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探索

2020-12-23 17:19:59 来源:采写编2020第6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电视时政新闻能够帮助人们获取国家政策信息的及时变化,了解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知晓党和国家的最新动态信息。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环境和受众信息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电视时政新闻栏目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其传播方式过于格式化、概念化和程式化,很多时候大大降低了观众的收视欲望,影响了其收视体验,降低了其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一、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必要性

(一)时政新闻民生化是新闻传播要求。在以往的电视时政新闻中,往往报道关注的焦点都是对准领导人及其公务活动,新闻时效性和新闻价值并不凸显,观众往往无法把握新闻重点在何处,也激发不起更大的收视兴趣。而民生化则给电视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带来了巨大转变,比如说,报道凸显出求实、简练的风格,力求做到短、实、新;对新闻的选取不再以报道对象的重要性为唯一的价值标准,而是将新闻时效性和是否涉及广大民众利益作为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以上转变无疑使得电视时政新闻更加遵循当前的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从而可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是受众要求。首先,以往电视时政新闻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领路者的姿态出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僵化的教条式的宣传方式对民众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电视时政新闻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摆在与公众平等的地位上,以人为本,在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上尽量与公众的生活贴近,站在民众的角度和立场看待问题,改变过去一味灌输的宣传模式,杜绝只报道成就、不报道问题的现象。

其次,人们希望电视时政新闻能够更多地关注他们身边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民生问题,也希望能够通过节目表达自身的心声和意愿,而民生化则为时政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动,给了他们更多的关注度和话语权,极大地拉近了电视时政节目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三)刻意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割裂是错误的。综合分析目前的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依然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错误:

第一,定位的错位。有些电视人认为民生新闻关注了民生,时政新闻就应该关注领导。这种理念直接导致时政新闻违背了新闻规律,将时政新闻的作用缩小成只为领导服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有些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去主动地了解受众、服务受众,而是围着领导打转,只强调权威性,对于观众的态度则是:我说你听,不容置疑。这样的电视节目完全忽视了观众的感受,传播效果极差,根本无法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

第二,两种栏目割裂。很多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犹如得了“分裂症”,打开一个电视频道,时政新闻一本正经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民生新闻则家长里短地与百姓唠着磕。两档节目似乎呈现出水火不容的状态,完全对准的就是不同的报道领域。

第三,人为地将收视群体的需求割裂。电视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栏目在确定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时,会人为地将观众分为两种:一是心系社稷,只关注时政大事的人;二是只关心百姓身边的小事,只看民生新闻的人。其实现如今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他可能对国计民生的大事非常关注,也可能对柴米油盐的小事也很有兴趣,“时政”与“民生”不应该失去交汇点,这种人为的割裂只会使得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不佳。

二、电视时政新闻如何实现民生化

(一)强化民生化意识。首先,电视时政新闻栏目从业者要强化自身的民生意识,强化民生关怀理念,并将之切切实实地反映到报道中。将报道的重点和定位下移,站在群众的角度关注问题,确定报道的方向,帮他们生动鲜活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最新动向,反映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上传下达,沟通舆论,帮助人民群众理解国家政策的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想群众所想,满足群众所需。

(二)创新节目形式。要善于借鉴民生新闻的表现手法,创新时政新闻节目形式,使之更加柔化。新闻的“软”和“硬”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不能完全割裂,如何实现时政新闻播报方式和报道风格的多元化,实现其在权威性、舆论导向性和贴近性、亲民性之间的平衡,这就需要电视时政新闻改变以往冷冰冰的长篇大论讲道理的播报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述大闻要闻。比如说可以加强与观众的交流,采用热线、短信、微博和微信的方式征集公众关注的新闻,用故事化、现场报道和说新闻等形式,增加节目的亲和力、可看性和参与性。对于一些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报道要多动心思,要摈弃空话和套话的报道方式,而是从小切口入手,尽量与民众的生活贴近,从贴近性和可看性出发,摒弃传统的打官腔和程式化的报道,以平民视角解读时政新闻中有价值的民生信息,增加电视时政新闻的实用性等特性,使其更加契合当前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引起受众的收视兴趣和心理共鸣,增加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

(三)引入“公共新闻”的概念。所谓的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大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所做出的新阐释和传播。公共新闻强调的就是媒体力量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发挥介入和导向的职能。这一概念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帮助实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通过强化“公众意识、互动意识、介入意识和舆论监督意识”四种意识,使得电视时政新闻从报道角度、报道方式和报道风格都有了明确的范畴,在党和政府重视及观众关心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一方面使得时政新闻更亲民,更有人情味,报道有更多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时政新闻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圆满地完成宣传任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意义重大,推动着电视新闻的改革步伐,使新闻更加符合新闻规律,使之能够更好地起到引导舆论、上传下达、沟通舆情的功能。当代电视人一定要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确定报道角度,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报道方式传播,给观众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此外,时政新闻还要主动触及,多挖掘群众身边的问题,积极承担起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责,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之,电视时政新闻要真正为公众着想,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彰显出电视时政新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薇薇.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探究[J].新闻窗,2012(10):70.

[2]张健.探析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对策[J].新闻传播.2015(7):101-101.

[3]张禄明.浅谈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突破[J].新闻传播,2015(15):120.

(作者单位: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