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电视相亲节目策划探析

2022-08-25 18:48:59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8期

□杨 洁 

内容提要:国内的电视相亲节目自产生以来已经有了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几年来,随着单身人士的增多,各种类型的电视相亲节目再次席卷荧屏,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本文将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心理和受众需求角度出发,探析电视相亲节目的策划思路。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电视相亲节目;受众需求;电视策划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不同于以往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效果研究重点在受众需求,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者麦奎尔等人对电视节目的“使用与满足”进行调研,总结出了电视节目具有提供消遣娱乐、加强社会互动、获得各种信息、把握环境变化四种功能。在媒介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档节目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性考虑,给观众带来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

二、电视相亲节目中使用与满足的具体表现

电视相亲节目是指由电视台策划制作,邀请自愿报名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来到录制现场,通过一定的环节,使两情相悦的男女嘉宾配对成功,从而达到相亲目的的一档节目。作为一种情感类真人秀节目,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发展,与其满足受众的特定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一)满足了受众的“窥私”心理和“八卦”心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不管是人或是动物,对周围的环境都存在好奇心,对一些未知领域和处在变化中的事物存在强大的“窥私”心理,这种心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无论是否单身,自古以来他人的情感生活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尤为凸显。电视相亲节目中,男女嘉宾入场后通常需要通过VCR来介绍自己的工作、兴趣爱好、情感经历、择偶标准等基本信息,在男女嘉宾交流提问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家庭背景、婚恋史、对家庭的看法等问题,此外还有朋友评价或者自我评价的环节。此类问题因其隐私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八卦”心理和“窥私”心理,同时也让观众掌握了一定的社交话题,成为日常交往中的“谈资”。

(二)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档情感婚恋型真人秀节目,如果节目中没有娱乐化的元素存在,便会难以吸引受众观看。因此,电视相亲节目在策划中会加入一些娱乐元素来满足受众的娱乐和消遣需求:一是嘉宾的才艺展示,节目开场时往往会加入“专业”或“非专业”的表演环节,尤其这类“非专业”的表演,能够给观众带来愉悦感,帮助人们暂时“逃避”生活的压力;二是增设游戏环节,节目中的游戏环节增添了许多“笑点”,让观众不忍离开,增加了受众的“黏性”;三是场上男女嘉宾的激烈讨论和主持人独特的主持风格,也为节目增添了许多看点,部分男女嘉宾的金钱观、家庭观、婚姻观也暴露在观众面前,产生了戏剧性冲突的效果,例如,曾经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女嘉宾马诺的一句“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三)满足了受众情感认同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现在的“自由恋爱”,现代年轻人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由于代际思想差异,许多年轻人的情感观念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和理解,久而久之此类矛盾冲突也不断加大,“催婚”“逼婚”现象时有发生。而电视相亲节目邀请的嘉宾多为新时代年轻女性的代表,她们大胆直率、敢于向观众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向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与这部分受众产生“共鸣”,满足了此类年轻人情感认同的需要。

(四)满足了受众人际交往的需要。人际交往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人的许多需要都是从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一个人需要与周围人建立感情关系或联系,包括结交朋友和追求爱情。在这一阶段,八卦的地位便凸显出来,美国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也指出了八卦的重要性,他认为八卦是维系群体交流和稳定的工具,八卦能够促进群体繁荣。从人际交往的需要来看,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朋友之间都离不开“闲聊”,拥有共同的话题能够拉近人际距离,并且获得身份认同感,相反则会被孤立出去,成为“圈外人”。基于人类社交的需求和群体压力,对他人隐私的“窥探”也作为一种“交换手段”被人们所重视。而电视相亲节目多为素人参加,涉及的男女嘉宾性格迥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自然也有了较多的谈论价值,人们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拉近了与周围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心理契约”,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

(五)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获取经验的需要。“社会比较”理论是1954年费斯汀格在一篇名为《社会比较过程理论》的学术论文中提出的,他指出个体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来确定自我价值。电视相亲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在年龄阶段、性格特点、外在形象、社会地位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具有时新性,且信息量大,能够折射出社会不同群体的择偶标准。一方面受众通过自身和他人的比较,能够对自身条件进行评估,进行一定的自我反省,从而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受众通过观看和听取节目中婚恋专家探讨的婚恋价值观,以及对嘉宾的极端话语进行思考,能够与自己的婚恋观产生一定的“碰撞”,如果在衡量当下年轻人对于婚姻以及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无疑对自己的婚恋模式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六)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审美需求直观表现为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体验,此外还包括心灵美的追求。电视相亲节目对审美需求的满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舞台效果方面,在灯光音乐的选择、造型的设计、节奏的把控等方面尽量遵循人们的审美规律;二是嘉宾外表方面,时髦的发型,个性化的服装造型,精致的五官外貌等,在视觉直观上增添了美感;三是对婚姻美好向往方面,电视相亲节目中男女嘉宾们对向往的婚姻状态的描绘和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样也是一种美的体验;四是心灵的真善美,男女嘉宾们通常会阐述自己对另一半的性格或品德上的要求,例如善良、孝顺、有爱心等美德,此类品格特点满足了人们对心灵美的价值追求。

