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重大工程报道的特点——以《南方日报》港珠澳大桥开通报道为例

2022-02-07 10:53:19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期

重大工程报道是经济报道的一个专门领域,属重大事件报道,包括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多领域的建设,常见的有桥梁、铁路、公路、地铁建设等等。重大工程报道往往会被作为成就报道,因为重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资金投入和技术需求,更意味着它的建设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百姓日常生活、生态文明以及民族文化等产生长远的影响。所以重大工程报道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技术性强、数据庞杂、专业性问题多,对重大工程的解读往往给媒体报道带来不少难点,一般性处理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工作流程、建章立制、效果汇报等枯燥的信息充斥其中,使读者失去兴趣。

在媒体融合的当下,重大工程报道显然面临着新的机遇,因为新涌现的各种新闻报道技术、报道形式等给报道的重点、难点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发展空间。本文以《南方日报》对港珠澳大桥通车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为例,尝试分析重大工程报道呈现的特点。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于广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而对于《南方日报》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在此次港珠澳大桥通车报道中,《南方日报》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组建了百人全媒体团队,派出四位南方“网红”前往一线,在2018年10月24日推出报纸16个版的特别报道和28个版的双特刊,加上多路记者的持续直播、多样化的H5、独家视频、新闻摄影、港珠澳大桥MV姊妹篇等多种新闻产品,让读者得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港珠澳大桥。

总体来说,相较于其他媒体,《南方日报》相关报道颇为出彩。作为一张省级大报,《南方日报》统筹自身媒体资源,同时借助中央级媒体新华社的相关资源,动用了各种报道形式及手段,对港珠澳大桥通车进行了全景化、多形式的深度报道。

一、全景报道与主题纵深结合

在选题的策划上,《南方日报》放大报道的格局和空间,一方面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示和解读港珠澳大桥开通这一事件,另一方面也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选择独特的角度和主题对其进行深度报道,让读者既能了解事件的全貌,又能得到有价值的解读。

此次报道,《南方日报》的所有选题在报纸上都有所呈现,所以可以从报纸报道入手分析其选题的策划。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当天,《南方日报》推出的报道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16个版的“巨龙腾飞——港珠澳大桥开通”特别报道(包括3个跨版策划),二是20个版(其中6个版为广告)的珠海观察特刊《珠联璧合》,三是8个版的《道行致远 桥见未来——广东交通四十年发展成就特刊》。从内容上看,16个版的特别报道,20多篇稿件,主要从多个角度展现港珠澳大桥开通这一事件,相关选题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大桥通车事件本身及其标志性意义,比如彰显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国力等。相关报道有《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巨龙,腾飞在伶仃洋上》《大桥飞跨 中国飞越——写在港珠澳大桥通车之际》。

2.相关反响报道,即相关人士对大桥开通的评价。相关稿件有《“这一天可以载入史册”》《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澳学生:大桥壮观超乎想象》等。

3.港珠澳大桥的决策过程和施工过程、科技含量和设计细节等。相关稿件有《港珠澳大桥从梦想到现实——两代工程专家的四次相遇》《一桥连三地 天堑变通途 港珠澳大桥是这样顺利“通关”的》《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创造了哪些“香港第一”》等。

4.大桥开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抢抓港珠澳大桥通车机遇,建设大桥经济区和珠海城市新中心》《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注入活力 让创新要素在粤港澳自由流通》。

5.民众“使用”大桥的一些注意事项。如《你好!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附近实行交通管制 旅客通关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到达口岸》。

通过以上报道,读者基本上能对港珠澳大桥开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从中领会大桥开通的重大意义及影响,产生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同。但对于《南方日报》来说,新闻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为这一事件对于广东地区的影响、意义相比国内其他地区要更为直接和显著。

对此,《南方日报》推出了两个特刊。珠海观察特刊《珠联璧合》,解读港珠澳大桥开通对于珠海地区经济的重要影响,主要分为两大框架,一是从区域交通互联、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和民众未来生活等四个方面谈对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二是从珠海各分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高栏港区和珠海高新区看大桥开通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特刊《道行致远 桥见未来——广东交通四十年发展成就特刊》,以交通发展为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纬,对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意义进行了历史性解读,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大桥开通的宏大意义,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 

二、宏大意义与贴近民众相结合

重大工程建设成就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但是,能否通过新的报道手段讲好工程故事,吸引读者,达成民众对发展成就的认同和共识,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尤其考验媒体的报道创新水平。《南方日报》在对相关成就进行报道时,在选题、报道上都做到了兼顾“大”与“小”,宏大意义与贴近民众相结合,让报道入脑入心。

在选题上,《南方日报》既有能够体现港珠澳大桥宏大意义的选题,也有贴近民众心理的报道,二者相得益彰。展现宏大意义的选题,主要是书写港珠澳大桥这一重大工程背后的改革发展成果和国家实力,如稿件《开启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未来》中所写:“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创下了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等多项世界之最,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类似的话语在这次推出的很多稿件中都有,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施工、技术含量、自主创新程度等角度凸显大桥的意义,而其宏大主要体现在报道是站在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高度和“一国两制”实践创新的政策高度上进行的。宏大叙事也可以很生动,但如果报道只有这样的宏大叙事,往往会让读者感到空泛而无实感。

于是,《南方日报》还从一些“小”的选题出发去打动读者,这些小的选题主要从大桥设计的一些细节及故事、民众的切身感受和反响等方面进行报道。稿件《你好!港珠澳大桥》从一个参观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大桥的使用细节进行了报道,比如什么车辆可以上港珠澳大桥,一趟旅行要花费多少钱等;稿件《内地段智能卡口 通道“深圳造”》《记者探营港珠澳大桥——“一站式”创新通关 最快只需35秒》中,记者作为体验者,对大桥设计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报道,满足未至读者的好奇心;而《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澳学生:大桥壮观超乎想象》则直接通过民众的“现身说法”,表达出港珠澳大桥设计的优越性。这些选题贴近性更强,报道内容更为具象,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三、挖掘细节,凸显人文关怀

