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纪录片中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2020-11-03 16:37:33 来源:采写编2020年第5期

当前,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利用人们审美,将真实事件与文艺元素加以融合,将人文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故事化方法为纪录片的呈现手段之一,使用此方法可缩短观众和纪录片中人物、事物间的距离,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因此,研究其中故事化叙事手法的运用对纪录片发展意义显著。

一、纪录片中故事化概述

在影视艺术这一范畴内,纪录片为其中一类,和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创作存在共通之处,即都需借助故事化形式对内容加以描述。但是,纪录片的特点和电视剧与电影等运用的故事化叙事存在区别。纪录片当中呈现的是生活当中真实的事件,以此为素材,辅以故事化叙事方法,展开创作,旨在赋予纪录片故事性质。纪录片是从文学、戏剧等艺术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的,创作过程,借鉴以上艺术当中故事化叙事方式,同时吸收了其他艺术中的故事化要求。如:创作过程,吸取电影和电视剧中故事化方式,设定故事开端、高潮和结局等,实现对人物、事物等塑造,为观众设置悬念,使得纪录片讲述过程,不仅是记录生活过程,而且是利用叙事方法,为受众呈现“故事”,这种创作方式赋予了纪录片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在表现方式上更具灵活性。

二、纪录片中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呈现

(一)主题与视角选取。

1.主题方面。纪录片的主题选取为拍摄过程核心要素,在选题过程,需选择富含正能量,具有积极象征意义与传播价值的主题。当前,社会公众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在情绪方面较为混乱,部分消极、黑暗的情绪也在其中。纪录片存在的意义为引导受众感受到积极的正能量。因此,纪录片的主题选取,需以引导受众“三观”为主,同时和当前时代中的主流思想方向一致,才能发挥教化功能,促进社会进步。与此同时,纪录片的主题选取还需具备深远的含义。创作者需将片中环境、人物以及社会关系等,通过故事化的形式,深深留在受众脑海当中。故此,在选题环节还需关注其教育意义,能够对受众产生启发,促使其更好地处理自然关系、人际关系等。

此外,主体的选取还需具有时代意义。新时代,国家倡导民族精神和工匠精神。纪录片《瓷生有你》的选题,充分契合当前国家主旋律,对工匠精神进行弘扬,彰显出一代定瓷工匠坚守民族工艺,不断将这种民族精神、文化等弘扬出来的行为。

2.视角方面。纪录片视角的选择,关乎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视角和作品呈现的切入点息息相关。在选择过程,需要契合主题,突出内容的故事性。以《舌尖上的中国》中“春笋”这一主题内容为例,在故事编排、呈现等过程,全部以“春笋”特点展开描述。通过“挖笋人”的辛勤劳作,为饭店供应新鲜的食材,接着展现出饭店按照加工工序,不停地加工,以上一系列内容都是展现出春笋具有“易变质”“易老化”等特点[1]。在主题为“松茸”那期节目当中,创作者从松茸的采摘、售卖等角度展开拍摄,叙述故事,引导人们产生联想,找到餐厅中松茸高昂价格起源。通过这样的内容,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感受百家知识,带给人视觉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强烈感受。在纪录片《生门》当中,主要记录医院妇产科当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选择典型类事件作为纪录片的切入点。其中一期内容为母亲患有白血病,但是她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将腹中孩子带到世界上来,以此为切入点对受众的吸引力较强,可引导其探究事件真相。

视角的选取,对纪录片故事情节总体发展有重要影响。通常而言,为展现纪录片在内容方面的真实性,被记录的人物为典型人物,导致受众和主人公之间产生距离感,加之记录过程中规中矩,导致大众观赏热情不高。对此,通过故事化叙事,可在保持事件真实性基础之上,使用新颖的呈现方式,易于受众接受。在纪录片《溥仪与他生命中的五个女人》当中,创作者从纪录片的主题方面为切入点,通过五位女子和溥仪之间的故事,将其一生的曲折展现得淋漓尽致。

