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9-21 16:43:11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9期

□赵 卫

内容提要:相对于加工制造业而言,工匠精神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同样重要,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加强工匠精神的融入。文章提出了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采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指导”育人模式与“双考核”提升人才评价模式,把工匠精神的元素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技术高速创新发展,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5G网络的高密覆盖,进入了融媒体高速发展阶段,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渠道和信息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媒体内容的制作与呈现向媒体多元化、精准推送化、跨界融合化、交互体验化方向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急需一批从事数字媒体文化创意策划、设计、执行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制作业等行业与企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为国家培养“能工巧匠”的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植入其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高尚情操。

一、工匠精神融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时代价值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不断改进工艺,追求极致与完美,是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对细节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它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自身的一种行为表现与职业价值取向。工匠精神除适用于传统制造行业外,还广泛用于其他各种行业领域,从本质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包含着敬业、专注、创新等优秀价值观念在内的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精神追求。

数字媒体技术以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为基本特征,专业岗位一般既有技术应用的要求的特点,又有创意策划需求特点,急缺“知理念、善创意、通技术、能管理”的“创意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剪辑师”“动画制作员”“Unity开发工程师”“三维建模师”等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体现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主要是指在影视内容编辑、视觉设计、创意设计、数字媒体应用开发等数字媒体产品设计和制作等工作过程中,保持对工作岗位的执着精神、专注精神与敬畏精神,对工作细节细致、严谨与追求极致,对工作质量精益求精与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理念。

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工作内容角度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产品就是数字绘画、场景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数字媒体产品设计,商业摄影、音视频编辑、后期合成等数字媒体产品制作与编辑,动画制作、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游戏制作等数字媒体产品开发与应用。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具备质量意识、创新思维与工匠精神,熟练掌握创意设计、音视频内容编辑、界面设计、数字媒体应用开发等数字媒体产品设计和制作等工作基础知识与技能。

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的工匠精神具体表现在从业过程中,能够细致认真地使用常用数字绘画软件和数位板进行标志设计、场景设计与界面设计,耐心地完成影视作品分镜头设计、作品拍摄、镜头剪辑、后期合成等数字影像制作,高质量地完成新媒体内容策划与数字媒体作品制作,同时能够在数字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完成团队内部的协调配合、互动协作等工作流程。

高职院校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专注坚守、创新创造、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进而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爱岗敬业,工作中加强团队协作,牢固树立集体意识,把自己的成长成才融入企业发展之中。

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加强人文素养、职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便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促进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技术技能要求的精确匹配。因此,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培养学生养成专注坚守、爱岗敬业、专注创新、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正是实现受教育者由“技术之人”向“全面之人”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因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培养机制等实际情况的变化,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区与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程度不高,工匠精神融入力度还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限制,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与相关政策保障不足,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备,校企合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界定还有待厘清与明确,校企合作技能培养目标还存在脱节的情况,真正能做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数量还不够多,合作企业参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还有待加强,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还不够深入,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

(二)实践教学环境差距较大,工匠精神融入实践还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安排在校内实训环节与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由于办学成本等问题,高职院校建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比较基础,相对于企业建设的专业影视拍摄基地来说还有较大差距,离企业要求的真实工作环境还有一定距离,实践教学环境还有待改善。同时,企业参与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的程度还不够,学生并不能在真实工作场景去体会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另外,在顶岗实习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全面,这就造成了校内实训学习与顶岗实习的脱节,在两个脱节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还不够充分,很难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教师企业实践不足,师资队伍工匠素质还有待提升。2019年1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20条提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实际上,高职院校教师完成专业建设、日常教学、科研服务之外,能到行业、企业挂职与实训锻炼的人员比例与锻炼时间相对较少,双师比例还不够高,少部分教师对行业发展与企业现状还不够了解,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考核评价体系待完善,学生综合考核评价还有待改进。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中,大部分还是采取基于课程教学为主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来设计的,大部分课程还是采用平时、期中、实训、期末等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对出勤与纪律、学习态度、情感等考核内容还不够明确,技能训练考核比重还需要增加,对学生未来岗位工作需求能力的考核指向性还不够具体,企业参与考核的环节与程度也需要优化改进。

