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信息茧房”困境成因及防范策略研究

2022-10-18 15:44:52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0期

□陈修春 陈 龙 杨鸿宇

内容提要:大学生是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在这个信息超负荷的时代,大学生往往只选择自己偏爱的信息,不知不觉制造出一个“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伤害,因此,摆脱“信息茧房”显得尤为重要。除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合理规划时间,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走出“信息茧房”。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媒体;信息茧房;高校;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158Y)。

一、背景

近些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各类社交媒体APP相继诞生并凭借其独特的展现形式收获了大批忠实用户,并且这些用户中大学生居多。社交媒体在丰富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概念。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呈现——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环境中,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定式化。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头条系列社交媒体产品,都使用了推荐算法,在暗中搜集大学生的隐私,判断其喜好,然后不停推荐相关信息,从此大学生的信息源完全被掌控,会误以为个人的观点是大多数,不再能看到异见人士,由于一直接受一个固定的观点,长期之后,大学生将失去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不同的人群在推荐算法的加持下加深了彼此的偏见,以至于越来越无法互相容忍,最终大学生被分成了一个又一个圈子,长年累月,彼此间的差异越来越多,一旦公共事件爆发,或者出现了大的社会问题,不同群体之间既缺乏沟通的渠道也缺乏沟通的意愿,整个网络完全饭圈化、原子化。

“信息茧房”效应容易局限个人视野、加重群体极化、淡化社会黏性,就如同蚕蛹一般,始终被“茧房”束缚,不愿面对外部的世界和生活,存在一定危害与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信息茧房”效应应当认真分析,破解“信息茧房”效应对社会和用户等的不良影响,推动多元化、全面化、综合性发展。新一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深受网络时代信息娱乐化影响,相比于其他群体对网络信息更加敏感,“信息茧房”效应在其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因此,研究大学生“信息茧房”的成因及“破茧”策略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信息茧房”的成因

本次调查主要对18—23岁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发放问卷,截至目前共收获149份,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0.94%和59.06%。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一年级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填写比例分别为26.17%、17.45%、39.6%、16.78%。

(一)大学生个人原因。据统计,在有限的样本数据中,关于在各种App上浏览信息时,是否有收到个性化推荐的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超过98%的大学生在浏览各种App时,遇到过个性化推荐的情况,其中经常遇到个性化推荐的比例高达57%,每次都能遇到个性化推荐比例也有31%。由此可见,大学生接收个性化推荐情况已是常态。事实上,约有96%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平时浏览的信息有相似之处,自己已经处于“信息茧房”之中。但由于大学生会根据个人需求和意愿选择不同的信息,吸纳与固有知识体系和既定认知相符的信息,对于不匹配性信息会主动产生排斥反应。加之惰性思维和为了满足感体验,他们通常习惯于被动吸收推荐内容,通过数据收集,发现只有15.44%的大学生对个性化信息推送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大学生处于“信息茧房”与其自身原因不可分割。大学生在面对信息与观点时常常具有倾向性,更倾向于选择个体感兴趣或满足其需求的信息,而且多数情况下会严重依赖“一站式”固定信息获取与行为服务模式,偏向于被动接受并使用满足其特定需求的受控内容,但这些内容的覆盖面较小,易形成定式思维,造成视野窄化,所以才会陷入自我编织的“信息茧房”中。并且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思考的能力,无法冷静处事,容易被外部事物带动情绪,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也被评论带着走,这就造成了“不知全貌,但我能说两句”的局面,从而自愿地把自己困在“信息茧房”中。调查中约有59%大学生认为“信息茧房”困境现象并不急需解决,产生这样的结果,也与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关。由于大学生感知、处理信息能力的相对有限性,主动干预推荐过程的大学生用户在打破现有“信息茧房”后,若个体认知无法提升,依旧会进入新一轮的“信息茧房”,因而无法从困境中逃离。

(二)软件平台原因。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手机等电子类产品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一选择也是导致“信息茧房”困境的诱因。目前根据大多数用户的需要与喜好,已经衍生出多种App。各大App在表层上对大学生用户的喜好非常了解,比如可以交友和满足大学生吃瓜心理的社交app,可以用来娱乐和打发空闲时间的短视频平台,大学生作为网购大军群体之一,购物app也是他们的优先选择,还有基于学生身份也会选择浏览教育类或就业类等信息,这些暂时满足了大学生用户的短期需求。但是它们将大学生用户置于信息舒适区中,从而将大学生用户束缚在“信息茧房”中,使其无法获取长期的深度信息滋养。此外,网络通过社群、贴吧、微信群等形式聚集成一个又一个群体,分类而类聚,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不断减少,呈现出群体内同质化而群体间异质化的特点,当个人对于信息获取的诉求无法满足预期效果时,很容易产生极端思想,并拒绝异质群体的合理观点。

