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视角下网络空间乱象防治探究

2022-09-21 16:30:43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9期

□朱 璟

内容提要: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实体”空间,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网络空间乱象成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伴随产物,但为了互联网的长远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对网络空间乱象进行分析及对策思考成为必然。文化治理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对其进行概念梳理,并从多个层面将其作用于网络空间,为解决网络空间乱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空间乱象;文化治理;网络空间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高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网络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同样遭受网络空间乱象影响。2022年3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据国家网信办发布,2021年全年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200多万条,处置账号13.4亿个,封禁主播7200余名,下架应用程序、小程序2160余款,关闭网站3200余家。网络空间乱象表现出一些新形式,造成一些新问题。所以,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网络空间亟需一个科学且可行的路径,而文化治理或许就是可以尝试的路径之一。

一、网络空间乱象的表现形式及成因

对网络空间乱象进行治理的前提是对其有全面且客观的认识,如果将其比喻成病毒,在当下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空间乱象已演进出多种形态,并产生严重危害。所以网络空间主体首先要充分认识网络空间乱象,才能找到相应的治理路径。

(一)网络空间乱象表现形式的旧与新。根据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总结出以下较典型的网络空间乱象:第一是网络空间中存在的旧问题。例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制作、复制、发布对社会和经济秩序造成破坏的网络谣言、侮辱或诽谤他人、网络暴力或人肉搜索、网络诈骗、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散布淫秽低俗暴力等内容。2022年1月至3月,微信视频号通过用户投诉受理、自主巡查、系统识别等手段,共处置违规视频1804条,违规账号265个。2022年1月24日15岁的河北男孩刘学州在三亚海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生前曾在自媒体平台发布寻亲信息,但之后因与生母产生矛盾,遭到众多网友的网络暴力,包括诽谤性、侮辱性甚至是煽动性的评论或私信。

第二是网络空间中出现的新问题。除了总结网络空间一直存在的旧问题之外,更要深入了解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例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的违法信息、含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的违法信息,以及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违法信息,操纵网络账号进行流量造假、“饭圈”乱象等。2021年2月,微博名为“辣笔小球”的仇姓网民为博取关注,发布恶意歪曲真相、诋毁贬损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内容,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2022年4月上海李某某在网上看到宝山某单位仓库发生火灾的图片后,造谣此商户可能存在倒卖蔬菜物资且货账不符的情况,虚构和传播“宝山区某存放蔬菜物资的仓库被人故意烧毁”等不实信息,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

(二)网络空间乱象存在的成因分析。第一是顶层设计层面的滞后性。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对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违法和不良信息有着根本的约束力。但法律往往跟不上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速度,显得不够及时。因为法律更多的是属于事后惩戒,在没有发生过类似问题之前或是还未在公众考虑范围之内的事情,也许暂时就难以受到法律的约束,所以这就给那些在网络空间的法律边缘进行试探的人留下了更多“空子”。

第二是资本涌入市场的趋利性。诸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这些在资本控制下的网络平台,其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追求就是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如今衡量是否有更多利润的标准则是流量。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空间里,仿佛只剩下对流量的狂热崇拜,甚至传播的内容越是低俗越是可以吸引眼球。例如2021年9月,网络平台出现一些以“佛媛”为人设的网红在佛寺拍摄夸张甚至不雅视频吸引流量、炒作营销,引发社会关注之后,抖音共处罚利用“佛媛”形象营造人设开展虚假营销行为相关账号48个,永久封禁账号7个,清理违规视频148条。此外还有流量明星借助网络公司用资本操纵账号,进行规模化的流量造假,破坏社会秩序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归根结底,其本质都是为了在获得更多关注后追求更多资本,继而进行下一轮流量的资本操纵。

第三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弊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呈不可阻拦之势,而人类本身的思想步伐还未能跟上技术的脚步,最后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虽然利用了技术的便利,但呈现出的却是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的垃圾内容。技术的发展似乎使网络空间中的一切传播都加快了速度,比如网络谣言总会比真相先到达公众面前,挑起人们的情绪,进而掩盖真相的重要性。

第四是文化与思想领域的混乱。互联网就像是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将各种文化与价值观进行连接与互通。而网络空间中出现的有违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其实是思想与精神层面受到其他文化负面影响的表现。互联网本身并不具有对各种文化与思想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所以就要依赖于公众自己的识别与判断,也就是媒介素养。

二、网络空间的治理解析及文化治理的含义

(一)治理的三要素。

1.治理的主体。我国网络空间的治理经过了以政府为主导,从上而下的治理到如今以多元主体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治理。在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成立网络空间的初期,治理主体是在国家原有的文化管理部门中增加的新职能,比如1997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增设的网络新闻媒体监管职能,还有1997年新成立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9年23家网络媒体共同发布《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在此之后,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加入到网络空间治理的队伍当中,网络空间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开始形成。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为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的官方领导机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从政府到市场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可以看出,如今我国网络空间的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主体结构。

