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产家庭剧《少年派》看中式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冲突”和“双向成长”

2020-06-12 16:06:02 来源:采写编2020年第3期

关键词: 《少年派》;家庭教育;代际冲突;写实主义

内容提要: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高考”这个永恒的热点话题又将随着天气转暖逐步升温。而在影视剧中,以教育和高考为题材的也屡见不鲜,如去年曾经一路引领湖南卫视收视提升的家庭青春剧《少年派》,因为将“高考”这个命题摊开来放在了所有观众面前,播出屡屡引发热议,其中内涵发人深思。而其剧情设计和对社会现状的观察思考值得影视传播思考借鉴。

中国式家庭应如何披荆斩棘、解决掉一个个的教育难题,成功闯过九九八十一道难关,将孩子送入理想的大学殿堂,这不仅是每一个拥有孩子的家庭的困扰,更是每年夏天最为热点的话题。《少年派》以主人公林妙妙一家在面对高考时发生的种种遭遇与心态的变更为主线,以林妙妙三个朋友所在的三个迥然不同的家庭为副线,通过青春洋溢的校园“小美好”和鸡飞狗跳式的家庭闹剧,共同绘制了一幅当代中式家庭教育图鉴。

《少年派》一经播出,无数的90后和00后群体都振臂齐呼:“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吗”“编剧是在监视我吗”,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让无数的少年群体感受到了成长的共鸣。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无数个中国式家庭教育生活的现实映照,当代中式家庭的教育机制千篇一律,父母一味追求成绩的高压政策、“系统”一样刻板教条的学校老师,以及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变得麻木不仁的高中生群体。《少年派》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横空出世,一方面,它存在着和当代教育体制极其相似的地方,例如林妙妙所读学校的半军事化管理、校长老师对成绩排名的一味推崇,再例如林妙妙的妈妈王胜男对其进行的“铁腕式”高强度全方位监视管理……“情景再现”式的画面都激发了曾经经历过以及正在经历这一切的家庭的情感共鸣。但同时,林妙妙作为高考底端压制下的一员、家庭风暴的中心点,与大千同龄人不同的是,编剧赋予了她一些十几岁少年人应有的自由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而这正是无数的青少年个体们在成长岁月中曾经缺失过并一直向往追求的、自由勇敢的特质。

同时,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少年派》跳出了“校园”和“家庭”的框架,开启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对少年们的成长烦恼的刻画笔墨也逐渐转移为家长们的“中年危机”,林大为投资失败引发的夫妻矛盾激化、王胜男原生家庭对妹妹的过度无理溺爱、钱三一妈妈失败的“丧偶式”婚姻、江天昊父母破产等情节都赤裸地将现实生活中逐渐撕裂扩大的家庭裂痕和中年危机摆放在我们眼前,作为一部最终落点于“家庭”的电视剧,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到中年的身不由己与心酸:扛起了重担的中年人不仅要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殚精竭虑,同时也要担起自身婚姻事业生活中沉甸甸的压力。如何在人生已过半程的中年之际经营好家庭与自身?这也为当今社会上许多70后、80后群体提供了深沉的思考空间。

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或是正在“试卷海”中苦苦挣扎的学生对于制霸中国教育数十年的“体制化”应试教育都有着很强烈的体验:做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听不完的唠叨……十六七岁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你的未来走向哪里。对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来说,孩子的升学问题一直是家中的“头等大事”,为了能顺利升入一个理想的大学,每一个家庭都付出了只有自己知道的心酸和努力。《少年派》说的是最为现实的升学问题,但是它很接地气,林妙妙一家中产不足、工薪有余,以他们家作为一个切面,能够体现出万千中国式家庭的相似镜像。

闫妮在剧里饰演虎妈王胜男无疑是中国式亲妈的缩影,家里的掌权人,为了女儿的高考操碎了心。而张嘉译饰演猫爸林大为则秉持着佛系育儿经,充当着和事佬的角色,在母女二人发生争执时,他第一时间“左右逢源”,现场灭火,活得十分通透。虎妈猫爸的家长人设及教育模式在中国式家长群体中可谓典型。

