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2022-08-25 18:17:05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8期

□杜 媚

内容提要:随着大众对自身话语权的认识不断提升,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民生新闻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各级报纸相继开辟了民生新闻专栏、专版,并且获得读者的关注。但是,因面临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新媒体占据发布优势以及民生新闻采写、报道受阻等问题困扰,严重影响了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因此,做大做强做优报纸民生新闻必须打造专业队伍、深化媒体融合、加强部门联动。

关键词:民生新闻;报纸;现状;对策

民生新闻是指关注百姓的生活为报道内容的新闻。目前,民生新闻作为新闻界的“后起之秀”在各媒体占据的比重不断提升,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上确实起到有效的监督、促进作用。民生新闻在群众生活中发挥其民生积极功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支持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报纸民生新闻发展现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并阻碍民生新闻发展。为了寻找出报纸民生新闻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笔者在查阅相关报纸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生活所见,对报纸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报纸民生新闻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报纸民生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为吸引读者,忽视内容平衡。随着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民生新闻整体处于向上提升的状态,但是由于新闻行业的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新媒体崛起之后,传统新闻媒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最大程度吸引读者成为各新闻媒介最为关心的问题。倾听群众心声、为民解决实际难题、向群众传递民生信息……民生新闻能有效拉近报纸和读者的距离,成为吸引读者的一大优势。目前,各级报纸民生新闻栏目普遍认识到自身功能定位,并能够立足群众进行民生新闻报道,但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内容为王的新闻报道过程中,部分报纸的民生新闻栏目没能把握好新闻性与民众性的平衡,出现了过度倾向民众偏好,导致民生新闻内容失衡。

报纸民生新闻要充分发挥引导性,从而达到以新闻促进大众意识提升、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如果过于突出新闻的娱乐性和刺激性,容易使得民生新闻失去其本性。部分记者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存有视觉效果最大化、泛娱乐化、极端负面化等问题,如为了吸引读者,对暴力血腥事件、交通重大事故等过度报道、反复报道,这类新闻虽然更具刺激性,易吸引民众关注,但是在有限的报纸版面中过度报道,必然挤占其他民生内容的篇幅,从而出现内容失衡的问题。部分记者在处理个别民众的实际问题时,未能广泛听取其他民众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寻求最为合理的解决办法,也导致新闻报道出现局部失衡。

(二)报道仅停留在事件表面,缺乏深度。新闻的要义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新闻现象中挖掘其内在精髓,通过小事情让民众明白大道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多重利益分化、多元审美并存。受此影响,部分报纸的民生新闻表现出对貌似主流而违背新闻要义与社会观念的谄媚现象,报道仅仅在新闻的刺激点或者在家长里短的琐事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报道一直停留在民生事件的表面,为报道而报道,采写的新闻内容徒有其表,没有挖掘出民生新闻的内容深度、高度,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使得民生新闻失去应有的价值功能。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其更倾向于关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等事宜;对于报纸而言,民生新闻报道则要在日常琐事的基础上进行升华,通过日常琐事的表面揭示其内核,从而彰显出每一则民生新闻的引导、教育、督促等价值。现实中,部分报纸的民生新闻只对日常生活中的趣闻、乐事津津乐道,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表象过于关注,在解决民众问题的环节也倾向于就事论事,整个报道均未能从事件表面进行升华,发掘出深藏其中的内在要义,使得民生新闻报道成为相关事件再现的“播放器”。比如,关于重大交通事故的报道,应当在报道事故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或相关部门点评等方式,宣扬遵守交通规则的文明驾驶行为,但是事实中的民生新闻报道中常常缺失事件的理性评价。

(三)搬运新媒体素材,内容趋于同质。在信息化时代,智能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了人机通话、娱乐等,并可以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各新闻媒体机构已经意识到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几乎都建了新媒体平台。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各新闻机构的工作重心自然转置于新媒体发展上,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重视度相对降低。针对同一民生新闻素材,许多新闻机构往往是在新媒体视听形式的基础上简单转为图文形式刊发于报纸,使得报纸等传统媒体报道未能突出其优势。这样一来,受众会更倾向于视听丰富的新媒体民生新闻内容,导致报纸民生新闻难以吸引观众。

新媒体与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传播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新媒体倾向于视频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报纸则需要以图文的形式深度还原新闻。这意味着报纸在采写上更重视对民生新闻事实的高度还原以及对民生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高度凝练。所以,在报纸、新媒体等平台互相搬运、利用民生内容的过程中,报纸并不占优势。

部分报纸的民生新闻栏目缺乏原创性,报道内容、表现形式单一,难以吸引读者,从而使得报纸的民生新闻栏目发展陷入困境。

(四)外部阻力难突破,监督存有壁垒。民生新闻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其中一项便是对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不良现象进行监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众多报纸民生新闻栏目明确认识其职能,持续开展为民解决难事、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为民解难题等民生新闻报道,在为民办实事的同时,也推动了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有效地改善了社会风气。但是,随着民生新闻栏目报道的民生问题不断增多,民生新闻记者遭遇的难题也越来越多,采写民生新闻的过程以及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困难重重。

民生新闻报道过许多民生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主要根源便是遭遇较大的现实阻力,部分相关部门故意敷衍、隐瞒甚至拒绝记者报道真相,不愿意曝光自己的短处、不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敢面对自己的不作为。外部阻扰对民生新闻的采写报道工作造成巨大的阻力。如何突破阻力,是当前民生新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报纸民生新闻发展对策

