和惩罚滥用新闻传播权利为宗旨,维权和调控并举的新闻传播行为法律体系,这是一件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悠.5G可视化数据新闻带来融媒体传播革命[J].传媒,2019(16):68-71.

[2]陈伟军.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价值观引导理路[J].学术界,2019(7):5-13.

[3]牛新权.回归常识:网络虚假新闻的新闻专业主义反思[J].传媒,2018(11):90-93.

[4]罗坤瑾.狂欢与规训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传播及治理研究[J].现代传播,2019(2):68-72.

[5]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7.

作者简介:魏茹芳,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满瑞琦,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