(三)网络平台原因。算法推荐即通过用户点击来推算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如图2所示,大学生在使用软件获取信息时使用搜索栏的频率也与其陷入“信息茧房”困境程度相关。搜索技术和个性化推荐技术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迎合了用户的兴趣偏好,使得大学生逐渐弱化自身主观努力、丧失其主观能动性,对固化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依赖,无意识地沉浸于以个体为中心的“信息茧房”情境中。因为算法推荐模式选择推送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往往局限于某一类别,造成信息推送越推越窄,因此会使大学生在大量同类型和冗余信息推送网络中消耗掉了对信息挖掘和深入学习的时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产生形式由用户被动使用信息向主动生成内容扩展。用户生成内容形式增加了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多元性,其形式、数量、内容已大大超过正式信息交流并且其碎片化、个性化、开放获取的信息内容频繁出现,易致使用户信息窄化。此外,网络监管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大学生“信息茧房”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于现实生活中,个人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言论过于自由,多数自媒体及平台往往是什么文章博人眼球就写什么,什么内容火就拍什么,跟风之气日盛,同质化内容层出不穷。对于大学生而言,即使某个话题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但如果会是大多数同龄人的选择,大数据也会推送相关信息,有时为了迎合当下潮流,大学生还是会选择浏览观看或是回答,这一行为也使大学生很容易处于“信息茧房”之中。

三、破解“信息茧房”的策略

(一)大学生需形成“破圈思维”。圈子,是互联网发展中由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网络用户聚拢形成的社群。社交媒体时代,彭兰认为圈子一方面是现实关系圈子在网络中的延伸,另一方面诞生了不同于传统关系的亚文化圈子。在互联网上的诸多圈层中,不仅包括费孝通提出的以自我为中心延伸出的血缘、地缘圈子,还延伸出一种以利益、兴趣、价值或情感为中心的链接关系。破圈思维是一种相对平和中庸的打破“茧房”的思维方式,圈层既不应孤芳自赏,也不必强势开拓。圈层理应顺随社交主流文化发展的趋势,利用核心内容让圈层生态适应圈层改革。在圈层中寻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极化,信息中寻找不同,以不同去尝试打开圈子的大门,与其他的群体和主流文化进行链接,以温和的方式走出极化圈子——“茧房”。破圈思维不会彻底毁灭“圈子”,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自身的多元认知,形成网络结构,慢慢降低信息极化,从而走出“信息茧房”。

(二)外部干预。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政理论教育,强化主导思想的引领,多元发声,充分利用理论体系的科学观点,整体性思维,帮助大学生建设全面思维。思想政治课需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高校教师需不断听取大学生观点,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热点,根据大学生的“视野”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在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相互变革,传输思想。此外高校还需注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降低“信息茧房”的发生率,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训练大学生的媒体辨识能力,提高“免疫力”。最后,高校还需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是检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大学生“破茧”,唯有通过丰富的校园实践,才能最真实地感悟到思想的力量。

(三)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

1.客观认识自己,去“自我中心化”。大学生“自我中心”表现在对公共生活缺少关怀意识,大学生将大量空闲时间用于自我的娱乐,缺乏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了解和认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习惯,缺少组织向心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茧房”的形成。正确地认识自我,是破茧的重要推力。“信息茧房”会通过同质化的信息堆砌成无形的壁垒,使大学生深陷其中,很容易失去对自我能力的准确判断。大学生通过自我观察和评价,实现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认知,去“自我中心化”,从而对个人行为形成基本认识,主客观同一自我认识对大学生打破“信息茧房”、避免个体极化显得尤为重要。

2.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茧房”是在整体分化的大环境下,形成的愈发精细化分类的市场,并不断培养消费者,在网络的催化下,变得更加显著。对个体用户来说,大环境的变动,引起的浪潮难以规避。大学生作为个体同样如此,避无可避。现代营销学、公共关系和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信息被不断细分,个体从被动接受变成传播者,网络环境愈加复杂,要求大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指大学生可以结合多方面信息和客观实际,对事物做出科学的认知和判断。通过不断地学习,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能够区分同质信息,接受异质思考,突破个人中心,避免被信息包裹,从而走出“信息茧房”。

3.提高线下社交能力。网络社交直接影响了线下社交。大学里班级向心力较弱,同时丰富的社团和学生组织,交友平台更加多样化,隐藏着大量潜在的人际交往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社交提供更多趣味相投的选择,但这样很难走出原有的认知圈,并且逐渐形成“大多数人”的虚假映像,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之中。而线下社交恰恰相反,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角度不同。大学生通过和不同认知圈的同学交流,可以拓宽视野,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延展个人认知,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线下社交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信息茧房”,还可以推动大学生走出舒适圈,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增加对世界的了解。

四、结语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信息同质化的问题也是人们应该关注的。社交媒体作为大众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应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人们提供优质、异质的信息。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蓬勃力量,更应及时意识到“信息茧房”的危害,并且及时寻求破茧策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丰富自身的多元认知。


□参考文献:

[1][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

[3]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友,2019(11):5-12.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