(一)引进高素质人才,打造专业队伍。人才是新闻媒体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发展基石。报纸民生新闻报道质量高低取决于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因此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才可能突破阻碍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当前而言,应当着重从加大专业人员的引进力度和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两方面抓起。

1.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报纸民生新闻需要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能力,除了基本的记者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对民生相关的政策等要素具有清晰了解。因此在招聘人员时要明确目标,应当基于民生新闻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选用与岗位相匹配的高素质新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引进法律等专业人才,有效提升民生新闻记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专业水平。新闻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可确保民生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法律专业人才可通过法律政策、调解技能确保民生新闻采写、报道以及监督全过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两者相结合可保障民生新闻报道更具时效性、合法性、针对性,从而有效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和价值。此外,报纸民生新闻人才还应掌握足够的民生政策方面的内容,故而需要在人才引进时关注其对民生政策的了解程度,尤其是对本土民生政策的了解程度。

2.强化民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报纸侧重以文图形式再现新闻事实,剖析新闻内在价值,这就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归纳和总结能力。在民生新闻采写过程中,不仅需要记者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需要记者有很强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必须不断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写作培训。对于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以民生新闻的特点为出发点,可邀请专家进行专业培训,可依托高校优化培养,也可以与兄弟单位、上级单位合作交流学习,与此同时,要积极利用本单位的优质资源,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对专业素质能力较低的人员进行培训,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提升民生新闻记者的专业写作能力。

(二)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件本质。民生新闻报道对低格调市场的过分追求,降低了新闻对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性要求,也弱化了民生新闻应具有的理性批判,长此以往,会将报纸民生新闻推入困境。报纸民生新闻报道要有深度、高度,记者必须从事前、事中、事后做好各项工作,才能立足新闻事件本身,挖掘其新闻价值。首先,在采写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记者对相关民生新闻线索进行初步了解后,列出相应的采访提纲,并根据提纲锁定具体的采访对象及内容,若采访对象涉及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了解所涉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其次,在采访过程中时刻树立深度采访的意识。民生新闻采访不应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要通过新闻事件深入挖掘其核心,挖出其新闻价值所在。因此,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的精神,深入了解民生事件,采访结束后及时与编辑及部门领导沟通交流,就民生事件报道的写作方向、方式以及主题思想给予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稿件质量,让其实现民生新闻的价值。

《新华每日电讯》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发布了一则《老旧破小区如何改造?物业与业主矛盾怎么化解?大杂院“脱胎换骨”看这里!》的涉民生新闻报道,报道不仅对老旧小区的杂乱、违章建筑问题以及政府治理等进行描述,还从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层面着手,使一则普通的民生新闻上升到红色文化层面,让报道的主题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借助新媒体,丰富民生内容。新媒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程度较高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介,其发布信息具有短、平、快、广等优势,从而获得读者喜爱。报纸的民生新闻栏目可参考新媒体平台中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挖、细化、升华,做出深刻的指导性、引导性的民生新闻。

1.从新媒体平台中寻找民生新闻线索,尤其是本地热点问题。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崛起,许多群众已经加入自媒体行列,自媒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抖音、西瓜视频等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报纸记者可以从新媒体平台中,寻找大众的关注点,挖掘出第一手信息。

2.要根据民生新闻和报纸的特点,对从新媒体平台中获得的新闻线索进行深加工,发布更多更有价值、更符合报纸特点的民生新闻。对于新媒体内容,报纸要避免同质化,可在参考借鉴新媒体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延伸和深化,充分发挥报纸的优势,打造出更具新闻价值的新闻内容。在发布内容时,应当关注民生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不断充实和丰富报纸的民生新闻内容,以吸引更多读者。

(四)强化部门联动,消除监督壁垒。面对各种民生问题,民生新闻记者只是以观察员、调解员、监督员的身份出现,力量较为薄弱,故而经常出现新闻报道后无结果、无后续的问题出现。对此,报社有必要加强部门联动,通过多部门、多组织的共同发力,从根本上解决各类民生问题。

首先,要强化新闻媒体内部的部门联动。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内部的法务部门工作人员或特邀律师等专业人员在具体问题上给予合法的、正确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清除阻碍,从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发挥更好的民生新闻的作用和功能。

其次,加强外部的联合。一方面,报社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合作机制,联合政府部门的力量解决民生问题。报纸民生新闻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尤其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报社在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必须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有效扫除各种阻碍。比如,记者在采写民工讨薪难的民生新闻中,主动联合劳动部门,争取劳动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参与采访工作,针对拖欠工作问题现场给出意见,切实帮助农民工解决工资问题。另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合作机制。社会组织同样有对政府部门监督的权利,同时部分组织如各行业领域的行业协会还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在相关的民生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寻求相关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指导和参与到具体的民生新闻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生新闻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需要在新闻行业自身的基础上,从民生的社会性出发,从民生新闻内容的新闻性出发,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不断丰富民生新闻内容,不断提升民生新闻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民生问题,要积极寻求各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报纸民生新闻栏目还需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关注新媒体平台的民生事件,并进行有效的借鉴和深加工。只有这样,报纸民生新闻才能实现为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服务性,也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李炎生,张俊.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困境与突围研究[J].传媒论坛,2020,3(01):63-64.

[2]段建敏.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民生新闻应对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3):163-164.

(作者简介:杜媚,贵港日报社会民生部主任)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