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路径探究

2022-08-25 17:38:56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8期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陈宇欣

内容提要:从万众皆媒到万物皆媒,我们开始步入了智媒时代。智能化科技与新闻传播业的有机融合,将催生出全新的互动关系和信息连接方式,为新闻报道工作中更好地体现新闻事实、引导社会舆情和增进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由于当前科技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我国新闻行业融入了形式丰富的智能化技术,微纪录片是智媒时代的产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和普及,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在进行转型升级,主流媒体用人工智能讲述中国故事,创新内容叙事生产模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艺术,反映中国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增强我国软实力和跨文化传播引导力的关键。

关键词:智媒时代;叙事路径;中国故事;主流媒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新闻生产模式发生重大转变。这意味着,在智媒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讲真话可以让人相信,说出来的情感是会产生共鸣的。而主流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美学、传播好中国声音,用智能化技术创新的传播手段,以求探究更好、更有效的叙事路径。而本文中所涉及的纪录片正是智媒时代下网络科技发展的产物。纪录片是智媒时代下智能化产物对历史的演绎与重现、总结与反思。尤其是在重视讲好大国故事、打造国家形象的今天,纪录片已成为树立大国意识、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佳媒介形态之一。

一、智媒时代下媒介技术进化与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

讲好故事是新闻生产内涵的核心所在,从受众自身视角出发,新闻报道加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会更具魅力,语言之间也可缩短与用户间的距离,从而增加对新闻产品内涵的接受度。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叙事化更具有可读性,并追求更重要的故事逻辑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智媒时代下,在传播东方美学叙事路径中媒介科技的演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研究路径。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媒科技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媒介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有自己的逻辑和方法。媒介技术进步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和内容呈现形式。从最初的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媒介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口语和文字传播阶段,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流相对较少,对媒介传播的需求相对较低,与受众的面对面交流较多,从而形成含蓄内敛的文明形象。而如今世界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相互碰撞,中国故事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但随着新兴电子媒介的出现,中国故事通过广播和电视向世界迈出了一大步。进入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权柄下移,受众可以在互联网中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和转发,讲故事的人数增多了,故事的内容和形式变得多元化。而在当今智媒时代下,各种新媒介技术的共生形态更加丰富了关于中国历史叙事的议题,从而跨越了时空、语言和文化等障碍,采用世界都能接受的方式去传播中国故事。而主流媒体也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建构话语,在智能化的推动下,以纪录片为传播媒介,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客观事实出发,准确真实地书写中国故事。

二、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分析

在智媒时代下,纪录片是我国媒介技术进化所发展的产物。但是,中国纪录片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在影视市场上一直处于冷门的境遇,因此很多的国产纪录片在电影院备受冷落,甚至无人问津。直到2011年中国纪录片元年的推动,才促使纪录片这个智媒时代下的产物,拓展守望社会的价值,如同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抛物线,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变化。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过去,在我国,经典纪录片的制作程度被称为精良的还处在少数。然而,近年来,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席卷了影视市场,不仅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成为新媒体传播业界的热门话题。

(二)《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因素分析。《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关于文物修复的纪录片。它的成功因素就在于在新兴媒体时代下,面临智能化、现代化的生活,来唤起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情感共鸣。在纪录片的制作和呈现过程中,片中还使用了叙事白描的创作手法凸显人情味,并且以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等多种因素助推,快速走红。

1.迎合受众的审美取向和情感共鸣。纪录片所传递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不可磨灭的自身价值,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倾向和情感共鸣。手工修复文物不同于现代工业社会和机械复制,这种替代技术满足了匠人精神和工匠技艺的审美取向。与其他纪录片不同的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加深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每一个文物本身蕴含的日常场景、生活化细节、平凡人物角色和一些真实历史结合起来,唤醒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大国工艺的记忆。这部纪录片创造了三组矛盾的特殊视角:现代人物修复古代文物的时间跨度;智能社会与手工匠人的时空交集;都市生活和非凡职业。因此,以上这些都是影片能够迎合观众审美取向和共鸣的原因。

2.叙事方式充满人情味。纪录片通过简洁的文字叙述,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让文物成为血肉之躯,让文物工作者彰显大国工匠的才华,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据介绍,修复专家以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文物的热爱,在伟大工匠精神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修复了不少珍贵文物。这种文字叙事方式,使文物修复专家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同时散发出浓厚人文关怀的艺术氛围。在影片中,对很多修复文物具体过程的描述,使纪录片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人物特色栩栩如生,也让影片更加扣人心弦,充满了人文主义,有效地利用了智媒时代媒介技术的演进,让中国故事和东方美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3.传播手段智能化。《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中央电视台这一主流媒体制作的文物保护纪录片,在央视的《纪录片编辑室》节目中播出。影片重点讲述了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等珍贵文物的修复历史、修复过程以及修复者的日常生活。