三、电视相亲节目的策划路径分析

电视节目策划是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工作,电视策划要在对自身要素和受众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与对策。参照上述分析,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本文归纳出了电视相亲节目策划的几大路径。

(一)通过需求分析和市场定位把握受众心理。传统的电视媒体多为“我播你听,我做你看”的方式,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但电视节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要想做到适销对路,了解和评估人们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主要包括市场调查和市场定位两个阶段的内容。

1.受众市场调查。需求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受众市场调查,以数据为基础对目标受众的喜好进行分析,从各种渠道获得目标受众的具体需求指标和需求结构,分析结果越接近现实越有利于策划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例如通过开展微博互动话题讨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目标受众更热衷于观看节目的哪一环节,为电视相亲节目后续策划提供理论依据。

2.市场定位。电视节目策划需要考虑受众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注意力,这就要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就当前来看,“大龄剩男”“大龄剩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参与相亲节目的父母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缩影,一大批父母比子女更加关注子女的婚恋问题。电视相亲节目在策划时就要从受众的需要和心情出发,按照不同受众群体特定的需求层次和心理倾向性来进行定位,不仅要对观众负责,也要对参加节目的嘉宾和嘉宾的父母负责,代表不同类型人群的特征和想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层层剥茧。结合市场定位,针对年轻人和父母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特点进行创新。

(二)运用多维手段创新,吸引受众注意力。尽管我国的电视相亲起步早,但却成熟晚,许多电视节目陷入了不断模仿的“怪圈”,电视相亲节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谋求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在节目内容、节目风格、节目定位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

1.节目形式创新:“纪实类”与“娱乐类”相结合。近些年来,以《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纪实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打破了“虚拟”和“现实”之间固有的界限,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形态之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于娱乐性和真实性的双重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电视相亲节目不能仅限于男女嘉宾场上的自我介绍,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例如深入嘉宾的生活,拍摄纪实类短片,了解嘉宾的私下生活状态,同时融合综艺娱乐元素,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性。

2.节目对象创新:嘉宾和父母同时“出战”。节目对象的选择也是节目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中国传统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中国家庭在选择婚恋对象时免不了父母的参与,针对这一“国情”,电视相亲节目在策划时可以对参与对象进行创新,打破固有的“一对一”或“一对多”模式,邀请亲友团和父母参与到节目中。例如2016年东方卫视推出中国首档代际相亲交友节目《中国式相亲》,不仅着眼于单身男女的脱单问题,而且增添了“父母把关”环节,嘉宾和父母同时“出战”,为子女提供择偶意见,突破“代际冲突”新切口,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传统的相亲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式”的特点。

3.节目平台创新:触发沟通元,增加受众参与感。一档节目要想成为爆款节目,仅靠嘉宾和节目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让观众参与进来,触发多方沟通元。各相亲平台可以借助传媒技术的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在男女嘉宾牵手成功之后,通过直播的方式对男女嘉宾的后续生活进行跟进,不仅能增加节目的多样性,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二次营销”。除此之外,可以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建立联系,打破传统媒体以往单向传播的限制,实现双向互动,既能为节目的后续整改提供意见,又能让观众拥有更多的“话语空间”,增强受众参与感。

(三)宣扬正能量,提升节目影响力。电视相亲节目不仅是一种商业产品 ,更是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宣传工具,因此电视相亲节目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增强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及道德观,抵制恶俗内容,丰富文化内涵,增强节目的影响力。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节目作品,其言行都有可能给大众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受众参与度不断提高,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种强弱连接之下,传播内容得以二次传播,传播内容的影响范围也是难以估计的。电视相亲节目在策划时不仅要满足受众需求,更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完善嘉宾考核制度。嘉宾的个人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表达是节目内容的重要一环,部分电视相亲节目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在嘉宾的考核方面并不严格,导致节目话语呈现低俗化状态,非主流价值观泛滥。因此,电视相亲节目在选择嘉宾时要严格审查制度,对嘉宾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实,深入嘉宾的个人生活,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而这一现象在部分电视相亲节目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低俗语言、暴力语言屡禁不止,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作为电视相亲节目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易受外界价值观的影响,需要为其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因此,电视媒体应当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抵制低俗信息、传播正能量,提升节目的影响力,扩大传播效果。

四、结语

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电视相亲节目应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而不是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地,电视节目在策划时无论如何都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从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嘉宾的选择、环节的设定、问题的呈现等方面严格把关,严格执行审查制度,推动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要运用多维手段创新,在品牌营销方面加入更多大胆与新颖的元素,满足受众的各项需求,避免此类节目“同质化”趋向,如此才能推动电视相亲节目走得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姜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弹幕视频研究[J].科技传播,2016(15):1-3.

[2]郜慧军,薛爱林.电视节目如何策划[J].新闻采编,2007(06):19-20.

[3]罗自文.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节目类型与研发路径——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5):48-52.

[4]邱晓彪.论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出路[J].戏剧之家,2017(24):112.

[5]刘娅.媒介融合时代下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6]费云霞.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变化及优化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10):254-255.

[7]周静怡.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综艺类节目的创新——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新闻前哨,2021(04):73-74.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