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互联网思维的深层逻辑——《大河之北》对党报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2022-03-23 14:25:00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3期

一、回应“应知未知”:用互联网思维,找到拓宽报道思路的钥匙

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上,是用“传统媒体思维”办互联网,把互联网视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还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框架下重新寻找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从传统办报思路到“互联网思维”,是传统媒体必须做出的前瞻性变革探索。

从普遍意义上讲,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传播业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其核心要义首先是用户思维。

正如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李彦宏所说的那样,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大众传播媒体行业而言,互联网思维其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认真分析其本质,仍然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条件,更好、更广泛、更准确地为受众提供传媒产品,并由此带动市场、产品、价值链以及整个媒体生态创新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

传统媒体实现真正融合发展,首先还是要找到互联网思维集中爆发的深层逻辑。

当下,随着各级、各类媒体普遍进入媒体融合发展的统一赛道进入实质性同台竞争,互联网思维落地的实质,就仍然是以专业细分后的受众思维为主导。我们甚至可以说,对媒体行业而言,互联网思维恰恰是推动媒体回归新闻本质的一种思维。在融媒体时代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寻找爆款新闻产品的采编突破口,必须深入探究互联网思维在大众传媒领域的深层逻辑,即回到新闻本质,明确什么是新闻。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框架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学界对新闻的界定,历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知。从狭义角度而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属于“易碎品”的“硬新闻”。但是从广义角度而言,新闻则是指受众应知未知的信息。

如果把广义新闻定义作为一把手术刀,来认真剖析融媒体时代先行一步的突出作品、平台、团队以及新兴市场形态等,就不难发现,剥开笼罩在其上的新技术神秘面纱,几乎所有成功原创产品都是对“应知未知”的充分回应:

从“应知未知”的用户思维出发,快手可以以“看见每一种生活”为号召,回应并引领草根阶层自我表达和同态关注的需求,迅速崛起成长为头部发布平台;从“应知未知”的用户思维出发,李子柒团队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呈现方式结合,在成为向年轻一代和外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的同时,向上下游实体经济拓展品牌;从“应知未知”的用户思维出发,年轻的B站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可以仅用普通手机和个人电脑,单枪匹马制作出全网最好的5G技术科普视频,三天内点击量突破一千万;从“应知未知”的用户思维出发,甚至省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博采》在登陆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后,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总播放量破4亿、吸引粉丝数百万的扎实业绩。

可见,融媒体、自媒体势头强劲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发布手段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增加,而是报道手段升级后带来的对新闻“应知未知”本质的再认识和再表达。

回到“应知未知”,互联网思维也使党媒突破传统“硬新闻”“软新闻”分界,拓宽报道思路,打造有深度、有影响的强势新闻产品成为可能。

2017年5月,时任河北日报总编辑桑献凯给河北日报深度报道部(今深度新闻部)出了一个题目,要求根据河北作为全国地貌类型最齐全省份,这一自然地理特质,谋划一组深度报道。

这就是河北日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系列报道之一《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及其续篇《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的起源。

距今46亿年的岩石在哪里,今人又如何对其测龄;广袤的河北大平原如何形成,太行山与燕山如何为河北撑起骨架,哪些河流又是河北的古今母亲河;作为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中国地貌类型最为齐备的省份,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怎样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和经济现象。

按照传统报道“新近发生”的狭义新闻定义,这些庞杂而专业性极强的自然地理知识,很难找到合适的新闻由头形成重要报道;但从“应知未知”的用户思维出发,“大河之北”采编团队通过对这些地理知识的深入探究,融合燕赵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却得以全方位揭示河北不同地理条件所孕育的自然、历史、人文和经济现象,成为党报在拓展深度报道领域上一次全新而成功的探索。

可见,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对非央媒非一线媒体而言,运用互联网思维,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不一定是另起炉灶去硬闯自己并不擅长、并且仍在不断迭代的技术关口,而是首先回归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回应“应知未知”的用户思维,回到内容为王的媒体传统,认真研究受众需求和实现手段。

二、回到新闻现场:用互联网思维,强化党报党媒的核心竞争力

河北日报大型系列报道《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共见报48期144个版60万余字,每篇报道长达1.5万字左右。

在以流媒体、浅阅读、视频化为特征的当下,为什么这样起初主要发表在平面媒体上的宏篇巨制,仍能立即引发全网关注,并最终形成报纸、移动客户端、书籍、网站及媒体纷纷转载、复刻的局面及大量全媒体新闻产品呢?

究其原因,该系列在纸媒和网上都引发的海量关注与反复互动,不仅是因为这一系列在报道内容方面遵循了前文所述的互联网思维的深层逻辑——满足用户对“应知未知”信息的渴求,在新闻采编方面,同样通过回到新闻现场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对新闻信息的深度解读和再造,对用户“应知未知”的回应,没有停留在基本知识和材料的表面。

从最初的一个创意最终扩展为60余万字的“大部头”,参与的报道团队,历经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历练。

仅从《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背后的几组数字,就可见一斑。

一组是四个1年。《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从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到策划方案最终定稿,用了1年时间。方案从最初的2000字,增加到8600多字。后来,从启动现场采访到报道正式见报,几易其稿、反复修改,又用了1年。《大河之北——人文地理解读》又将此过程重新复刻了一遍。

一组是149和151。仅《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一个系列,就采访厅局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博物院馆、基层单位149个,专家学者151位。一位接受采访的学者说,你们在干一件前所未有的事。

还有一组是53和400。《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一个系列,河北日报参与报道记者共53人,到达的现场整整400个。

知名媒体人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曾总结过“关于爆款文章的十大特点”,指出爆款新闻产品应包括定位明确、具有趣味性和美学价值、引发共鸣、唤醒心理、激发情绪等最重要的特质。

应该说,正是因为做到了带着深厚知识储备新闻储备、切实回到新闻现场,“大河之北”才得以以记者视角,全景再现、科学解析河北山川人文之美,实现了定位明确、具有趣味性和美学价值、引发共鸣、唤醒心理、激发情绪等爆款新闻产品的特征,同时还做到突出时代主题,从而实现了新闻价值与宣传效果的完美统一。

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河北日报再次推出《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在全力推出“大河之北2”大型系列报道的同时,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还联合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花山文艺出版社完成了《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的结集出版。同时,“大河之北”采编团队还联合河北新闻网,成功搭建“大河之北”二级网站,并策划制作了一系列新媒体产品。

为联合河北新闻网策划制作新媒体产品,“大河之北”采编团队与新媒体制作团队,仅对接会、讨论会就组织了近百次。由于采编团队在采写过程中切实做到了“回到新闻现场”,在把握新媒体产品具体定位、吃透深度方面有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在与新媒体团队合作过程中更易于无缝衔接,真正做到了对传统深度报道新闻产品的全新挖掘呈现,避免了简单图解纸媒报道的倾向。目前已推出大河之北系列新媒体产品60多个,其中大河之北系列微动漫视频《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百果之宗” 河北梨的前世今生》入选“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多个产品被光明网等中央媒体、省市级媒体、商业网站转载。据不完全统计,《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所有新媒体产品在各平台总阅读量超过500万人次。

回到新闻现场,新媒体制作从新闻现场开始,这是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强化党报、党媒核心竞争力,对党报党媒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强深度报道出精品的再次探索与尝试。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