林妙妙第一次住校,面对十六年来第一次离开家的女儿,林妈、林爸千叮咛万嘱咐,在这点,就能看出中国式父亲和中国式母亲的不同。中国式母亲一定是先打预防针,警告自己的子女:“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像撒缰的野马收不住,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倒计时就开始了,每天必须要打汇报电话,在学校里要跟在家里一样,自动自觉自发地学习。”把自己的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中国式父亲则显得非常克制:叮嘱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团结同学,注意安全。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归根结底都是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而这也是“中国式家庭教育”最为核心的一环:父母对孩子一切的逼迫和镇压均来源于父母认为的无私的爱,可这种爱孩子们究竟认不认可呢?

剧里面的林妙妙不堪“控制”,对妈妈王胜男说出:“可我不是你的全世界啊,你除了我,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值得你关注的事,你怎么就盯着我不放啊?这就是独生子女的痛苦。”剧外的孩子们也在无声中发出同样的呐喊,少年人精力充沛,天马行空,有无穷尽的想法和特立独行的思维,青春期的躁动和对人生的跃跃欲试都使他们不甘于被管控和束缚,想要在小小一方天地内对象征着“强权势力”的家庭和学校发起对抗,平等、自由是这群少年派的普遍追求。在中国传统的封建人文伦理观里,存在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组成的传统教条规则,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观点更是强调“天无二日,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在这样的传统思维禁锢下,“父母的话都是对的”“孩子只能无条件服从甚至逆来顺受”等条条框框也成为传统家庭里润物无声的既定规则。

本剧的主人公林妙妙,大大咧咧、鬼马精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维度,也带着风华正茂的年纪应该有的朝气蓬勃。正值青春的叛逆时期,少年的自主意识和反叛意识开始觉醒,她就像一道同质化的“精英式”教育中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在父母、应试教育面前勇敢地展现出坚强的反抗意识,在“独断专横”的母亲的威压下坚持自己的想法,耍些小聪明挑战学校、老师的权威;但同时,她也有属于少女的柔软的一面,她会在妈妈的怀抱中撒娇闹泼,在妈妈发毒誓的时候气急败坏捂住她的嘴,在爸爸遭遇事业危机时看似张牙舞爪实际上是小心翼翼的关怀,青春期的叛逆与女儿家的温情像一柄剑的两面,同时映射在了林妙妙的身上。面对这样一个已经成长为独立的、有思考的个体的时候,显然,传统式家庭中父母“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寻求更加温和自由的平等对话方式。

在这部剧中,“父母也是要成长的”主题贯穿全剧。就像剧中讲述的那样,林妙妙与父母之间针对接送、分班、住宿包括早恋等问题都曾展开讨论与商议,而这些事情的最终结果也都秉承着互相说服、各有退让的原则。即便是强势的妈妈王胜男,最后也选择以对话的形式,寻求与女儿之间的和平共识。该剧描述的四个家庭虽然面临的教育问题各不相同,但最终他们都倾向于采取一种内省反思的态度,就像王胜男的饰演者闫妮所说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在学会更加优雅、善良地表达自己,不要太自我。”编剧六六也讲道:“一个完整的人生,要是能与孩子和平相处、以礼相待,我们的人生修行就算完成了。我们气的、忍耐的、妥协的,是当年的自己。而最终成长的,是现在的自己。”

正是要有这种“父母与孩子双向成长”的心态,家长才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带着“自己也有可能是错的,也需要不断改善提高”的心理预设与孩子进行沟通,从而保证对话的平等性与多元性,毕竟,尊重孩子,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才是完整的人生。(作者简介:冯瑜革,河北广播电视台少儿科教频道副总监,主任编辑;刘建,河北广播电视台《成长》栏目制片人;宋雨惠,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