在重大工程报道中,历来存在“重事轻人”的现象。为了反映和宣传重大工程的相关成就,往往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工程上,放在科技含量、统计数据、标志性意义等方面,这样的报道多了,往往会让报道失去人情味,使读者丧失兴趣。《南方日报》此次报道中,注重挖掘细节,彰显人文关怀,让记者深入采访,写出了不少具有人情味的稿件。

任何重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人的默默奉献,无论是坚硬钢铁,还是冰冷的水泥,在为百姓提供方便的同时,恰恰凝聚着一群人的辛勤付出,所以讲述背后的人的故事尤其重要。《港珠澳大桥从梦想到现实——两代工程专家的四次相遇》通过讲述最早倡议兴建大桥的香港著名实业家、工程专家胡应湘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通力合作建设大桥的故事,以他们四次商讨大桥设计和建造的相关细节,展现大桥建设的过程,富有感染力和人情味,巧妙地展现了大桥“建立友谊”的主题;《一桥连三地 天堑变通途 港珠澳大桥是这样顺利“通关”的》采访了各界人士,如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高星林、副局长余烈等,讲述他们在大桥建设的策划管理上遇到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过程细节告诉读者,港珠澳大桥是如何实现在粤港澳三地顺利通关以及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义。

除了工程建设者,工程受益者也可以成为报道的对象。民众的反响往往能够直接反映出大桥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澳学生:大桥壮观超乎想象》,讲述来自香港、澳门的暨南大学学生王家豪、叶炜麟5月份在港珠澳大桥参观学习时被大桥之雄伟壮观所震撼的故事;《南方网红领衔创制港珠澳大桥首支双语MV 三地青年唱响未来》,报道了南方“网红”肖文舸等为迎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所创作的歌曲《Bay’s Link》(《桥连湾区筑未来》)被青年共同唱响的事迹;此外,《南方日报》还通过直播进行了相关报道:《港珠澳大桥9点正式通车!首个从珠海口岸通关旅客是他》。这些都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大桥开通给大众带来的喜悦。

而无论是工程建设者还是工程受益者,作为报道对象,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为讲述人的故事是最能引发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的方式。

四、多种形式促读者理解和互动

港珠澳大桥作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取得了建设理念、产品专利等多方面的突破创新。但如何将这些复杂知识化繁为简、化专为普,让大众能够以更轻松的方式理解,是重大工程报道一直以来的难点,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这一难点提供了更多的解决可能。《南方日报》在此次报道中,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和手段,将内容轻量化、可视化、互动化,使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报道者传达的信息。

轻量化方面,报道通过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熟悉的语言阐释工程的专业技术知识,让受众真正看得懂、能理解。以稿件《记者探营港珠澳大桥——“一站式”创新通关 最快只需35秒》为例,采用体验式报道方式,讲述大桥的可通行车辆类型、通关模式、车道限速、配套设施等相关注意事项,让读者极易理解大桥的通关模式,语言生动活泼且浅显易懂。

可视化方面,除了通过视频新闻、移动直播以及动图、动漫、插图等元素对新闻进行常规的可视化报道,在报纸的报道中有不少都通过可视化手段对新闻进行解读。比如《你好!港珠澳大桥》以港珠澳大桥图片为依托,每段配具体图片和文字,展示每个桥段的技术特点和结构,版面下方用时间轴展示施工进度;《记者探营港珠澳大桥——“一站式”创新通关 最快只需35秒》都以港珠澳大桥的摄影图片为背景,对相关信息如通关模式、穿梭巴士客车限速、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另外,《一桥连三地 天堑变通途 港珠澳大桥是这样顺利“通关”的》稿件配图通过架构图展现港珠澳大桥决策组织的演变过程,简洁而明了,有助于对稿件的理解。而除了让信息更易于读懂,可视化的处理还让报纸版面更清新,没有文字密集的逼仄感。更多的可视化处理,在互动化的产品中也有体现。

在互动化方面,《南方日报》的各种互动产品也很多,比如《H5|港珠澳大桥最美打卡照,开始打卡吧!》《H5|带你上港珠澳大桥兜风!》《H5|全景看!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这些产品都富有沉浸感和代入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以《H5|港珠澳大桥最美打卡照,开始打卡吧!》为例,它抓住了港珠澳大桥刚刚正式通车,许多人渴望一睹为快、渴望在社交平台晒独特经历却无法成行的心理,在H5中虚拟的港珠澳大桥上设置了多款以港珠澳大桥不同位置照片为素材的精美照片,使得公众在体验漫游港珠澳大桥的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和大桥合影并分享出去,让公众真正参与进来,感受港珠澳大桥的魅力。

综合来看,全媒体时代下的重大工程报道,一是要坚持传统报道的深度,对工程事件的全貌、重大意义和人文关怀等进行深度挖掘,讲好工程故事,展现国家成就,凝聚民众共识;另一方面,要贴近读者,利用全媒体报道手段,努力实现轻量化、通俗化、个性化、互动化的传播目标,吸引读者。让报道到达受众,让报道打动受众,是重大工程报道成功的必然路径,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林沛,闫思如.从港珠澳大桥报道谈重大工程融媒体报道策略[J].中国记者,2018(12):79-81.

[2]喻贵银.重大工程报道的三重境界[J].新闻战线,2017(22),15-17.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