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沉浸式VR新闻浅析——以新华社全国两会沉浸式新闻《听会》为例

2022-01-10 15:50:24 来源:采写编2021年第12期

新媒体时代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沉浸式VR新闻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用户“沉浸”其中。本文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沉浸式报道两会《听会》为例,探讨虚拟现实对于新闻报道的积极意义,提供新的阐释视角与案例。


一、“沉浸式VR”与“沉浸式VR新闻”研究回顾

(一)沉浸式VR。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各种智能传感设备价格的不断降低和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VR技术发展迅速。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交互式计算机模拟环境,可以检测用户的状态和行为,替换或改善一个或者多个感知系统中的感官反馈信息,使用户能够在模拟中获得沉浸感。”VR 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VR技术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瞩目,并已成功应用于教育、医学、游戏娱乐等诸多领域。当然,除了这些应用之外,VR 技术还被用于新闻领域,并提出了沉浸式 VR 新闻的概念。 

(二)沉浸式VR新闻。诺妮·德拉佩纳提出了沉浸式新闻的概念,认为其是“新闻制作形式”可以结合多媒体与VR的互联网平台,改善新闻故事中事件或情境的第一人称用户体验。沉浸式VR新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新闻场景,使用户能够从新闻“主角”的角度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其基本思想是让观众以数字化的身份进入一个虚拟再现的新闻故事场景来体验故事。同时加强了对于新闻的理解与情感连接,并产生互动关系。它与传统的 2D 视频新闻相反,沉浸式VR新闻带来的全新的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多渠道感知(甚至嗅觉和味觉感知等)。

除了研究沉浸式VR新闻以外,业界也不断致力于研究沉浸式VR新闻项目,探索沉浸式新闻的叙事形式,并推出了众多沉浸式VR产品。例如,《中国地理》推出沉浸式VR头盔。在2020CGF中国游戏节上,首次推出了CGF Online云展,推出了沉浸式VR云展厅。更有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运用了沉浸式VR新闻。

二、沉浸式VR新闻《听会》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和北京移动联手协作,新媒体中心推出沉浸式VR新闻《听会》,它借助VR技术对人民大会堂进行新闻场景重构,通过5G+8K的应用,结合3D建模方式、立体多媒体演播室形式的融合,打破了在场与不在场的立体墙,与大会现场人员一起同步,探讨了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实现了会场内外实时互动,做到用户“身临其境”参与两会。

(一)沉浸式VR新闻《听会》特点。

1.用户体验层面。首先,在用户体验方面,沉浸感和同理心是沉浸式 VR 新闻体验研究的两个重点。

(1)沉浸感。沉浸式传播是“以人为本,传播自然与个性相交融的信息”。从心理层面出发,沉浸感用于描述对 VR 环境的参与程度。这种理解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参与、专注和完全沉浸。布莱恩·索利斯(Brian Solis)认为,“用户体验的首要功能是产生一种能够创造愉悦和情感体验的架构。” 而这种特性会使用户成为C位,体现良好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在沉浸式VR新闻《听会》中,由于 VR 技术的交互性,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探索新闻内容,并参与其中,专注于两会内容,最后沉浸其中。

(2)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是指个人感知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沉浸式 VR 新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重新唤起用户对当前事件的情感参与。在沉浸式VR新闻《听会》中,用户可以通过与同一空间中的某个角色,如邀请的诸多嘉宾一起,近距离接触来体验他人的真实情绪或情况,从而产生共鸣。

2.媒体效果层面。在媒体效果方面,认知层面的准确性和心理态度层面的情感度是已经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学者认为沉浸式虚拟现实新闻比文本阅读在情感上会更强烈,同时用户对沉浸式VR新闻内容的信任度高于文本新闻。所以《听会》作为沉浸式VR新闻,它可能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并且用户的体验反馈表明了对新闻内容的更高水平的信任。

