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用故事增强党报评论吸引力

2022-01-10 15:54:21 来源:采写编2021年第12期

梅刘柯

新媒体时代,如何让党报评论的思想和观点在庞大、喧嚣、复杂的舆论场中脱颖而出、鲜明有力,讲故事是一种好方法。本文以一些获奖评论佳作和河北日报近几年刊发的部分评论作品为例,从观点、论据、文风三个层面,探究讲故事对提高党报评论生命力、说服力、亲和力的重要意义,为如何在党报评论写作中讲好故事、提高吸引力提供有益思考和借鉴。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让信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当今时代,也是一个观点迸发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表达权。对于党报评论而言,如何让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在庞大、喧嚣、复杂的舆论场中脱颖而出、鲜明有力,讲故事是一种好方法。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从实践看,讲好故事,可以让评论的思想和观点以更加生动、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有效提高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为媒体融合下的党报评论注入新的活力。

一、好故事能让“评”雄辩有力

事实胜于雄辩。讲故事,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手段。故事讲得好,这种能力和手段就会变成力量。在评论中讲故事,不仅能增添文章本身的魅力,更能让评论所承载的观点和思想雄辩有力。

毛泽东是运用故事的高手。“农夫与蛇”的故事被人们所熟知就得益于他所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为了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以高超的语言艺术、犀利的笔锋引用了伊索寓言里“农夫与蛇”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清了除恶务尽的道理,道明了人民解放战争必须坚持到底,“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原因所在。这种寓理于故事、以故事明理的写法,不仅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也让这种力量转化为强大的号召力,为夺取最后革命胜利发挥了巨大的凝心聚力作用。有人对此评价说,“故事因为文章而广泛传播,文章因为故事而鲜明有力,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也正在于此,这篇文章成为人人传诵的经典佳作。

每一个故事,往往都承载着一个或多个观点和道理。从一定意义上讲,在评论中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传播作者思想和观点的过程。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好的故事和事例,胜过一堆枯燥空泛的大道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河北日报从5月24日在“燕赵论坛”专栏刊发了10篇“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系列评论。此系列评论主题重大、思想深刻,文风活泼、通俗易懂,有效宣传了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中形成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对推动河北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让评论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脱颖而出,最考验党报评论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这一系列评论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不以大道理说教,而由小故事切入,因小见大、由浅入深,呈现我们党的好品质、好作风。比如,首篇《信仰之光照亮奋斗征程》选择了李大钊一生为信仰奋斗直至牺牲的故事作为开头。为什么选他?一是因为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分量够重;二是因为他是河北人,是我们身边的例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说服力。通过其一人,就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那个时代无数先烈为信仰奋斗的无私无畏和流血奉献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什么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再比如,《用铁的纪律保障凝聚力战斗力》这一篇,从“树叶训令”的故事说起入题,又在文中穿插引用了西柏坡时期发生在党的领导人身上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几个小故事,娓娓道来、徐徐诉说,将主题化在故事里,既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感受到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深刻道理。

二、好故事能让“论”事半功倍

评论要想高人一筹,就必须有深刻、独到见解。而如何让深刻、独到见解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讲故事是一个有效捷径。从一些优秀作品看,让故事来讲理,让事例来说话,不仅能增强评论的生动性、可读性,而且能让评论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具有更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传播观点、让人信服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河北日报2020年3月12日刊发的《疫情防控要慎终如始》就是一篇会讲故事的好文章。这是基于当时疫情防控大势向好、一些人出现放松懈怠思想的大背景下而创作的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从老子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名言说起,在进一步展开论述时使用了两个典型事例:一个是“很多人因在泰山半山腰‘快活三里’歇脚而放弃登顶”的故事,另一个是揭示一位走钢丝杂技演员“零失误”秘诀的故事。前者向读者阐明“失败往往不是在困难的时候,而是在精神放松的时候”的道理,后者提醒大众“越是胜利在望的关键阶段,越要警惕麻痹思想、松劲心态”。两个例子,相辅相成、相互佐证,从不同层面突出一个主题,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强调疫情防控要慎终如始,道理不言自明。1200多字、2个故事,将“疫情防控要慎终如始”的道理讲得清晰明了、透彻有力,给人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生动的故事支撑,其中的道理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为读者所明白。由此而言,讲好故事,评论写作可以事半功倍。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有看到有一些评论作品,在使用故事或事例时不讲究、不恰当,有的故事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有的随意列举、逻辑混乱。故事是为论证服务的,在评论写作中讲好故事,重点是要会选合适的故事、会用有说服力的事例。如果故事选取或讲述不当,不仅不会为文章添色,反而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只有选得恰当、运用得当,才能如虎添翼、事半功倍,成为一篇有吸引力、能引发人们共鸣、受读者欢迎的佳作。

