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评论如何在自媒体时代“突围”

2021-03-30 16:52:02 来源:采写编2021年第三期

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如今的公众号以及各分发平台的自媒体账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加速到来。

大量的声音、观点,丰富了全社会的信息供给数量,也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但与此同时,各类信息的“喷薄而出”,也形成了大量观点和声音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弊端。

在这个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如何守住“阵地”,并且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它不仅关乎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生存之道,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

一、自媒体“发声”的特点和弊端

要探寻传统媒体评论在自媒体时代的突围,首先就要了解自媒体观点“生产”的特征。

“媒介即人的延伸”。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则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它真正让每个人都具备了发声的可能。比如,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注册公众号,都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确实解决了过去传统媒体为王的时代发声渠道稀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言之,传统媒体所输出的观点,代表的是一种机构发声,而自媒体时代,则对应的是一种个人发声。

不可否认,大量自媒体的发声,大大拓展了某个事件的观点丰富程度。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为例,自媒体对于该电视剧的评论,从现代女性的独立价值,到婚姻观,再到对“小三”的抨击,乃至到电视剧中女主角衣品的解读等,可以说完成了立体的、“无死角”式的评论,有利于社会以更多元的视角来看待这部走红的电视剧。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自媒体声音中也往往出现了一些“歪楼”或者说过度解读的现象。比如,把对剧中“小三”的反感延伸到了对演员的真实攻击。这一点显然过度了,也突破了道德边界。而这样的现象,在自媒体时代非常常见。因为,自媒体侧重于“发声”和“评论”的多元化,而为了追求流量,往往忽视了该有的价值担当。

相对来说,传统媒体评论,一方面具有更严格的专业素养支撑,另一方面机构媒体背后还有着层层的导向把关,这决定了其新闻评论,必须“担道义”,必须杜绝输出一些“惊世骇俗”的声音。

因此,与其说自媒体评论是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挑战,不如说有着坚定立场和清晰价值观的传统媒体评论,是要在泥沙俱下的观点市场中去“中和”那些偏激且充满争议的自媒体声音,最终实现公共声音的平衡。

二、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评论的困境和挑战

当然,自媒体评论的崛起,的确让传统媒体评论更清晰地看到变革的重要性。

首先的一点是,在一个信息流通效率大大提升的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所代表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发声频率,不仅大大滞后于自媒体的发声速度,也严重落后于受众对观点的需求。

其次,传统媒体评论往往依靠相对固定的作者——不管是约稿还是来稿,这使得无论在表达风格和表达宽度上,往往难以与自媒体的多元化相匹敌。通俗来说,不少读者和受众往往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即很多公众号的评论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更“过瘾”“带劲儿”, 相对而言,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就多少显得更 “四平八稳”一些。

还有一点就是,自媒体评论借助各种分发平台,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将观点和意见输送给受众,而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不仅发布周期相对更久,在平台建设上也往往受到更多的限制,这导致哪怕是同一种观点,自媒体由于发声快,与受众的对接和联系更紧密,也能够率先“抢占”言论市场。

所以,如何满足受众的这种新需求和迎接自媒体评论崛起带来的新挑战,的确需要传统媒体评论有更多的思考和求变。

三、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评论如何突围

无论自媒体如何发达,传统媒体评论的重要性都是不容替代的。如果说自媒体评论是网络社会个体发声的一种探索,致力于拓宽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声渠道,那么,传统媒体评论,就是要捍卫社会的主流价值,为泥沙俱下的言论环境树立价值航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新闻评论就应该被动应对自媒体评论的崛起。相反,更应该从网络时代传播规律的变迁,以及对自媒体评论生态的反思中,找到一条融合发展之道。

具体来说,有几个主要方面,是当前最需要努力的。

(一)加强传播渠道和平台建设。客观说,因适应移动传播的规律,近些年有不少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实质上已经呈现出自媒体的传播特征。

如“新京报评论”,在微信公众号上就开发出了快评、专栏、沸腾等多种评论形态和内容矩阵,并且实行的是“先网后报”的模式,即以自媒体的运作模式,实现观点的即时化生产、分发,至少在速度上已经能够媲美不少自媒体评论,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这其实应该是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一方面,在渠道建设和分发上,要向自媒体、移动媒体看齐,在传播效率和分发广度上,充分体现出移动传播的规律,彻底告别过去传统媒体的生产周期局限。

但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却不是一味跟风自媒体评论,完全靠流量来驱动,而恰恰应当坚守住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素养和价值担当,真正为纷繁复杂的舆论场“激浊扬清”。

目前,这种模式在国内还只有为数不多的头部传统媒体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不过,大量的传统媒体开启融媒体的探索,应该为新闻评论的重新崛起提供了一个契机。

(二)加强投入和专业建设。客观来说,当前诸多传统媒体,包括党报党刊都加入了融媒体的发展大潮,这实质上为增加自己的言论影响力提供了平台。但前提是要充分重视新闻评论。

应该看到,公共舆论的发展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也就是社会越来越重视言论价值的直观体现。一家媒体放弃评论所代表的发声机会,实际上就是放弃自己的公共影响力。因此,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该重视新闻评论的价值。

比如,在相关投入上就要有相应的增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新闻评论质量的提高背后,拼的还是人才。而人才的比拼,很直接的一点就是投入。

当前社会对公共意见的深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谁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有深度的言论,谁才能真正建立权威,引导舆论。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媒体实际是有优势的,毕竟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传统媒体评论有着更多人才的支撑。

另一方面,专业建设要跟上。网络时代的到来,对言论传播规律的改变绝不只体现在传播渠道的变化上,更带来新的专业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拿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来应对当前的融媒体发展趋势,显然是不够的,新闻评论的升级也同样如此。

这种专业性,不仅体现在评论话语要适应受众新的需求,也更要求对评论题材的关注,对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流变,也应该要有更强的捕捉能力。

当然,不管是投入还是专业化建设,近年来由于传统媒体的收益下降,导致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

(三)不盲目跟风,突出比较优势。自媒体评论的强势崛起,对于传统媒体评论的挑战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也要避免“自乱阵脚”,出现盲目跟风的倾向。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盲目效仿部分自媒体评论为了流量而牺牲公信力的做法。这方面有些传统媒体评论就是因为抢速度、拼角度,而发生了“翻车”事件。

二是对于传统媒体采编人员,无论是评论员还是编辑,考核都应该有新的标准,但又不唯“流量”是举。如果完全照搬自媒体评论的唯流量模式,难免带来错误的考核导向。

所以,传统媒体真正需要做的是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近年来常常发生的新闻反转事件,这方面传统媒体就有自己的优势去避免。这不是说传统媒体发声必须“慢半拍”“等一等”,而是一方面要在写作上首先就要给真相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下判断和结论时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就绝对化。这其实也是价值担当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利用传统媒体自身的采编优势,实现采编与评论的高效互动。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评论建立在掌握更多信息增量的基础上,避免像自媒体那样“捕风捉影”,为“被打脸”埋下隐患。

一言以蔽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就是要学习和跟上自媒体的效率以及受众意识,但同时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来增强自身的公信力,真正在观点市场中体现“定海神针”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