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 的互动叙事分析

2021-10-22 17:59:44 来源:采写编2021年第10期

每年两会的召开都能成为热点话题,各家媒体都会策划、设计多款互动性强的新闻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新玩法也在不断创新。互动性新闻产品的运用已成为两会报道的着力点,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提高了用户参与度,用户在体验、参与和交互中主动接收信息,主动传播分享,例如封面新闻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推出《最高法出题!灵魂“考”问:张三这些案,怎么判?》H5、央视网推出《两会“云采访”》采用互动模式“群聊”,以及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她的故事,“触”处动人》。

笔者以《她的故事,“触”处动人》为研究对象,这是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首次尝试在视频端的内容生产上融入互动技术。该纪录片打破传统视频报道单线叙事和观众被动接受的束缚,给出了云南傈傈族人大代表李金莲全面报道。截至目前,该作品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超过百万。本文将对该作品的互动叙事手法进行分析,希望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微纪录片”这种模式能够被推广且有所创新。

一、互动参与:“微”特征抓住用户心理

(一)时空“微”:短而精的策划迎合碎而快的阅读习惯。自工业时代以来,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所造成的时间压力已经成为无法摆脱的事实。人类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多线程获取信息的能力似乎一代比一代强,相反,耐心和专注的能力却在逐渐退化。从视觉接受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们习惯于速度器官所提供的存在范式之后,“快看”与“看快”就成为受众视觉接受的典型形态,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火爆现象正印证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传播媒介的内容互动、技术叠加、网络融合,也使人体得到了极大延伸,传播空间拓展后,受众需要更优质的影像内容来产生视觉刺激,因此受众也对传播效果产生了全新的期待。用户更需要一种便捷、集中化的传播。

微纪录片一般是针对移动手机为传播载体而创作的,那么手机媒体和“微型空间”营造了一种缩小接收范围、聚焦故事的观看氛围。同时,微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周期短,费用低廉,时长通常在5—25分钟,适合快餐文化的欣赏要求和心理。通过对报道故事的精心选择与策划,将最精彩的瞬间浓缩在短短几分钟的影像上,在图文报道中则剪辑视频中的画面,以动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精准迎合了用户快速浏览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二)题材“微”:建构“与己有关”的价值导向。该微纪录片报道了云南傈傈族人大代表李金莲依法讨薪、普法宣传、修路助农的多线性履职之路。在往年的两会报道中,都会出现关于人大代表的报道,但在《她的故事,“触”处动人》中,李金莲的故事和亲民影像都让用户有一种共情感,能够从该纪录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时政新闻从宏大叙事背景出发,但从小的、感人的、生动的题材入手,才能更接地气,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影像描述的重点在于与百姓之间的互动故事,而非人大代表这一身份形象的树立,因此通过题材“微”,一改以往时政新闻的严肃,建构起了“与己有关”的价值导向。

(三)审美“微”:美学应用符合用户期待。在融合语境下,“萌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萌”是从日本动漫文化中发展而来,是御宅族文化的产物。兴起于2003年的东京,后迅速传入中国,受到一批痴迷于“二次元”文化的中国青年喜爱,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萌”文化是一种“微时代”的美学建构,与微纪录片有着紧密的联系。萌具有瞬间美、缩小美、零散性、直观性等审美特征,与微纪录片的短时性、多平台的碎片化传播特征相一致。

有学者也提出了不适用于微表达的情况,认为“复杂的、神圣的、处于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大型事物很难在微叙事下被完整呈现,因此很难称之为萌物或萌语。”但此次两会期间将时政新闻与微纪录片进行了融合,《她的故事,“触”处动人》正是吸收了两种形式的优势,一方面依托于宏大叙事的背景,另一方面舍弃大型事物,选取身边的平凡人,将镜头着重表现人物事迹与性格方面,则很好地将时政严肃新闻向“萌化”转向,符合当代青年文化兴盛下的用户期待。

二、互动叙事:新闻游戏在人物报道中的应用

(一)游戏设置呈现人物故事的层级化。新闻游戏力求应用新闻学原则去开发游戏的媒体功能,通常基于真实事件和问题,为玩家提供基于真实世界资源的虚拟体验 。当前主要包括时事类游戏、图表类游戏、记录类游戏、新闻素养类游戏、字谜类游戏和社区类游戏。《她的故事,“触”处动人》中属于时事类游戏,但是游戏在叙事中的应用因素并不足够多元,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虚拟体验,但是相较于以往的人物报道形式,则较有明显创新,游戏设置呈现了人物故事的层级化。

用户轻轻点击设置按钮,就可参与“剧情走向”,实时解锁人物新的故事,改变“千人一面”的叙事方式,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个性化的体验。人物故事线在该微纪录片中由一条主线组成,在关键节点处设置了两个选项,根据用户的选择会走向不同的故事发展方向,例如在人大代表的身份下,设置了“新路历程”和“讨薪历程”,在律师的身份下设置了“点赞多面手”和“三年履职路”供用户选择,这样所呈现出来的人物故事更具有层次感,同时也容易吸引用户的参与,相较于阅读和观看,行为的发生才更能让用户记忆深刻,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用户赋权促使选择性接触行为的细化。选择性接触即“选择性注意”,指注意的指向有选择地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注意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相吻合的信息,或自己需要与关心的信息,进一步说,用户会依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信息选择。

