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美学:基于数字技术的影视品评新角度

2022-02-17 16:25:00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2期

大众对虚拟技术最直接的感受来源于2009年全球上映的电影《阿凡达》,该片讲述了人类与潘多拉星球大战的故事,拍摄制作中大量利用了数字传感器捕捉真人动作,进而创造出虚拟的数字角色,给我们呈现了一部亦真亦幻的时空大戏,更为真实的身临其境感预示着影视技术迎来了更深层次的“视觉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领域的“虚拟”形式从外延到内涵不断加深,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视觉表现力和故事复杂性。

一、数字技术对影视空间的拓展

从《星球大战》开始,数字技术与影视媒介历经了长期的技术磨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表达和风格形式,使影视美学在数字时代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和递进。

最初,数字技术主要用于表现特定的场景信息,以期给人不一样的奇观感受,用新奇性和刺激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表现太空飞船、宇宙舰队的激烈战斗,表现真实人物与虚拟形象的互动,充满想象力的异体、流动形人物的行为,再现现实中不存在的生物等;随着大众欣赏水平及消费需求的提升和影像本位特征的表现需要,影视艺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开始渐近性地还原真实的物质世界,惊险刺激的追击、大型游轮的生活图景、人物由生到死的形象变化等,逐一在影视世界展现。

当前,数字虚拟技术及美学形式带来了新的视觉刺激和感官消费,3D电影的出现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3D立体成像技术突破了传统视听特征的局限性,加之数字技术的全方位应用,使影视书写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童话、冒险、魔幻题材作品的视觉观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带给大众身临其境的“触觉式”审美感受。为更好地在三维空间为大众创建视觉冲击效果,3D电影创作者从正面角度、大景深、纵深场面调度及视点置换等方法来突出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常用“视觉热点”勾连起银幕内外的心理体验:迎面而来的炸裂碎片、急转直下的旅行列车,“视觉热点”将银幕外的观众转换为银幕内的角色主体,把观众从客观“偷窥”者转换为行为体验者,在对自我的身份质疑中消解了影像与观众的距离感,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体验式文化消费型语境,应和了大众近距离的占有艺术、体验艺术的强烈要求,观影过程中观众自身的主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体需求和感性愿望也得到空前的解放。[1]此时,数字技术逐渐向意向表现和心理活动转向,影像的观赏性与思想的同步性建构提上日程,在影视创作的不同阶段影响着影视的美学表达。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美学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电影美学脱离不开其“摄影影像本体论”,即使到了符号学电影理论中,也是要通过摄影、照明、剪辑等影片本文的形式。而数字时代的虚拟情境则对以上技术及理论均提出了挑战:解构了现实主义美学的基础,模糊了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

现实主义美学中,无论是以巴赞为代表的纪实主义美学,还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主要争论的都是影像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更强调影像来源于摄影机拍摄的真实景物,依靠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虚拟影像成为可能,这种数字虚拟影像一方面可以是建立在真实影像基础上的数字变幻,也可以直接由电脑软件和数字技术制作生成,创造出的影像可能在现实中找不到原型,它更依赖于人的想象。“影像不再是一个摹本,而是在一个交互关系中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动力,和具体拍摄场景、气候条件以及其他限制没有关系”。[2]

符号学理论对电影语言的内涵和外延、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做出了理论上的明确界定,“内涵的所指就是电影的某种风格、类型、象征或诗意,内涵的能指则是指外延的能指与所指之和;外延的能指强调依靠特定灯光效果表现特定形象的摄影技巧,而外延的所指强调通过能指来表现的场景效果”。[3]虽然符号学电影理论有意识地避开对影片主题内容、人物性格等表层研究,而深入到对影片本文的形式研究,但它没脱离开影像拍摄实践的各种技术。而数字影像的生成打破了符号学理论外延的能指,使技术效果与要表现的风格融为一体,使符号学的内涵与外延的能指和所指界限变得不再清晰,也使人们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机械的符号理论。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而虚拟美学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诞生、发展、演变,在加强视听语言影响力的基础上,逐渐向作品深层叙事渗透,既丰富了时空感受又捍卫了作品的真实性。数字影像技术消解了传统影视美学技术及观念,数字影视的生成原理、视听环境和媒介属性影响了影视艺术创作的主体审美方式。