(1)实现“真正的连接”。利用两会会议开幕以来的“黄金时间”,实现演播室实况直播。同时各岗位反复进行调试,确保顺利连接,实现虚拟现实同步。

(2)融合创新技术,呈现新闻内容。沉浸式VR新闻凭借三维虚拟环境、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制作流程,使“叙述”新闻向“呈现”新闻进化。沉浸式VR新闻报道《听会》,通过对场景的多重变化,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在会议的现场中,达到会场内外的共鸣。

(3)传播效果显著,引起社会共鸣。“听会”新闻是新媒体时代的实践,产品中整合了现场嘉宾和许多NPC代表之间的实时对话。不仅在第一时间向与会代表传达了观众的关注点和心声,还首次将中国政治的重大会议“两会”通过不一样的方式传达给了观众。分析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考察的是新闻报道对于受众的作用与影响。

(二)沉浸式VR新闻《听会》不足之处。

1.用户层面。虚拟现实的技术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对其新闻用户的影响的理解仍然不足。

(1)忽略新闻事件。由于用户沉浸在新闻《听会》中,那他们可能会沉迷于“体验”元素,从而会忽略新闻事件旨在传达的重要信息。因此,如何协调新闻的“输出信息”与VR的“沉浸感”之间的关系,是沉浸式VR新闻面临的难点之一。

(2)忽略细节。由于沉浸式VR新闻分散了新闻事件本身的内容的注意力或者用户有在沉浸式环境中害怕丢失信息的经历,所以这导致了沉浸式VR新闻的受众比阅读文本的受众更容易忽视细节,从而表现出更低的信息接受度的问题。所以比起《听会》新闻,用户在阅读两会文本报道时,可能会注意到细节部分,而沉浸式新闻的信息接受度会相对较低。

(3)缺乏意识。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高度的沉浸感都会导致存在感增加。沉浸感与参与虚拟环境的具体体验有关,这就导致沉浸式VR新闻:缺乏时间意识、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意识和对任务环境中的感觉。这是因为存在感主要取决于用户的心态、情绪和其他因素。

2.媒体层面。在媒体层面,目前沉浸式VR新闻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涉及如何平衡用户的角色。沉浸式vr新闻模式采用非线性新闻叙事结构,用户的行为可以改变新闻的叙事节奏。而传统的新闻模式基于传统的新闻报道线性结构。两种形式的叙事框架各有优缺点。其次沉浸式VR 新闻缺乏统一的框架。由于VR环境中,所谓的“框架”和“约束”消失了,用户无需采用内容发布者的镜头和视角,从而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并接受他们感知到的信息。这种变化也给媒体生产产生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报道政治新闻等重大的新闻报道时,则更加需要关注这个问题。其三在使用沉浸式VR技术再现新闻网站时,新闻本身的公平性和可信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信息筛选和收集不当,以及重构新闻场景时的偏见或情感倾向等。所以媒体在新闻生产《听会》时,也会有此类问题的出现。其四,媒体通常需要与虚拟现实技术公司合作制作新闻。这种技术既复杂又昂贵,因此媒体只能用于对重大事件或主题的报道。

三、结论

在本文中,沉浸式VR新闻《听会》是指一种让用户能够与新闻内容进行交互的新闻传递机制。更具体地说,用户可以通过眼神接触和指点等活动与虚拟场景、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对象或其他角色进行交互。与传统的视频新闻相比,沉浸式VR新闻的用户可以像上网一样做出选择或选择不同的路径或故事时间线。因此我们要,(1)形成更丰富的沉浸式新闻形式,加强互联网内容运营。(2)丰富5G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实际应用。(3)加强沉浸式VR报道在多行业的应用,这需要很强的想象力。(4)优化沉浸式VR新闻的全媒体制作和传播结构,开拓采编新流程。

综上所述,沉浸式VR新闻的应用过程还有很多问题等待发掘与解决。而这正如Anthony DeBarros所说,虚拟现实技术也许不是新闻业的救星,但是却能够为新闻业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川,牛洋洋.VR技术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路径与现实困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

[2]Bowman, 3D user interfaces: theory and practice[J].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Co., Inc., Redwood City, CA, USA (2004)

[3]李轲.沉浸式新闻: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生产的重塑[J].新闻传播,2018.

[4]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