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沉浸式体验”的引领者——融媒体时代连线记者的工作特征和职业素质初探

2022-02-21 16:15:00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2期

连线记者并不是在融媒体时代出现的,但却是在融媒体时代广泛出现在各种新闻场景中。在传统的新闻场景中,连线记者的工作现场通过演播室,被导入到受众面前。但在5G网络和网络媒体终端迅速普及的当下,受众的新闻需求已经立体化、全景化,他们由新闻的观看者变为了新闻的在场者,对新闻现场的期待,已经由“看到”,变为了“进入”“沉浸”。但是,新闻现场本身还是需要经过第三人的选择,才能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这里的“第三人”,显然就是新闻传播机构。而这一过程的实际执行者,就是连线记者。那么,在网络已经成为受众了解新闻动态重要选择的时代语境下,能够有效引导受众进入新闻现场的连线记者,重要性显然已经大大提升。连线记者的业务技能和文化素养,也就格外值得重视。但是实际上,由于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不过数年,很多连线记者系从传统的纸质媒体、音视频媒体记者转型而来,并不具备将受众有效引导到新闻现场的必要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技能。例如,在一次图书博览会期间,笔者在一家省级出版社的展台前,看到一名连线记者正在直播介绍该省作家和另一位著名作家的对谈。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记者并未做好必要的准备,不但对这位著名作家的创作成果、创作历史相当陌生,就连对本应更加熟悉的本省作家,也只能以照本宣科的方式,面对镜头介绍该作家,未能表现出足够的吸引力和引导性。该出版社展台上设置了融媒体终端,据笔者观察,连线效果并没有把现场情况完整充分地体现出来。

如果说沉浸式体验是融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区别[1],那么连线人就是沉浸式体验的引导者。在基本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连线效果的好坏,是否足以让受众实现“沉浸式体验”,连线记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连线和传统的现场直播,看似区别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本质改变。对于连线记者,话筒、录音笔、笔记簿等传统采访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微型麦克风、手机等代替,这种采访工具的迭代更新,也是连线记者特殊职能的体现。连线采访的特点在于连线记者已经内置于现场,能够主动创设议题,这一身份实际上是新闻记者、编辑、导播等多重职能的结合体。而传统的现场采访则更像是记者置身现场之外,被动接受后方指令,对现场情况进行介绍。当然,这两种定位也会在特定场景下交叉融合,如记者在现场对具体采访对象的采访,就体现了传统媒体现场采访和融媒体现场连线的交叉。但整体而言,连线记者更强调利用高科技条件下的传播技术手段,在媒体终端中建构出完整的新闻现场,而不是单纯传递特定的资讯内容。已经有学者指出了连线和现场采访的区别。“这种(连线采访的)现场是新闻采访现场的一种转述,强调‘此时此地’的有效性,连线人叙事时空与现场采访时空倾向于‘一体同构’[2]”。这也就意味着,连线记者其实是在将受众引导入新闻现场中,将自己的视角最大程度置换为受众的视角,从而满足受众对新闻现场全景式的观察。以往由记者转述给受众的内容,则由受众在连线过程中观察获得。“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者是指在整个新闻叙事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记者、编辑和所属机构,而作为普通人的受众很少能够以叙事者的身份介入到叙事过程中。而在互联网环境中,这种情况得到明显改观,网络新闻叙事既体现为一种实在叙述,又体现为一种互动式叙述[3]。”