其中,纪录片采用新媒体、弹幕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进行发布。弹幕网站受众通过弹幕实现了对文本叙事内涵的解构和重构,弹幕文化在众多青年群体的推动下,在视频回放过程中动态地呈现短篇文字或符号。弹幕文化是对叙事文本进行二次加工的一种新型的文化互动模式,它创造了一种强烈的集体参与意识的仪式文化和以个人参与感为核心的狂欢文化,使受众即时互动。根据参与式文化理论,以互联网受众为中心的web2.0平台,积极创作媒体文本、媒体内容,通过与受众互动,强化互联网作为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共享互惠的新媒体的叙事风格。弹幕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起,弹幕文化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蔓延开来。而两微平台,不管是微信公众号还是朋友圈的病毒式营销传播和报道,都为网络用户发表自己的议程和意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路径

在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优势与特点,运用主流媒体的“智能化”手段和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用各种“智慧”引领未来,提升中国大国形象,使中国故事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VR和3D等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特色。在智能媒体时代,VR、3D等技术是媒介技术演进的显著表现形式。VR和3D科技作为全媒介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们无限拓展了人体触觉和认知空间,让观众有更多身临其境的美好体验,从而不断赋能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联系的价值创新体系,丰富了媒体文化。

通过VR技术对故事化新闻叙事的解构和重塑功能可以看出,该技术既注重对现实的原始化模拟和再现,又充分调动受众的思维逻辑,给人们带来更强的观看和体验感。为了展现故宫的历史沧桑感和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大国形象,这部纪录片中展现了宫墙的雄伟和壮观。主流媒体运用科技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华文化传统习俗和大国工匠精神,提供中国社会全景,营造即兴创作的氛围,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二)社会化媒体与主流媒体相结合共同助力智能传播。社交媒体是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和扩散性的。而主流媒体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智能化叙事变得更加人际化和个性化。央视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实、客观、有温度的形象。受众可以选择和接受传播的内容,利用社交网络分享内容,同时培养情感共鸣,并通过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价值为新闻报道添加新的内容。

(三)主流媒体需创新叙事方式。“叙事”就是“讲故事”,创新的叙事方式就是用新的、合适的范式去讲述中国故事。主流媒体叙事是以符合主流媒体传播形式、满足主流媒体受众心理的方式讲故事,因为传播的主体性主要在于它的叙事能力。如果说过去媒体的叙事方式大多是单向性的宣传,如今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的叙事方式则在于平等性的互动交流。无论是从认同感还是传播意义来讲,主流媒体创新叙事方式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会更加有利于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从情感认同到国家认同。客观地说,像故宫这样的宏大题材,由于其题材的概括性,包括故宫景观介绍、故宫文物等题材。如果以宏大的方式从单一角度提出,就很难让受众产生一种代入感、情感和价值接受感。而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形成深刻的认识。所以,主流媒体要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就必须认真考虑如何从情感认同到民族认同的影像策略。现实影像与历史文物的交融,创造了生动的国家形象,具有感人的效果,增强了观众对国家形象的认同,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华美学。

2.从单一到多维度意义延伸。纪录片承载着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注重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故事,让观众对故事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感受。其核心在于让观众能够在个体语境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解读含义。在这部纪录片中,看似每个文物之间无联系,但都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实现了单一向多维度的延伸。

四、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赋予中国故事的时代意义

传播技术的变化改变了中国新闻的传播形式和舆论形式。传播生态的变化正引领中国新闻传播行业走向智能时代。借助智能技术的巨大能量,传统媒体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独特而有意义的叙事空间,以便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一)用“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在智媒时代,主流媒体运用智能技术讲述中国故事。首先,智能化自动推送系统将帮助主流媒介创造更多的中国故事议题,以满足各种社交场景下传播的条件和需求。其次,由于智能化技术解放了劳动力,媒体工作者在智能科技的帮助下,提高了传播效能,注重对内容的深度探究和深层思考,从而挖掘情感诉求,彰显人文价值。而智能化应用是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引导和转变国内外群体意识和心态的智慧化传播方式,有助于培养其清晰理性的思维,以便于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东方美学和中国声音。

(二)用“媒”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的跨文化传播与时俱进,通过智能化手段对新闻报道制作活动中的信息监测和分类,可以充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鲜度,提炼大量富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立体、更全面地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引导正确社会舆论,进一步加强主流话语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在新闻内容分发层面,主流媒体根据不同情景下受众的社会情感需求,突出报道的人情味和生活关怀性,促进文化生态繁荣,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和社会守望力。

五、结语

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介技术的转型与智能化发展为影视艺术行业带来了新业态和新媒介载体,它们正以裂变速度在用户中传播,这些主流媒体所创新的叙事方式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承载着大量的受众,展示和引领着媒体的未来。万物皆媒的时代已经到来,全民参与的传播文化已经形成,主流媒体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华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翔,仲建琴.智能化背景下“中国故事”叙事模式创新研究[J].新闻大学,2020(09):79-94+122.

[2]国秋华,余蕾.消失与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的场景叙事[J].中国编辑,2020(04):47-53.

[3]李明德,王晴.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讲好动人中国故事[J].新闻战线,2021(05):10-12.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