三、工匠精神融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转换工作思路,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业合作,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中融入企业实际应用需求,以行业、企业和社会项目为驱动,联合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共同强化与指导学生实训实践,共同制订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成果综合考核评价。

(一)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承担育人责任。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我校与行业领先企业睿泰集团共建“无锡商院-睿泰数字媒体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型教师培养、专业共建、课程资源建设和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深入合作,围绕学校双高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产教融合型教学体系。围绕数字媒体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校企双方共同体厘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共同组织强化实训模拟与实践环节,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考核,构建了基于产业学院“双主体办学”“双场景训练”“双导师指导”“双考核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

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按照行业发展方向,发挥专业优势,以职业岗位技能为基础,在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中融入工匠精神,把创新创造、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讲授专业知识与训练学生技术技能同时注重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育,让学生能在未来岗位上快速适应企业岗位技能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以“校企联合工作室”为依托,制定“校内课程实践→工作室平台实训→企业项目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行业、企业和社会项目为主导,以实际实用和创意创新项目为驱动,以媒体实训为途径的运行管理流程和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华莱坞数字影视基地和江苏省广告协会为支撑的“产业园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立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创意产业本质特征,以“创意、设计、制作”实践和能力为培养核心,将数字媒体项目任务进行流程化划分,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人才、资金和设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共同投入设备、器材、素材等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建成后的实训室设备先进、技术应用领先,实现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职业标准精准对接。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现建有“新媒体广告设计”等2个无锡市名师工作室,“剪影工作室”“云莓数字动画工作室”“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3个产教融合示范工作室,除了在公共课、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践课等实践教学内容中践行工匠精神外,学生还参与到工作室承接的校内其他专业资源库内容编辑、微课课程拍摄与制作等真实项目制作中,在项目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同时在专业实习时可以参与到企业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练习,通过课程模拟训练与真实项目场景实战培育执着专注、创新进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极致、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在近千万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在就业竞争中找到优质的岗位,同时,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优秀品质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也有较大的帮助。

(三)构建校企“双导师指导”育人模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聘请产业教授与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全过程,双方共同厘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双方共同强化模拟和实践环节,基于企业真实业务场景,共同组织理论教学,共同实施“校企双场景”实践训练,解决了实践教学不实的问题,充分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企业派驻校导师“一对一”对学业和职业生涯进行指导,组织团学活动和企业实习实训,与校方班主任一起发挥“双导师”指导作用。同时,建立技能、双创带赛体系,积极搭建大赛平台,将竞赛项目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安排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要求不仅要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媒体设计与制作需要的高水平的实践技能与高尚师德,教师一般由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导演、制片、摄像、大师等行业兼职教师组成,校内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都需要提高。以我校为例,依托睿泰数字媒体产业学院,先后组织8名教师赴企业开展轮岗实践,先后合作举办“数字出版师”师资培训班、“新媒体运营产教融合培训”等活动,通过对教师进行校内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以及企业挂职锻炼与省培国培等校外培训相结合,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与教学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过程中,依托企业资源和兼职教师,将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借鉴企业管理和岗位标准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管理、工作室项目管理和考核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会将尊师重道、热爱工作、不断改进、实践创新等思想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工匠精神的培育有较大的帮助。

(四)构建“双考核”提升人才评价模式。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作过程中,结合学生未来就业从事的“创意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剪辑师”“动画制作员”“Unity开发工程师”“三维建模师”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持续发展需求,注重知识传授、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于一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之中,融入到项目之中,融入到考核之中。

与企业共同制订考核标准,根据真实的工作过程及专业岗位分析,总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强调设计基础技能、交互思维和新媒体表现技术的应用对接,形成动态组合可发展的知识、能力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导师一起实施教学评价,考核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技能点的熟练度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度。“双考核”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效,形成了“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解决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实现了协同融合育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仅加工制造业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承担着为区域产业培养具有创意创新精神、先进设计制作技术、前沿发展眼光和文化素养积淀的“新媒体创意设计”高职卓越人才主要培养任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培育和弘扬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并由此带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等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教师能力素养提升,服务行业企业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程静.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85-90.

[2]张文,谭璐.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价值及培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7):73-80.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0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