在实务中,新闻连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灾情、事故等突发情况的连线,另一类则是针对某些按照预定方案举办的活动,如各种会议、赛事、展览、演出等。无论哪种情况,除了技术手段的支持,连线记者自身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应当引起足够关注的是,这种准备往往是传统的院校培养体系所缺乏的。即使是面向从业者的职业培训,由于媒体形态本身发展的高速度,往往也难以和现实需求完全契合。这就需要媒体平台、媒体从业者从融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出发,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在以下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闻连线的重要性已经大幅度提升,整个媒体平台都应当为实现高水准的新闻连线做好铺垫。“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生产不仅要考虑其信息含量,还要考虑情感含量和观点含量及叙事者和受述者,不仅是传播的共同体还是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因此叙事者的叙事体验也将从传统的旁观走向沉浸……在各种技术的支持下,叙事者有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叙事符号进行叙事,其叙述体验是沉浸式的试图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来叙事,引导受述者的卷入,激发受述者的共鸣,媒体人格化也是沉浸式叙事的一种表征……叙事方式也由单向的线性的单向度叙事,转变为编辑记者和网民共同参与的、动态的、连续性的、互动式的集体叙事[4]”。这里的“共同参与”特征,需要媒体平台根据融媒体传播规律,充分调动、发挥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参与者科学分工、共同打造。在融媒体时代,传媒机构、传媒从业者应当认识到,连线记者所面对的新闻客体,是整个新闻事件所发生的场景空间,并非传统上的采访对象或者单个事件,一次成功的新闻连线,要带给受众足够饱满的沉浸式体验,需要在新闻观念、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式改造。当然,新闻连线并非是实现新闻有效传播的唯一路径。但传播机构一旦要在新闻连线中有所突破,就必须在上述方面进行自我变革。

其次,媒体平台要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动态,认识到一次沉浸式体验,是人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要对技术发展对媒体带来的影响有充分的了解,擅于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协助内容生产,发挥现场优势,和编辑人员、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把技术带来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技术的革新,往往能够带来传播方式、用户体验的显著提升。如果不善于利用这种发展,不能完整捕捉新闻现场的全息式内容,完全局限在现场直播式一对一采访的传统采访形态,就难以把现场信息全方位地反馈给用户,用户的体验就是陈旧的。

新闻连线总是需要人来实现。除了传播机构,传媒从业者也需要做好必要准备。传媒从业者要认识到,要对连线现场的情况进行预判,这种预判的能力,既取决于从业经验,也取决于整体文化素养。连线记者既从具体采访对象上捕捉到延续采访活动的动力,更依赖于对新闻现场的概括、归纳、浓缩的能力。连线记者固然需要对现场情况进行紧急处理,还需要从满足融媒体终端的整体需要出发,调动编辑制作力量,对整个采访过程进行决策,做出恰当反映,这种执行力其实是连线记者整体素养的结果。和纸媒时代不同的是,连线记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不能是盲目的,要做到有的放矢。和传统的对采访过程进行现场直播不同,现场直播往往是团队合力打造的结果,而现场连线往往需要连线记者和少量后台编辑快速沟通,零时差地进行现场呈现。这就要求连线记者及时、高效地把现场和观众关联起来。这就不仅仅要求记者具备新闻工作本身的从业经验,还要对所报道的领域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在第一时间从公共资源中汲取信息,对观众的需要进行把握后,转化为采访内容。而且,连线记者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单独具体的采访对象,而是全方位、大纵深的新闻现场。“因为是直播,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来不及加工和修饰,所以传递的信息真实透明,是未经修饰的真实。[5]”也就是说,传统的记者要做的是一对一,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而新型的连线记者要做到的是一对多、一对全,实现以点入面的效果。

除了对新闻现场的处理能力,新型的连线记者一定要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上文所述能力,其实都可以视为这种能力的体现。连线记者其实是全能记者的进一步强化,全能记者本身就已经极大压缩了传统新闻采编流程,“省去了传统工作模式中团队联系、上下协同等中间环节,节约了时间和成本[6]”的情况下,连线记者更凸显了这一特征。要掌握新闻采访、新闻现场呈现的全领域、全过程的各种能力,并不断更新提升,不会是一日之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系统的新闻报道训练,更需要长期的报道实践和采访之外、采访之前的学习积累。新闻单位也要针对新的媒体形态、新的新闻编发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更新培训内容,也是做好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丰雪,仇玲,周海宁,张成良著.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M].新华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347页.

[2]袁丰雪,仇玲,周海宁,张成良著.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M].新华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前言10页.

[3]华进著.网络新闻叙事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78页.

[4]华进著.网络新闻叙事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69页.

[5]郭琪著.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传播理论探索[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4月第1版,154页.

[6]郭琪著.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传播理论探索[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4月第1版,50页.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