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历史叙事的青春视角解读

2022-10-18 14:18:50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0期

宏大历史叙事的青春视角解读

——《河北日报》“循着家书访家乡”全媒体报道特色分析

□尹翠莉 王璐丹 刘丽颖

内容提要:从当代视角解读宏大历史叙事,是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体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河北日报》特别策划推出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循着家书访家乡”全媒体报道,以融合的视野、历史照进现实的视角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调动全媒体要素,做好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

关键词:重温历史;青春;新闻策划;融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河北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从建党初期到新中国成立,河北在中国革命史中始终占有独特的地位。讲好英烈故事,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党报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党媒需要扛起的担当。

一、找准入口——小切口透视,以青春之我追寻青春烈士

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如何在这个宏大背景下通过走进历史,以革命先烈的伟大功绩来映射时代价值?这就需要找准一个精巧的切入口,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占领思想高地。

史实性新闻报道,时间、空间跨度大,对史实的了解程度,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在报道之前,河北日报主创团队深入全省多家烈士陵园、档案馆,寻访专家学者,翻阅书报刊,在掌握大量史料基础上对家书内容进行细致分类,对报道方案进行深入谋划。

翻看烈士家书,记者发现,史钦琛牺牲时候只有27岁,雷烨、傅兆勤29岁,孔繁蕤30岁……一百年前,这些烈士在少年求学时期接受先进思想走向革命道路,正值青春年华为党为国献出宝贵生命。当代青年人如何看待一百年前青年人的选择?又如何理解他们的不懈追求与奉献牺牲?这组报道策划之初便聚焦“青春”这一关键词。

首先,在报道主体选择上,参与报道的13名记者全部为85后,90后占到三分之二,通过他们追寻的脚步,探究当代青年人在关注什么,透过他们的思考,引导广大青年人应该关注什么。

其次,“青春”这一叙述视角贯穿系列报道。《史钦琛烈士牺牲前致母书——“终身献于革命事业”》一稿中(见图1),记者从抖音发现线索,以青年的视角带着思索出发:为什么这封家书时隔八十余年依然震撼人心?《一封胡里光烈士永远收不到的家书——“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你却看不见了”》一稿中,记者带着思索追寻:“刚刚30岁,他和记者同龄,也曾有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执着,才可以舍弃火热的生命?”

再次,在报道内容上,笔墨聚焦烈士青年时期的求索、奉献和牺牲,全景展现近一百年前年轻的共产党人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雷烨烈士一稿中,雷烨家乡新后项村原村党支部书记项献东介绍,惨案发生的第二天,雷烨就带着相机来到潘家峪,第一时间进入惨案现场。“眼前那一处处断壁残垣,一个个被烧杀致死的同胞的惨状,让雷烨的心不停滴血,他流着泪一次次按下快门,留下了历史的铁证。”形象再现了雷烨在激烈的战场冒着生命危险开展革命工作的画面。

青年精神,历来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当代青年人要补足精神之“钙”,就需要英烈精神的洗礼和熏陶。这组报道充分发挥党报舆论引导力,以青年记者的视角解读烈士在家与国之间选择为国家献身的思想轨迹,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启发当代青年去思考今日美好生活从何而来,如何来之不易,未来的发展靠谁创造。

二、创新表达——外在结构线内在逻辑线并行,移步换景流畅自然

“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每个时代有怎样的新闻和艺术需求,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闻和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百年党史在历史中的定位得到凸显,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闪光的事件和人物?

对此,“循着家书访家乡”全媒体报道有清晰的定位: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用新时代的思想高度讲述党的奋斗历程。

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以寻访路线为明线展开追寻,以记者的思考为暗线启发受众,外在结构线和内在逻辑线并行,将昨日的事实、今日的现状、未来的展望融合到一起,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

为了叙述更加全面真实,记者需采访多地,如何在确保寻访路径清晰下,展现烈士家书背后感人故事,这就对行文中的移步换景、上下衔接、转承启合、前后呼应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史钦琛烈士牺牲前致母书为例,记者从邯郸拜访烈士后人、陵园找寻家书、赴山东追寻战斗故事、到临漳探寻家乡变化,将烈士求索救国道路、参加革命直至在战场牺牲整条线串下来,完整、明晰。此外,通篇铺设了记者从疑惑到收获的暗线,比如,史钦琛烈士是一位家境优越的富家子弟,当年他为何跨越阶级,能够把为无产阶级奋斗终身当成理念信念,这是记者思考之一;而后随着行文层层递进,在革命中,他为何身陷囹圄仍要坚持直至最后牺牲在战场,这是记者的第二层思考,环环相扣,最后阐明立意:正是无数名像史钦琛一样的英烈怀抱着“终身献于革命事业”的理想信念接续奋斗,才有了后辈人的岁月静好。