纪录片《瓷生有你》的选题主要从“定窑”出发,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人们对其熟悉程度并不高。为避免纪录片带给人们枯燥之感,在拍摄过程,通过主人公和瓷器之间的故事,将白耀亮工作、生活等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定瓷人的故事,生动展现纪录片内容,活化瓷器,并赋予之生命,进而实现活化纪录片的效果。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当纪录片的选择视角、主题等各不相同时,就会引导其情节发展,因此,在主题与视角的选择方面需要尽可能贴近生活。

(二)情节与内容的构成。故事源于生活,情节组成故事,利用镜头将生活中的细节捕捉进来,通过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叙事手法中的情节刻画十分重要,但是也是较为困难的一点。

如:纪录片《瓷生有你》拍摄过程,创作者对故事细节关键之处有重点体会,单纯具备故事情节,但是细节的捕捉不到位也会对画面感造成影响。此纪录片创作过程为长期跟踪。在摄像环节从细节层面入手,当拍摄者和主人公白耀亮一起谈到其恩师时,他向拍摄人员展示了他认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证书,就是恩师将其收作弟子证明。在交谈过程,拍摄者关注主人公眼眶湿润这一细节,伴随着哽咽的发声,此细节为内容升华关键点,在拍摄瞬间进行记录,捕捉到纪录片中人物真实的情感。同时,在拍摄过程,相关人员还对主人公妻子进行采访,提出问题“他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让您最感动,在其忙于定瓷工作过程,会不会忽视家庭?”此时白耀亮妻子表示其非常关心家人,在这个场景下,二人热泪盈眶,这些都是拍摄过程对情节的把控,通过一系列故事化的情节,展现出主人公是一位热衷工作,同时关心家人的人[2]

在创作纪录片过程,可选择人物、风景或者事件等作为素材,但是在拍摄环节,还可按照自身思想重新提炼内容。部分故事情节难以按照制作者意志进行转移,而呈现在荧幕上的纪录片中的情节都是经过精心选取的,其中包含编导人员的主观意识,在内容与情节的设置上,需要保证内容的客观真实特点,遵循“真实至上”之原则,依托生活中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合理设置情节,满足观众好奇心理。同时,让观众欣赏的过程形成自身和他人之间价值观念方面的碰撞。故事化叙事过程,需要通过情节将纪录片的内容撑起,以情节彰显故事的观赏性、趣味性等,获得受众认可。

(三)冲突与悬念的强化。在纪录片的情节设计方面,需要展现出和生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之后形成这种矛盾冲突,才能构成纪录片的故事性,激发人们产生猎奇心理,进而在矛盾的冲突下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因此,在创作纪录片的环节,悬念设置不可缺少,在设置过程,方式相对灵活,可将其设置在纪录片开始部分,也可将其设置在中间部分,又可设计在结尾部分。通过纪录片的解说词或主人公等,向观众提出系列问题,将悬念巧妙布置于问题当中,在纪录片逐渐推进环节,逐一解决问题,如抽丝剥茧般将问题剖开,带给观众“拨云见日”的观看感受,同时获得视觉上和心理层面的满足。

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题为“田螺”的那期,在片头位置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环境背景,村民准备工具,骑摩托车向山脚下小河方向走去。此时,配音提出问题“他要去哪儿?做什么?”为观众设置悬念,在漆黑的环境氛围下,巧妙运用矛盾、悬念等叙事方法,强化纪录片的故事感。

在纪录片中,使用故事化叙事形式,冲突、悬念的设置为关键内容,也是决定其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部分纪录片拍摄过程,也设置了悬念,但是可能过于隐蔽,人们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发现。此时,编导人员可根据事件背后的故事,发散思维,加大力度挖掘故事中具有价值的信息,使用简单的一句话,设置悬念,引导观看者探究其中的故事内容。创作人员需掌握悬念使用,灵活运用,强化故事观赏性,创新叙事方法的运用形式[3]

总之,所(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68页)有事物的发展过程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纪录片的发展同样如此。随着纪录片创作过程故事化叙事的应用,使得其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但是,故事化叙事为创作过程使用的手段,以此激发观众的收看兴趣,因此,故事化运用过程,需要把握适宜分寸,不可哗众取宠,为增添其故事性产生弄虚作假的行为,导致纪录片真实性不足。合理使用、扬长避短,才能发挥故事化叙事的作用,为纪录片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