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政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

2020-12-23 17:19:59 来源:采写编2020第6期

时政新闻是各级电视媒体重要的新闻形式。在全天的新闻报道中,往往具有内容关键、地位特殊的特点。时政新闻以中央大政方针政策、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要领导活动、重大会议报道为报道对象,其全局性、政策性、抽象性、及时性的要求,高于其他新闻形式,因此也往往容易让受众产生 “晦涩难懂”的感觉。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到电视,各级媒体都在“如何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这个问题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什么是时政新闻?

目前,学术界对“时政新闻”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相关定义只有《新闻学大辞典》对“政治报道”的解释,即:对国家、政党、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事件、政治会议、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

据此定义,有学者认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前所长丁柏铨认为: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的报道。

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时政新闻与政治有天然而紧密的联系。这一特性决定时政新闻往往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每一个公民都有着对时事政治信息的强烈需求,这是人们做出理智判断的依据。我们也可进一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时政新闻的“有用性”源自其“新闻性”;而时政新闻的“新闻性”根源于其“政治性”。

二、时政新闻为何要强调表达方式的创新?

时政新闻为什么要强调表达方式的创新,除了上文提到的“民众需求”这个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时政新闻与政治高度相关,政治术语、政治规矩不可避免,普通受众理解起来有难度;时政新闻又与国计民生高度相关,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所有领域都有可能成为时政新闻的反映对象。这些领域都是独立学科,要一一通晓并不容易。因此,只有创新时政新闻的表达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受众的困惑,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一)创新时政新闻的表达方式是电视艺术的内在要求 。电视是一门传受之间的艺术。电视文化的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电视的和谐传播。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宣传和被宣传的人心理的感情和谐一致,始能成功。”所谓和谐传播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协调、融洽、共鸣、共享。这种和谐传受关系的建立,要靠传受双方的共同努力,但传播者一方是关键,占主导地位。

契合传播是电视文化认同的前提。契合即求同、契约,相投相合的意思。电视文化的契合传播是指电视传媒的文化特质与受众的文化身份相一致;电视文化传播文本与受众所处的现实语境相吻合,并对受众起引导作用。只有做到契合传播,传受关系才能和谐融洽,相互满意。否则,传受双方就会格格不入。

(二)创新时政新闻的表达方式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满足。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

政府是社会最大的“信息资源中心”,80%以上的信息是由政府机关掌握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有权了解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对于政府信息不仅拥有知情权也拥有监督权。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应该准确及时地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传达给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遍多数人的知情欲。时政新闻尤其要将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政府的重大决策或工作部署。

三、时政新闻如何做好表达方式的创新?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曾指出,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后一个堡垒。攻克它,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与世界任何媒体抗衡。从李教授的这一表态不难看出,时政新闻业已成为“木桶效应”中的短板,要补齐这块短板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多数人对时政新闻报道最直观的感受是官样文章痕迹重,缺乏“亲和力”和“认同感”。缺乏“亲和力”就是受众感觉不出媒体是在“为我”提供信息;缺乏“认同感”就是受众感觉不到媒体提供的信息对我“有帮助”。要解决时政新闻缺乏“认同感”和“亲和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发力:

(一)从受众角度选准切入点提升“认同感”。当前时政报道存在一些普遍的弊端:其一,就是在特别强调政策宣传性和工作指导性的同时,忽视了报道新闻的应有规律。群众所需所盼的大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被冗长的领导讲话和浩繁的会议材料所淹没。记者不注重挖掘提炼,编辑忽视浓缩概括,导致受众摸不着头脑,看不清门道。其二,就是对重大的会议报道和重要的领导活动,仍然坚持就事论事,不去深究为什么要开这个会,领导为什么要参与这项活动?事实上,不少会议新闻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领导活动时常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焦点问题的基本态度。如果记者不能系统、全局地看问题,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就会被忽略。

要让时政新闻从“枯燥乏味”,变得受众“爱读爱看”。关键一招在于巧妙地构建起时政新闻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时政新闻讲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写的是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各项社会管理举措;老百姓关心的是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两者之间具有根本上的契合性,但为什么会出现拉链“拉不拢”的情况?很明显就是拉拉链的方式出了问题。上面提到的“填鸭式”报道和“就事论事”报道,都没有从受众角度出发,忽视受众感受,自然得不到受众认同。正如要让拉链拉得顺畅,把齿对齐是前提,如果这个先决条件达不到,光凭外力强拽,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从尊重受众心理需求入手打造“亲和力”。媒体的“亲和力”是指媒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能力。对于传播者而言,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受众,决定了将呈现出什么样的信息用以传播。如果媒体认为自己地位特殊而俯视受众,那自然将创作出无数高冷的作品。如果媒体始终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会有多少真情。

时政新闻要提升“亲和力”,还应该认真地分析受众心理,研判受众需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尽力实现受众对所需新闻信息的最大满足。并适时开展换位思考和信息反馈,以及时调整宣传方案、采访思路、传播方式,使时政新闻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是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新闻形式,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要提升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创新表达方式十分关键。这需要传播者认真审视时政新闻的传播规律,更多地从受众角度出发,实现契合传播。

参考文献:

[1]蒋飞宇. 浅谈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新闻窗, 2016年第四期

[2]引自百度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5891752-6104637.html.

(作者简介:文舸,湘潭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兼时政新闻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新闻采编与电视文化。)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