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人物通讯中的叙事方法——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2020-08-21 17:34:11 来源:采写编

一、人物通讯中的叙事学应用

1969年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耐特进而将叙事分为故事、叙事文本、叙事行为三个方面,具体体现为叙事内容、文本表层结构与建构叙事文本的方式。同时,他将叙事分为纪实叙事与虚构叙事,并将新闻列入纪实叙事。

人物通讯是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典型人物或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是“比消息更详细、深入和形象地报道新闻事物和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有学者认为新闻中的真实故事均属于一种“渴望性故事”,其浸染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而,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样式,作为一种新闻文本,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叙事理论与叙事方法。

二、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人物通讯的叙事方法

中国新闻奖奖项中,人物通讯在通讯类获奖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特有的体裁,在进行新闻宣传、匡正社会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的人物通讯可以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内嵌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人物通讯可以从热耐特的叙事三方面出发,以叙事对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四个层面对其叙事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叙事对象:高大全到平民化、人情味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考虑到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现实情况,新闻报道成为宣传动员发展经济的重要阵地,人物通讯中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极大地表现人物的全能与优秀,甚至脱离实际,把人神化。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全然的奉献精神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情感,更多的是体现政治任务和道德功能。这种脱离实际、缺乏人文关怀的人物通讯无法真正走近受众、打动受众。

至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历经几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可窥见人物通讯的叙事对象悄然转变,用平民化视角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得到更多关注,如《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一文,描写马保东历经生意失败,东山再起后跨越二十年恪守诚信,寻找当年帮助自己的马奋勇,偿还欠款,两人既是生意伙伴,又是知心朋友,更以兄弟相称,“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将诚信放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中考量,展现的是人性中闪亮的光辉,不分地位与贫贱,更能打动人心。

(二)叙事视角:多重视角组合建构人物形象。在人物通讯中,叙事文本是基础,人物与事迹通过叙事文本传达给受众,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支点”,给予受众一个观察、知晓事件的窗口,即提供给受众一个视角,叙述者通过这一视角,进行人物形象刻画,叙事呈现。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呈现的叙事风格、情感偏向也是不同的,如内视角下,叙述者自身处于事件人物之中,以事件中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描述,从而可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态做出细致描绘;而外视角则是叙述者处于事件之外,以旁观者的眼光进行叙事,表现出中立、客观的态度。

在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的获奖作品中,多种叙事视角得到了运用,运用得当的叙事视角对于整篇通讯的可观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在《见字如面23年中》,“现在翻一下,23年的心酸与牵挂历历在目。”李全忠说;“别人家的小姑娘都是捧在手心里养,我们却是‘散养’,真是觉得对不住她。”一提到女儿,任亚娟的眼里总是泛起泪花;高三那年,学校开家长会,夫妻俩都在列车上值乘检查,李卓蔚既没打电话也没发短信,在家庭日记本上写下了一条留言:“爸妈,后天要开家长会,我英语竞赛考了全校第二名,想着让你们看看我的成绩!”这篇人物通讯,在转换式内聚焦视角下,展现了一家三口每个人的视角而非一个人的固定视角,在父母与孩子的口中表达出一个家庭23年来的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这种转换式内聚焦能较好地保证叙事的客观性,同时也使叙事更加全面。

同时,历届获奖人物通讯中的叙事视角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往往包含了多种视角的组合与转换,如在《他用生命书写新闻——记“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一文中,整体上运用了编辑性的全知视角,记者知道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想法,又能根据需要直接展示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全文叙述了甘远志在海南日报社以及东方市驻站进行新闻工作的主要事迹,文中最典型的是运用多重式内聚焦的视角,从记者甘远志的同事、领导、采访对象、读者、家人各个人物视角还原刻画甘远志的生活、工作形象,如文中“他太爱新闻了,他把新闻看得比命还重。”廉振孝说;“我们家很少晚上9点以前吃饭的。”甘远志的妻子王瑛说,“他必须是把稿子写完了,审完了,传到报社才可能吃饭。”;“他把东方化工城吃透了。”他曾经的老师、现任海口市委副书记张松林说,“许多人都是通过他了解东方化工城的。”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组合与转换,在保持客观下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完整,完成对他者身份的建构。

(三)叙事时间:建构时间线铺陈主题。事件是自然发生并客观存在的,而叙述者在进行叙事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架构来调整叙事顺序,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因而,在文本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有别于“事件时间”的“叙事时间”。根据事件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叙事顺序分为顺叙、倒叙与预叙。