该报道叙述视角的自如转换和有序的逻辑关系联接,打通了历史与现实阻隔,让厚重的史实性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感人。

三、探究背后——走深走实,挖掘烈士家书和家乡背后故事

史实性新闻报道中, 历史事件的知情者、英烈的后人,以及专家学者的叙述,相对于记者的直观表述更具权威性。因此,本组报道的记者前期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寻访他们,把他们的评论、描述放在报道的谋篇布局上。

比如,该组报道的首篇《江浩烈士1920年与妻书——“自己受苦,尚不足惜”》(见图2),关于江浩烈士的历史记录零散、基础材料不足,记者辗转北京、唐山、天津多地,听陵园的讲解员讲、听后人讲、听村民讲、听文物管理所所长讲、听天津档案馆的研究员讲……稿件不到2000字,而采访笔记整理下来有1万余字。

“作为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历史中蕴藏着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宏大的历史叙事,不能局限于回顾事件本身,而要站在当下的时间维度上,走进历史深处,挖掘新故事,让历史观照现实。

在高捷成的家乡福建省漳州市,高捷成的长孙高庆麟向记者讲述了烈士当时写家书的情形:“这一走,不仅留下了结婚一年多的妻子,刚满三个月大的儿子,还有一笔不小的欠款。”记者敏锐把握“欠款”这一细节,不断追问,终于挖掘到了高捷成烈士鲜为人知的欠款背后的故事——事实上,当时的高捷成为帮助当地游击队购买武器和药品,不仅花光了自己的工资,还想尽办法筹钱资助革命。

在掌握大量资料基础上,通过多时空的延展,让新闻报道有了更广阔的意境。《董振堂烈士的最后一封家书——“今有要事急急相告”》中,记者到西李家庄村为写烈士家乡变化准备素材时,采访了村党支部书记宋振全。文章用了数字细节来说明烈士家乡如今的幸福生活:“你看这大棚,一栏能出八九千只肉鸡,每棚每年能出三四栏,仅一棚每年少说收入十几万。”

诸如此类生动鲜活、以小见大的文字不胜枚举,记者把脚步根植大地,让每一篇报道都冒着泥土的气息。

四、融合报道——图文视频多角度立体展现,网上网下掀起热潮

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要守正创新,不仅需要写作手法的创新,也要进行传播手段创新。近年来,《河北日报》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步伐,视频、H5、海报等一系列融媒作品不仅丰富了表达形式,也提升了传播效果,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黏性。

具体到“循着家书访家乡”这组全(下转第13页)(上接第5页)媒体报道,《河北日报》及其“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立足平台特性,发挥传播优势,不断进行内容创新、资源整合,更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

在采访过程中,摄影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结成小组,全程跟踪报道,用影像记录下了采访中的点点滴滴。值得一提的是,最终刊播的10个短视频既规格统一,又风格各异,每段视频追求自身的独立性和可看性,而不是文字稿的简单复述,在2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既直观深入地介绍了记者一路追寻烈士家乡的采访过程,又讲述了文字稿之外不为人知的故事,向受众提供了全新的叙事模式,提高了作品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在呈现方式上,该报道文字稿配发照片和短视频,构建“四全媒体”中的“全息”,照片聚焦家书、烈士、家乡巨变等,构图新颖、画面美观,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此外,报道还在拥有数百万用户的河北日报客户端的重要位置开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题,下设“循着家书访家乡”子专栏。专栏在转发报纸稿件的同时,使用视频等视觉表现形式,让报道可读、可听、可视,向受众传递了更加全面细致的信息。该专题每篇点击量均超10万人次,扩大了报道的辐射力、影响力。

技术不断进步升级,但“内容”永远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做好宏大历史主题报道,新闻工作者既要提升重大报道的策划能力、生产能力,采写出有分量的稿件,还要提升聚合能力,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的共享融通,以全媒体形态讲好河北故事,引导广大受众在追寻党的历史中不断加深对党的了解、信仰和追随。

□参考文献:

[1]周洁.“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你却看不见了”,《河北日报》,2021-05-10.

[2]刘冰洋.“努力做事、努力求学”,《河北日报》,2021-05-06.

[3]李明刚.史实性题材新闻“冷”与“热”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18):24.

[4]林小宇.用新视野看历史用新手法写新闻[J].东南传播,2014(9):161.

[5]霍相博.“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河北日报》,2021-05-08.

[6]高珊.“今有要事急急相告”,《河北日报》,2021-05-12.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