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新闻实务课堂中的运用——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

2022-02-07 10:53:54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媒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新的媒介融合传播格局使传统的新闻采编业务面临巨大的挑战,行业的变局也以最快的速度作用于新闻传播教学中。以笔者教授的新闻采写课为例,其作为新传专业一门传统的新闻实务类核心课程,通常以“教材讲解+课后作业”为主展开教学,然而融媒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传统教学越来越难以吸引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年轻学子,另一方面,其与新闻市场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近年来在各大高校得到广泛应用的“混合式教学法”为当下的新闻实务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混合式教学法的概念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其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其中,较早的界定来自美国斯隆联盟:“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结合,揉合了两种历史上各自独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 ”这一概念着重强调的是“技术”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成为公众对混合式教学法较为普遍的认知,即“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

但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认知视角过于单一,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并且在“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全球都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关于其内涵的探讨也愈加丰富。有学者提出,除了“线上+线下”的教学空间的混合,还包含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的混合。至此,混合式教学法的外延拓展除了“技术”核心外,还包括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具体环节,综合利用如讨论、辩论、在线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混合式教学的作用和趣味最大化。

综上,混合式教学法就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兴互联网教学相结合,但并不是简单“1+1”的技术整合,而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追求“1+1>2”的效果。就在线教育而言,实现了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参差,导致在线学习很难实现系统化效果;就课堂教学而言,其最大优势在于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系统化的知识建构,缺点在于传播时空限制。两者的“优势”混合,或可为以新闻采写为例的实务类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二、混合式教学法在新闻实务课堂中的实践

当下新闻教育面临着如下挑战:一是各种新的新闻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如三微一端的崛起,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等出现,导致新闻传统教学与市场对新闻人才需求的适配度出现了问题,越来越多的新闻学子毕业后进入新媒体而非传统媒介工作;二是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以00后为主,这一人群成长于网络发达的时代,是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对外界信息和资讯的接受程度更高,媒介技术素养也愈强,传统的教材很难满足他们的诉求;三是新闻行业瞬息万变,譬如新闻采写课程主要以大二年级学子为主要教学对象,而如果仅限于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从时效性上来说远远不够。基于此,在新闻采写教学改革中,应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成长特性,实现教学空间、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混合,下面将具体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讨论。

(一)课前:“翻转课堂”逆序教学流程。混合式教学的第一层要义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空间混合,这与近年来快速兴起的“翻转课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使教学流程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实现了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其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以微课应用为切入点的特征实现了课前学习(尤其是线上学习)与课堂学习的连接,整合了丰富的技术环境和技术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学空间混合和教学方法混合的特点 。

以笔者的实际教学为例,2020年初,面对新冠疫情的蔓延和国家关于“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本校采取了在线教学模式,我们因此对新闻采写课程进行重新结构。具体教学中发现,在线教学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同样的90分钟学时,学生在线学习的自觉性和专注度有限,长时间的课程内容讲授让学生很难保持高的参与度。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发现,关于这门课的网络微课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如慕课平台中就有中山大学资深教师对该课程制作的系统完备的微课。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整合这类资源,课前布置学生通过课前线上微课自学,完成基础知识搭建,并针对课程难点提出问题,以备课上讨论。这种“学、测、研”的教学结构打破了传统的“教、练、评”的结构,一方面,学生借助微课自定进度完成学习,并整理学习收获,完成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精简了课堂对知识点的讲解时间,这就相应地增加了课堂话题讨论和巩固练习的时间,能有效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二)课中:“线上+线下”资源有机整合。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下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知识建构、话题讨论等依然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2020年初的网络在线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尝试,笔者在回到线下教学后,依然继续探索这一模式的实践,并进一步优化课中环节的教学设计。具体课堂教学设计如:第一步,了解、收集整合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记下学生具体的问题,这个时候发现,部分学生课前线上学习进度较好,能有效把握课程重点,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一般,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路,对于整体情况了解后,及时调整第二步讲授环节的进度;第二步,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体框架梳理,并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作出有详有略的讲解,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所以在讲解过程中需要结合大量的、最新的新闻案例来做辅助讲解,另外对于学生们在课前反馈的重点、难点问题,辅以丰富的教学案例能更有针对性,这要求我们在备课环节每天关注最新新闻热点事件,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因为最有时效性的案例能更好地吸引同学们参与话题讨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诸如新闻标题、新闻角度等基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形成知识的二次理解;第三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重回第一环节中搜集到的学生的提问,一一展开讨论,确认学习反馈和效果,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课后教学实践。

在线下课堂教学中,一是涉及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线上微课资源与线下教材知识的整合;二是涉及教师课前对最新网络新闻热点的搜集整合与课堂线下学生讨论相结合,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课后:传统作业模式与新媒体实操相结合。在新闻采写教学中,学生的课后实践至关重要,如本校在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时,做到一半课堂教学(32学时)、一半实操教学(32学时),学生的课外实践操作占据很大的教学比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分阶段安排好学生的实践环节?如何在学生校外实践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何种评价机制给予实践成果反馈?这些问题成了我们考虑的要点。

首先是空间上的混合,在以往的学生校外实操中,老师往往只能以最终作品的质量来完成评估,但我们通过搭建如微信群、qq群等,及时在线上平台对学生展开指导,如有学生在跑社区采访时,因计划采访对象受阻出现了疑问,及时通过微信咨询是否可以切换报道角度,笔者最快地与其沟通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也让其学会了如何应对采访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其次,今天各种新兴的媒介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我们通过搭建学院、班级乃至个人公众号、微博号、抖音等多元平台,鼓励学生将课后实践作品发表,在具体的新媒介运营过程中,更直观地指导学生完成新闻选题、不同类型稿件的标题及主体撰写等多个环节的实践,能更直观地获得教学反馈。同时,这种课后的实践还能反作用于课堂教学案例。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新媒体人物专访采写实践过程中,通过全过程观察发现,学生在人物采访中存在问题设置过于宏大、细节抓取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导致新闻稿件的空洞,于是在之后课堂教学中,关于稿件主体写作如何抓取细节直接引用这一案例,让学生能更加直观感受到如何通过采访获取细节。综上,我们在课后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传统作业模式与新媒体实操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不仅是线上线下的技术融合,更是跨越时间、方法的多元混合模式。

因为网络在线教学的契机,我们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也因此产生了一些不错的化学反应。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如课前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自觉性问题;数字鸿沟之下教师对于各种技术手段掌握的问题等。但是今天,不仅是技术环境驱动我们需要变革,新时代青年人的特性也同样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混合式教学对于强调“时效性”“新鲜性”的新闻传播专业来说似乎是应然之举。

□参考文献:

[1]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远程教育杂志[J].2018(13-14).

[2]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11-13.

[3]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71.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