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记者“十八般武艺”的守正与创新

2022-03-23 14:40:00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3期

每年春季的全国“两会”时间,都是新闻工作者最忙碌的日子。笔、纸、话筒、相机、摄像机,每一样“武器”上都凝结着记者们的辛勤付出。与此同时,一个最近几年比较受行业关注的话题再度引发业内热议——全媒体时代,记者是否还需要修炼传统的采写编评内功,还是应该更多凭借大数据科技赋能与全媒体AI技术来实现采访任务?

对此,笔者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媒体形态如何演变,科技赋能与内容为王的双核逻辑不变。守正不忘创新。守正是要固本培元,采写编评的基本功不能丢,记者要不断淬炼自身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可以在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体裁间游刃有余自如切换的“十八般武艺”不能丢;创新是革故鼎新,新技术和传播平台触发的全媒体要求不断创新技能学习,记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升级全媒体采写编拍播剪的“十八般武艺”。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还应以多领域跨行业学习搭建的广博认知能力升级“十八般武艺”,为新闻事业赋能,实现守正创新开新篇。

一、守正 采写编评的“十八般武艺”基本功不能丢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记者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大众对记者这一职业群体的期待。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应该什么样?他们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大数据选题,有AI智能采写神器,有云视频全网连线,有一个记者分身采写编剪现场直播。但是这些优秀全媒体报道的背后依然是记者自身必须练就的“十八般武艺”,依然是“内容为王”的内核逻辑。

中国功夫中的“十八般武艺”指的是使用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的武艺。内容和形式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创造、发展,并且形成风格迥异、千变万化的各门各派的独特技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十八般武艺”离不开勤修苦练背后的武学精髓,更离不开守正与创新。笔者所提的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也是指这个职业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与中国功夫一样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

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必须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十八般武艺”基本功,拥有全面的新闻采写编评的业务素质能力。新闻体裁,一般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摄影和漫画等五类,也有将深度报道、特写和调查报告与上述并列,分为八类。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传播手段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运用,以及新闻业务改革的深入和记者创新意识的加强,新闻体裁的分类更趋于多样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新闻体裁的这些大门类采写编评能力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简而言之,一个合格的记者,不仅要会写消息,会写人物通讯,会写现场特写,还要会写新闻述评,会写调查报告,甚至还应该会写杂文、散文、评论员文章等等。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改变着传媒业的格局,传播手段在变,话语体系在变,生产流程在变,用户关注点也在“变”,这一切的变化对新闻作品的多样性要求更高了,但是变化的只是表达方式、呈现形态。阅读的平台变了,但是受众的阅读习惯不变。新闻传播的平台变了,但是新闻采写的原则不变,“内容为王”的价值导向不变,新闻客观真实性原则不变,选题立意求新原则不变,倒金字塔常见结构写法不变,新闻5W原则不变,千锤百炼打磨精品的写作意识不变,善用采访技巧抓新闻“活鱼”与谋篇布局写好故事的作风不变。一句话,新闻产品的基本内核没有变。而要生产出这样的新闻产品,就要求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传统的采写编评“十八般武艺”不能丢。

二、创新 新技术带动“十八般武艺”技能升级

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十八般武艺”还应该与时俱进、技能升级,现在更多被提及的是全媒体记者转型之路上所应该提升的新技术应用方面的技能。

比如,一家报纸的记者除了继续提升采访、写作、编辑的能力,还应该同时掌握一定基础的现场主持、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甚至选题策划、活动策划等方面的综合业务能力。以每年春季的全国“两会”举例,在对这种全民聚焦的大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比拼的一定是综合作战能力,重大事件的整体策划选题能力,以及智能后厨技术支撑下的出镜记者“十八般武艺”大比武,比拼的是内容背后的技术创新,看的是新传播技术和手段带来的新闻工作者更多的技能升级。

2021年两会,央视网推出了两会特别节目“C+真探”,央视网数字虚拟小编小C首次亮相,以新鲜、独特兼具趣味性的两会报道方式快速出圈,“3D超写实数字人”成为了央视网两会报道的创新表达。基于央视网统一的智能化发布平台,央视网高效完成了数字小编超高清在线直播,并在央视网多终端、快手、百度、微博、腾讯、B站、视频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多个平台一键分发运营,获得了广大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的好评。

另一家国家级媒体新华通讯社,在2020年的两会报道上也通过5G+全息+访谈“黑科技”的应用,3D版的AI主播,媒体MAGIC大脑创新了报道形式,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的变革创新了报道内容,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也拓展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纵深程度,为未来媒体在报道中的创新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在全媒体背景下,技术创新促使新闻内容生产不断变革与创新,可视化新闻成为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除了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全媒体“黑科技”正在全方位创新应用,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以可视化新闻形式为主的新媒体也正从辅助传播手段晋级到独占鳌头,以更全面的传播力丰富着纸媒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形式。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纸媒面临变局,但从未停止过应变的积极探索。从“全媒体数字采编”到“中央厨房”的启动,从“全员转型”到“两微一端”的发布,在新技术的驱动下,纸媒的转型融合之路,也是在传播手段及呈现渠道上不断创新探索之路,“无视频不新闻”成为传统纸媒新的话语表达。纸媒要发挥自己的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势必少不了积极学习前沿最新技术,从而生产出更优质的传媒作品。以为受众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为目标,提供新颖且有贴近性的作品,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用多元化、更全面的视角传递新闻,讲述新闻故事。这一切变化都要求纸媒新闻从业者积极提升内功,升级“十八般武艺”的创新技能,主动学习掌握拍摄、编辑制作视频的能力,掌握写脚本、写策划案的能力,并不断提高制作水准。