2.治理的内容。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针对网络空间出现的问题,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和宣传在内的网络信息,以及网络不良信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主体不断涌入互联网之中,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新的形式出现,治理主体开始对网络空间进行垂直化的内容分类治理。到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诞生,表明网络空间的治理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网络信息以及文化内容进行全面、细致且深入的系统治理。

3.治理的方式。与治理的主体相对应,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主要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以及行政法规,并开始借助有限的技术手段。随着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通过签订诸如互联网公约性质的自律性文件等方式进行自我规范,另外通过网络技术的研发对网民形成一定程度的约束。政府部门也开始将网络空间的治理进行法治化,并开始利用价值观引导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二)文化治理的双重含义。文化治理包含于治理理论之中,对文化治理的含义进行文献分析发现,学界认为其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其理解为“对文化的治理”,在这里将“文化”视为治理的对象,侧重于文化的内在完善,也就是文化建设;二是将其理解为“利用文化来治理”,也就是说国家借助文化的力量来治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这里文化是治理的工具,强调文化的外在应用。文化建设是文化应用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应用又是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归宿,“文化治理”是文化建设与文化应用过程的统一,而网络空间中的文化治理,就可以看作是多元主体在共同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利用网络文化的社会功能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满足网民需求的公共管理活动与过程。

三、从文化治理入手推动网络空间乱象防治

互联网发展至今,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乱象似乎已成为无法摆脱的痼疾,归根究底实为现实空间中的映射,但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各个主体参与其中,建立一个长远的、科学的、高效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定执行下去,还要久久为功。

(一)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首先,政府作为治理主体的领导者,需从网络空间的顶层设计层面对文化治理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做一个纲领性的制定。文化治理作为一种融文化弹性和惩戒刚性为一体的现代治理形式,通过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政府职能的重构,增强政府决策的艺术性和非常规性,实现政府文化职能由传统的强制管理向现代“善治”的根本转变。政府在对网络市场进行监督的同时,应与市场主体建立协作治理的关系。作为服务型政府,更要及时捕捉公众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并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

互联网企业、媒体以及社会组织在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应主动参与网络空间的治理。首先应积极配合政府的治理行动,比如每年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形成政府、企业、媒体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的联动效应。其次扭转“唯流量至上”的算法推荐,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放在算法推荐的首位,杜绝流量造假、控评刷量等行为。此外,公众也不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局外人,作为接收者和消费者的同时也是生产者,不仅要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在网络空间的一言一行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还要增强网络责任感,参与网络空间治理,进行有效监督。例如2022年2月开封市网警接到网民实名举报有人在抖音平台直播约架,并发布语言粗俗的视频,经过网警侦查后相关人员被逮捕归案。

(二)加强网络空间的内容建设。将文化治理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应用相互作用,形成网络空间内容建设的良性循环。首先,网络空间中的文化来源于历史与现实,所以从文化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文化建设。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了解和弘扬革命文化,例如在网络空间中多创作和传播一些如《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之类的优秀文化产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文化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激发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其次,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网络空间中的主导和引领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网络空间文化内容建设的源头。公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在网络空间生存的基本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文化应用的表现也是解决网络空间乱象的基础。此外,提高网络空间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既有高山流水也有下里巴人,例如在抖音平台既有以“人文清华”为代表的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的账号,也有以“张同学”为代表的一批拍摄普通人简单生活的视频博主。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治理活动。从对网络空间的乱象进行治理以来,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技术管控是治理的主要手段,属于刚性治理,而文化治理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柔性治理。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治理形式,文化治理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层面。例如政府组织的网络文化安全周活动,举办网络文明大会,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主流媒体利用自身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创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优秀文化节目和活动,并在出现网络负面问题之时,运用视频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在多平台积极引导舆论。网络平台企业开展以短视频形式为主的网络优秀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举办以“文明用网”为主题的网络作品比赛等。

四、结语

网络空间的各种乱象其实都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和战略部署。在法律、技术等手段之外,文化治理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然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也远不止于此。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持续发展,解决网络空间中的乱象,文化治理是一条可行且长远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守护风清气正网络空间[EB/OL]. 2022-03-18, https://news.gmw.cn/2022-03/18/content_35594929.htm.

[2]翟中杰.我国网络文化治理:概念、过程及其辩证反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3):43-47+85.

[3]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EB/OL].2017-10-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19563.htm.

[4]潘建红,韩鹏煜.应然与实然:现代技术伦理风险的文化治理能力提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11):61-66.

[5]张涛甫,王佳佳.媒体应有文化担当[J].新闻战线,2017(15):32-34.

[6]张洪生.“十四五”规划背景下网络文化安全与文化建设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6):11-13.

[7]张波,陈曦.网络空间中文化治理的维度与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02):271-275.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