顺叙即为叙事时间与事件时间同步,遵循事件自身的发生逻辑,从头至尾地进行逻辑叙事,如在《老郭脱贫记》一文中,文章的叙事主线为“致贫—帮扶—致富—脱贫”,循序渐进地讲述了老郭一家因病致贫,接受政府帮扶就业,参加扶贫项目自主致富,慢慢脱贫的经历。老郭一家人的脱贫经历也反映了国家对于贫困人口的帮扶政策与方向,老郭脱贫记的背后也是我国更多贫困家庭走出贫困的缩影。这种顺叙叙事符合读者接受信息的思维逻辑,脉络清晰,易于接受和理解。

倒叙是指事件时间早于叙事时间,从事件中部或最后开始再回到起点的叙事顺序,它将事件结果放在最前,再追溯起因与发展经过,起到强调结果、事件影响的作用,同时先入为主,增加悬念提升受众的阅读兴趣。如在《一跪惊天下》一文中“近日,一段43秒的视频受到了至少500万网友的追捧,也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一女孩洋溢着青春的生命救助,发散着人性光辉的义举,特别是她双膝跪地,人工呼吸施救路人的感人细节,触碰着人们的心弦。她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中国心灵最美女孩。而这位女孩正是咱山西定襄、23岁的李志敏。”首先叙述这一事件的影响力之大,接着引出事件主人公,这种倒叙方式扩展了事件的时空范围,深化了报道主题。

预叙是指在事件发生之前预先对事件进行预测描述。在《天山深处的守望》中,“1985年冬天,陈俊贵辞去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终身难忘的地方——那拉堤。在这里一待,就是24个春秋。”一待就是24个春秋相对于陈俊贵回到那拉堤来说是未发生的事件,即属于预叙,24个春秋体现了陈俊贵对承诺的全心坚守、不抛不弃。此处预叙可以让文本主题得以彰显与深化。

(四)叙事结构:谋篇布局展现人物风貌。在新闻文本中,新闻标题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受众对文本内容的第一手判断,好的新闻标题能够恰如其分地点明新闻内容的主旨,吸引受众的眼球引起其阅读兴趣。中国新闻奖中人物通讯的标题信息量是较为丰富的,将主题人物的特征精要地体现其中,如《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他用生命书写新闻——记“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这些人物通讯的标题使得人物、人物身份与核心事件结合在一起,文本重点一目了然,具有更大的可读性。

人物通讯的叙事是对人物事件的选取与组合,通过事件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选取的事件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主次、顺承、并列、包含等各类关系,分析人物通讯中事件对事实的建构,就是分析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它们以何种方式组建到一起。其中应用频繁的是存在主次关系的“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体现并列关系的“平行事件”,在《老郭脱贫记》一文中,核心事件是老郭一家通过参与扶贫项目,脱贫致富的经历,而开头交代老郭一家因病致贫则作为卫星事件,起到补充事件背景的作用。 在《“三西”扶贫记》中,采用“山水记”“寻富记”“求学记”“追梦记”几个并列的小标题,以不同的人物事迹从不同的侧面报道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河西这三西人与贫困抗争的具体事迹。各个部分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且每个部分又内含着各自的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

三、结语

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人物通讯进行分析,发现其叙事对象更加关注平凡人的不平凡品格,从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刻画逐渐转向人情味儿,赋予人文关怀。叙事视角十分多样,且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与组合,架构起具备客观性、全面性的人物通讯,在叙事时间与叙事结构上基于主题阐释与深化的需要进行选取,呈现出不同的观感。归根结底,这些典型人物是内化于宏大社会主题之下的,典型人物的通讯报道,其深层目的在于将主流的社会价值和思想通过具象化人物事迹传达出来,进而建构人们的价值判准,反言之,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也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物通讯中的主角,在这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能做的就是不断反思与探索如何在新闻与宣传、导向与客观中寻求一种相对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张芷菡. 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获奖作品的话语分析[D].西北大学,2018.

[2]李超. 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田鹏. “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作品叙事视角的演变[D].辽宁大学,2011.

[4]黄杰渝. 《时代先锋》专栏中先进人物通讯的叙事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

[5]朱克迎.人物纪实类网络短视频和人物通讯的叙事学比较[J].大众文艺,2019(07):169.

[6]姜艺.人物通讯叙事学分析——以唐湘岳人物通讯为例[J].新闻世界,2015(04):206-208.

[7]吴振天.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论析——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走近科学家》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9(10):41-46.

[8]焦作通.论人物通讯的本质真实[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06):54-55.

[9]罗茜.从新闻故事化角度分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以近3年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1):160-161. 

(作者简介:宋苗,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