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成为脱贫故事的主角——打赢脱贫攻坚战报道刍议

2020-08-21 17:38:45 来源:采写编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各家媒体都在生动讲述我国扶贫脱贫故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在这些报道中,把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人民的报道,往往更能打动读者,更能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以小见大: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

今年7月以来,河北日报刊发的《易地扶贫搬迁之后》系列通讯引发读者热议,持续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被国家、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干部转发点赞。

《段法合的小梦想》《冯学成的“小确幸”》《王永红的小心愿》《耿考英的小目标》《陈百山的“小欢喜”》,从主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组以脱贫群众为主角的报道。

“‘小梦想’里有大期盼,‘小确幸’连着大幸福。”河北日报《值班老总读报》栏目点评这组报道,希望学门技术、盼着就近上班……这一个又一个“小梦想”,加在一起,就是稳定脱贫、尽快致富的大愿景。收入增加了、看病方便了……这一个又一个“小确幸”,累积起来,就是全面小康的大福祉。

以小见大,讲述贫困群众真实的脱贫故事,是这组报道打动读者的关键之处,正所谓“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

报道讲述:在魏县,易地扶贫搬迁后,段法合的妻子和儿子找到了工作,一家人当年就摘掉了“穷帽子”。今年,段法合又有了一个“小梦想”——养殖蛋鸡致富。他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一刻也不想多等。”

在大名,易地扶贫搬迁后,冯学成不仅实现了稳定就业,还学会了修门修锁的手艺。靠着政府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家里日子越过越好。谈起现在的新生活,冯学成用了一句时髦的话:“每天都充满‘小确幸’。”

这些事件的叙述本身吸引人,而这些事件的背后,不仅有人,有人的变化和进步,而且能够反映出时代、社会的含义。

这组报道着眼于“以小见大”,写的都是脱贫群众的“小事情”,反映的却是时代大主题。将人物立足于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接面,从而达成个体与时代的深层次共振。

二、贴近群众:群众故事更能“走进群众心坎”

胡正荣所著的《传播学总论》提出,每个时期,大众传媒都会有所侧重地集中宣传一个人或一类人,在社会上树起人物的典范,通过对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受众的认识和行动产生效果,对社会规范和良好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可亲可感的人物典型往往更打动人心。

新华社2016年播发的文字通讯《记者手记:羊小平砸缸》,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通讯以甘肃“山民”羊小平为主角,以水缸来隐喻主人公的艰难生活,让读者对羊小平及其父辈的艰辛感同身受。正如文章所说,“几口大缸,像是世代传下的魔咒,将羊小平牢牢地拴在了大山上”。

随着内容推进,事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家里有6口大缸,是羊小平祖父和父亲两辈人置办的家里最重要的用具”,到“全砸了”“ 我早就想砸了”,这意味着无法摆脱的贫困也同大缸一样,被击得粉碎。

读到结尾,读者也跟着羊小平一样,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与畅快。

“水缸”“ 山上的人经常一两个月不洗脸”“身靠景区,只要不懒,奔小康的路就在脚下”等描写,对于山区群众来说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能够激发起受众的阅读欲望,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写百姓自己生活的亲切感、熟悉感,从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记者写稿,要摆脱“机关腔”和“文件语”,多说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话,用真情实感和鲜活事例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三、讲好故事:锤炼“四力”要到群众中去

今年7月份,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做客河北文学馆读书荟网络直播间,为广大网友做了题为“‘四力’与中国故事”的专题讲座。

李春雷说,强化脚力、放大眼力、丰盈脑力、激扬笔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的必然要求。

让群众成为脱贫攻坚报道的主角,生动讲述他们投身脱贫攻坚的新时代风采,就要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在走进群众心坎上下功夫,深挖基层实践源头活水。

《十八洞的19张笑脸》是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网络专题作品。

华声在线的记者们在十八洞村与拍摄对象同吃同住一个多星期,用图文、音视频记录19位通过养蜂、种猕猴桃等不同途径脱贫的村民最具代表意义的笑脸,创作了融合当地特色方言、音视频等的融媒体系列产品。画面生动温馨,幸福笑脸真实感人,特别接地气、鲜活,被国内各大媒体广泛转发,点击量突破一百万。

讲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故事,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常在路上、多到现场,让群众成为脱贫攻坚报道的主角。

潘文静(作者单位:河北日报社)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