考虑到提出该理论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受众只能在一堆不同种类,复杂、冗余、多样的信息之中进行选择性接触,而不能在同一个事件报道中进一步依据需求进行选择,即用户不能选择报道框架。但如今互联网的兴起,技术的跟进,用户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能够参与到新闻报道的叙事之中,观众在收看过程中,需要自己“触”及选择不同选项,在沉浸和交互的体验中真切了解基层人大代表的尽职尽责,这也就意味着用户的选择性接触行为的发生范围在不断细化,改变了媒体与用户的传统传受关系,发展成了媒体与用户共同完成新闻报道的形式,即增加了用户与媒体的互动。

(三)角色多向互动增强人物报道趣味化。主体的多元互动让传播更高效。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使传统的信息传播“受众模式”逐渐被打破,用户由此获得“技术赋权”,用户越来越扮演着“受传合一”的角色,因此报道的趣味性成为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影片中,将人大代表李金莲的形象用“身份标签”的方式进行了划分,分别是“直过民族,傈傈族”“最年轻云南代表团”“大山里”“90后”和“法律工作者”,每一个身份标签背后都代表着一大群用户,因此主人公的典型能够吸引较大范围的用户观看,增加角色多元性和互动性。此外增添了很多与村民发生的故事影像,例如李金莲带着云南藏族聚居区儿女的美好心愿,前往北京参会,此时切入藏族聚居区人民欢声笑语的画面,影片中引入丰富的旁观者身份有利于烘托主人公优秀品质,同时也是一种形式的与用户之间的角色互动。

三、互动体验:沉浸式的报道策略

(一)通感:单一感官刺激向多元纵深延伸。从图文报道形式到视频报道形式,再到图文与视频相结合、新闻与微纪录片相融合的报道形式,不断地发展与升级也反映着用户对于感官刺激的麻木和需求不断提高,单纯的视听已经不足以吸引用户眼球,在此基础上用户更多的提出了参与性和审美性的要求,这就需要报道策划擅于利用互动技术带给用户沉浸感的体验,从而单一的感官刺激逐渐向多元纵深延伸。画面所带来的刺激不一定是视觉上的,有可能是味觉上的或是触觉上的体验,这就是文学上所提及的“通感”手法,技术所赋予的能量在未来会创造出更多的延伸形式。有学者说道“媒体已经不再单单是人的延伸,如今更侧重的是人的心理的延伸”。

(二)拼接:缝合新闻报道与艺术手法的二元对立。社会学家应当是编织“理念类型”故事的艺匠人,其诠释“不是使隐者显或浊者清,而是创造更丰富的谜语让人们更能激荡出感动的涟漪,感到惊艳不已”,新闻人应该以手艺人自居,以匠人精神为标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许新闻人和艺术家在最开始并(下转第137页)(上接第5页)不是完全的二元对立的。

融合语境下,各种报道形式和题材的边界逐渐模糊化,就时政新闻与微纪录片这两种的融合,是基于两种形式本身就存在更多的共性。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概括提炼,以简短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用户,时政新闻属于新闻报道中的硬新闻,更强调报道的严谨和真实;微纪录片是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的,是用纪实的拍摄手法,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见,真实性都是两者的核心原则,因此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去报道新闻,融入一定的艺术手法又不违背新闻报道的原则,还能带给用户新鲜感和趣味性,这种将新闻与艺术融合的方式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传播效果。

(三)包容:区域文化特色融进国家宏大议题。故事主人公是云南人大代表且是少数民族,画面中出现了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说着少数民族语言的片段,同时镜头运用则是大场景的俯拍镜头、个人近镜头与特写镜头交叉叙事,俯拍镜头的宏大空间感包含了区域文化特色的整体面貌。运用这样的镜头处理方式,不仅将区域文化特色融进国家宏大议题,而且将其融进微小的个体命运,因此体现了时政新闻的价值倾向与文化包容性。

四、结语

互动视频为视频内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赛道。随着国内外视频平台入局,互动视频市场初具规模,未来视频产业链中应深耕互动视频领域,丰富内容创作,降低制作门槛,刺激用户消费,最终实现商业盈利。“微”视频的发展触角已经伸入时政新闻的领域,两种方式的结合模式则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叙事内容要结合形式,注重受众需求,同时要考虑哪些时政新闻适合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融合标准是什么?另一方面,随着5G时代的到来,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的特性为新闻报道提供了较好的传播环境,因此可利用5G结合VR的形式,增强交互性和沉浸感,激活新闻报道的视频多样化呈现,为新闻传播行业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邱道隆译.北京人民东方出版社.2014:15

[2]黄鸣奋.数字化语境中的新闻游戏[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Ian Bogost,Simon Ferrari,Bobby Schweizer. News- games: Journalism at Play [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10:1,11,35,61,83,105,127,151,175 . 

[4]洪剑儒,詹新惠.疫情下两会报道在创新中合作共赢[J].青年记者,2020(19):55-56.

[5]董华茜,王丹阳.新闻游戏的交互叙事特征探析[J].新闻传播,2019(05):58-59.

[6]曹慎慎.视网互动与视网融合的关系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9):8-9.

(作者简介:范雅琳,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王雅迪,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9级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