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把调查研究的“桌子”摆到群众中去》为例。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来自于文章开头所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街头摆桌子听意见的往事,巧妙之处就在于用故事提炼出一个具体形象,让读者可感可知,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深入调查研究。在层层剖析、深入论述时,文章又巧妙运地用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鲜活事例,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又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是一篇思想性和可读性俱佳的评论精品。可见,好的故事,胜过千言万语,讲故事的魅力就在于此。

三、好故事能让“文”鲜活生动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灵魂,但不少的党报评论严肃有余、鲜活不足。尤其是在当下融媒体时代,固守传统只能死水一滩,不断创新才能风生水起。党报评论如果不改进文风,不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仍高高在上、干巴巴的堆积“要”“应该”之类的观点和道理,就很难赢得受众的青睐。如何才能鲜活生动?这就要求我们下功夫研究受众的心理,不断探索党报评论的表达方式、呈现方式。只有写得生动有趣,让人们看得懂、看得进去,才能真正让党报的声音直抵人心。

好的故事,能让评论鲜活生动。正如有评论人所言,“讲一个或者多个有意思、能佐证观点的故事,可以大大提升一篇评论的生动性和鲜活度”。从很多名篇佳作来看,也确实如此。比如,河北日报刊发过的一篇评论佳作《抓要真抓 干要实干——再论“应付式干部”要不得》。文章一开始便以“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墙上芦苇’与‘山间竹笋’为喻,给‘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画了一幅像”为引子,也为“应付式干部”画了四幅像,说“应付式干部”像南郭先生、像水中葫芦、像撞钟和尚、像皮筋弹簧。这样故事化的开篇,既鲜活生动,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冲击力,让“应付式干部”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读者觉得很有趣、很过瘾,就想看、爱看、愿看,入眼、入脑、入心,传播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评论中,讲故事除了作为论据论证观点外,同时也是情感的代入和传递。有故事,才生动,有细节,才感人。一些故事中蕴含的真情实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大大增强评论的感染力。比如,河北日报曾经刊发的《看见红苹果 想起李保国》《“红井”映照鱼水情》《“半床棉被”的为民情怀》等评论文章,都是用朴实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既增强了评论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又让读者的情感由衷地跟随着作者的笔尖走,起到了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人人有了言说的“话筒”,但并不是人人都善于言说。作为党报评论工作者,讲故事是一种必备技能。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多注意积累经典故事和素材,及时发现深挖身边的新故事、好故事,善于通过故事提高吸引力、说服力和生命力,让党报评论这个“最有力武器”在新媒体时代更有力、更好地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振宇.评论互动场(二)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J].新闻与写作,2014(10).

[2]薛世君.《河南日报》评论员:讲好故事,推动评论“文本融合”[J].中国记者,2017(06).

[3]李支国.党报评论如何鲜活生动[J].城市党报研究,2018(10).

[4]张砥.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评论如何提升“能量密度”——基于北京日报“七日谈”评论版的实践思考[J].传媒论坛,2020(04).

[5]姜赟.“人民日报评论”,擦亮党报评论金话筒[J].新闻战线,2020(16).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社理论评论部)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