三、融合 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

在全媒体融合时代,提倡记者要与时俱进,以全新技术呈现形式来讲好故事,这并不是说传统的采写编评基本技能就不重要了。全媒体时代,虽然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的第一原则和内在要求。

优质的内容既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又是立身之本。优质内容始终是稀缺的资源,是刚需。“内容为王”在全媒体时代不会过时,仍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毕竟,没有好的内容,就无法吸引读者、听众、观众,无法留住用户,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无从谈起。

反之而言,好的内容也需要好包装,好的呈现形式。比如,2021年两会期间,一组由大众日报新媒体精心采制的“不一样的山东”系列视频报道跃然网端,从诗词歌赋中的诗意山东,到特产名吃里的知味山东,从亮眼数字所折射的实干山东,到刷屏全网、感动全网的暖心山东……大众日报以新颖的包装、独到的取材、精道的内容,收获点赞无数,成为媒体守正创新的一个经典融合案例。

在笔者看来,守正创新,要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守正才能创新,没有守正,创新无从谈起。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不偏离正道;只有用创新解决守正问题,才能做到更好地守正。现在,全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与实践中走出各自不同的媒体样本。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打通了纸上和线上的壁垒,在守正中创新,在融合中生长,在互动中进行议程设置。重大新闻报道从策划、采访、传播,到互动、再传播,都在尝试全媒体立体化生产。好新闻的传播,需要善于利用渠道和技术的力量。与此同时,好的新闻也需要有在新媒体渠道流通的力量和价值。

不管何种媒体形态,导向是新闻的灵魂。向广大受众提供更深度、权威、专业、多元的内容,还应全面把握舆论走向,在内容质量、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以内容为核心,以渠道、技术、产品为路径的全新格局,通过内容与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融合发展,强化与受众的连接,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方可牢牢占据传播的制高点。

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记者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内容与技术双驱动,才能把正能量舆论场做出大流量传播,把有价值的选题做得活色生香,在一笔一划一帧一幕间实现主流价值与正能量传播。

四、赋能 以兼收并蓄的认知丰富“十八般武艺”

在守正创新的同时,要成长为好记者,还应该修炼知识素养的“十八般武艺”,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记者应该是一个“杂家”。

全媒体时代,跨专业、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更符合要求,记者不应仅仅具备传统的采写编评业务能力,更要有深入不同专业领域的社会活动能力。记者不仅要能够进行一般的人和事的报道,一般性的会议报道,还要具备大众传播所必须具备的沟通的技巧,以及多领域多行业的知识储备与能力认知。一个合格的记者,不仅要能与街头巷尾的大爷大妈搭讪拉家常,从中挖出百姓鲜活的生活之变,从躬耕田间地头的百姓对话中采写出人间烟火气的民生新闻,也应该能对话行业专家,把握好庙堂之上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选题报道。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新闻记者是“杂家”,知识要渊博,天文地理,诸子百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等,无所不知不晓。要成为“全能型”的新闻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可以在任何突发新闻事件情况下担当起采访的重任.

笔者认为,做“杂家”,和记者深耕某一个专业领域并不冲突,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性。广博的视角搭建起“杂家”横跨多专业的能力,但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和思维,专注某一领域,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型记者,成为该领域的专业观察者和深度记录者。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所谓“杂”,并不是说记者要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百事通。更多的是指一种知识框架的搭建,一种看待事务和问题的逻辑建构,甚至可以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要点实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用不同领域的素材和知识,去构建另一个领域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实现“十八般武艺”的技能升级。当别人看山还是山的时候,你已经能够看山不是山,从表象挖出内在。比如,一个懂经济的记者,就能从常规的市场微观数据中深挖甚至预测出下一步的行业大势;一个了解国际关系的记者,就能从一个科技公司的新品发布中宏观分析出技术背后的行业风云甚至产业交锋;一个有知识底蕴的记者,写人物就能以小见大,写出时代,写出家国情怀,让一篇人物特写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的深度观察。

要成为“杂家”和“专家型”记者,没有旁门秘诀,唯有多读书多学习,如饥似渴地在知识和认知的海洋中徜徉,要时刻拿出高考冲刺时的学习状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

守正聚力,创新共融。我们现在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一名好记者,必须时刻站稳立场、坚守阵地,勇于担当,不断提升素质与修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追寻真相的道路并不平坦,对许多因热爱而选择了这一行的新闻从业者而言,在勤学苦练中不断升级“十八般武艺”的维度,丰富其内涵,不仅仅是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更为坚守新闻理想不变,以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作好社会发展的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守望者,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1]黄楚新.智能融合 深度互动 轻量表达——2021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J].新闻与写作,2021(04):93-96. 

[2]宋晓农.纸媒发展新闻短视频的实践与趋势[J].传媒,2019(10):34-36. 

[3]赵念民.融合创新 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解析大众日报2021年全国两会全媒报道实践[J].新闻战线,2021(06):22-25.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