三、数字虚拟技术的银幕美学案例: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成为科幻电影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核心是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形式来探讨反思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可能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其形象设计及空间展现都以数字技术形式展现,是数字技术与影视结合的成熟类型,也是虚拟美学表征的重要案例。

形象设计层面: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美学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虚拟的沉浸化体验所带来的现实身体与意识的脱离,而重新映射在新的虚拟形象当中。在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形象设计之中,对于身体模式的展现大致分三种,一种是以人类的身体为摹本,全身由机械制作或者无具体实体但是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第二种则是本来是人类,却通过机械改造成为了赛博格或义体人;而第三种则是一种虚拟的实体,即身体不是具像化的现实身体而是在虚拟环境中的虚拟实体,只将人类身体作为理想的参照标准来塑造和审视。前两种表现基于冲突美学展现电影中赛博格和机器人的身体与身份之间的冲突关系,对于完美身体的追求成为获得身份认同的方式,而后一种则是基于虚拟美学的基础上,表现人类在进化过程之中,对于更高级的身体形式“超人情结”的潜意识的另一种形式追求。

空间建构层面:赛博朋克电影中对于空间的建构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虚拟美学搭建极具特点视觉图景,为观众展现一个在未来科技极度发达与人们生活环境极度匮乏的两极式的视觉空间图景,在狭小逼仄的机器和建筑空间中,人类、赛博格、仿生人、人工智能共同存在的世界,展现多元复杂环境之中,各种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所产生的冲突,反映出人与科技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着重通过对叙事结构的搭建,结合虚拟美学的交互性内涵,展现出一个深度交互的赛博空间,套层世界的建构将承担的叙事的外部环境,变成了具有立场的主体,将人类意识与赛博空间、人工智能之间的对抗性交互展现出来,探讨了人的意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幻电影来说,对未来独特的空间建构是显示影片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观众脑中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完成,赛博朋克电影中虚拟美学的交互之美也得以完成。

文化表达层面:赛博朋克电影借由虚拟美学对现实进行解构、拼贴,重新组合之后创造出了一种“非真实的真实”[4]:《银翼杀手》中香港的灯牌,《攻壳机动队》中日本的艺伎,《黑客帝国》系列中的柔术与武术,《战斗天使阿丽塔》中的日本剑术……虚拟美学对于赛博空间的现实的重新建构打造出了全新的文化系统,在这种文化系统中,人类与赛博格、机器人之间的争斗,也隐喻了现实中多种族文化冲突。在这种虚拟的赛博空间设置中,所有的冲突都被大幅度激化,社会阶层图景呈现为极端的贫富差距,政府在赛博空间的作用大幅度削弱,垄断公司成为社会秩序的主体,个人英雄主义与反叛精神成为赛博朋克电影主流文化表达等。虽然这些偏悲观主义的色彩值得我们注意,但赛博朋克电影中的文化重组,依然对现实和电影创作都有着重要意义:鼓励更多的国家、集体、个人摆脱文化霸权的控制,加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理论与美学都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完善,无论是巴赞的再现美学提倡的影像与被摄物的同一,还是西方传统的表现主义美学思想都对影视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影视美学在原有的艺术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在当前影视艺术创作内在需求及外在实践中,表现美学、再现美学与虚拟美学的新关联还将持续发展、成熟、均衡与稳定,从而使影视艺术在科技的发展下实现内涵共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拟美学这个年轻的美学表征形式也将为更多人所接受并进化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宗伟刚,段晓昀.3D电影的美学:虚拟的身体与假定性的突破[J].当代电影,2013(10):177.

[2]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2):85.

[3]赵梅芳.数字化电影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5:14.

[4]黄瑞璐.赛博朋克电影的美学建构与文化表达[J].传媒观察,2020(1):64.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