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视觉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2022-10-18 15:50:14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0期

□柳 迪

内容提要:《山海经》视觉元素主要有:文字、图形、颜色。研究《山海经》视觉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分析作品与这些视觉元素的联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山海经》的视觉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同时分析了相关作品,以期为其他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是《山海经》视觉元素概述,同时对《山海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通过作品分析《山海经》中视觉元素在当代艺术中许多领域的运用对其进行整合分析,系统归类。

关键词:山海经;视觉元素 ;当代艺术 ;创作

《山海经》是我国的遗留典籍,其源起可追溯至先秦,在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价值。文字部分充满了先人浪漫主义的哲思,图的部分则是先人对自然的原始记录。《山海经》并无详细作者,而是集思广益的果实,凝结了中华儿女千年的智慧,这些记叙不仅有迹可寻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文化精神。艺术家们深层挖掘并提练出一些元素与创作结合,提供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新思路,也为当代艺术注入更多中国式精神,在文化上溯本求源,为现世留下更多思辨。

一、《山海经》的美学特质

原始社会,人们对一切知之甚少,下雨、日落等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让人恐惧。对于未知,人们试图用想象解释那些现象和定义一些动物。弗雷泽在《金枝》中深入阐述“巫术”是艺术的源头。他认为“交感巫术”1是原始部落所有习俗、仪式及信仰的来源。人类试图用巫术操控自然未果,之后人类试图赢得上帝的庇护,宗教应运而生。之后,人类又创造各种科学使自然能被解释。英国作者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提到,我们无从得知当时的人类为何忠于描绘自然。但可知的是,原始艺术家们无意识地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画面里表露出来。

神话,中国早期的宇宙,在趋近原始文明的状态下,以图腾意义被创作出来的《山海经》,是一个原始想象的艺术过程。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只要对自然心怀敬畏就能赢得神灵的庇佑。《山海经》就是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孕育而成并逐渐丰盈的。

(一)《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成书久,作者也并非一人,版本很多,其内容丰富,是一部悠久的百科全书。从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陶渊明“流观山海图”所见古图的描绘到六朝唐宋记载的山海经古图(可惜都已失传)。市面可见的《山海经》古图许多都是明清遗留版本,由于工程量巨大和不可抗力因素,作者并非一人。“《山海经》里的‘经’乃‘经过’之意,是以当时所知的山川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整理为具体的山脉体系。全书共十八卷,分《山经》 五卷和《海经》十三卷。《山经》部分以山系为脉络,依次记载每座山的名称、方位、 矿藏、动植物,接着具体描述此山特有的具有医用价值或神异性质的草木鸟兽,最后还会记述发源此山的河流。”2虽然全书字数不多仅三万有余,但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早期人类的全球记忆。

(二)浅析《山海经》的美学价值。中国美学史普遍将先秦、两汉定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源头。《山海经》图式和大批的神话内容,反映了先民们的审美意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夏商出土的文物研究更深刻,中国史前的艺术审美意识也越来越清晰。马克思说“神话是已经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而这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中必然潜藏着先民们的审美思维。

“这么一个宏观上要把握整个宇宙的气势,它背后应该有大一统的政治动机。”“这样一种写法本身,反映了古代政教合一的用宗教式的法术或巫术式的控制地理河山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3《山海经》就是先民原始的宇宙,人们只能由想象填补未知,于是,神话应运而生,其间处处体现着先民的审美意识和社会风貌。

二、《山海经》视觉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视觉元素是视野接收范围内的个体,是信息传播的介质,这个过程就像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山海经》的视觉元素是在以《山海经》为蓝本创作系列作品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凝聚了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它凝聚着民族生息的多重因素,既源于文化的积淀,又源于我国特定的审美造型等意识。本文《山海经》的视觉元素主要从文字、图形、色彩三个方面展开。文字即原文以及类似《山海经注》的此类衍生书籍,图形即明清绘本中流传下来的图像,颜色即其独特的色彩体系。

(一)视觉元素——文字。“天雨粟,鬼夜哭”4,文字在苍茫中诞生,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山海经》视觉元素的文字有双层含义:1、文本。汉字作为信息传达的媒介,除了基本的传递信息作用,只要遣词造句得当,也可传达非凡的意境,可概括为抽象的视觉元素。例如夸父逐日此类的传说,一个成语表达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因此文本不能被割裂为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元素。如果一件作品是基于《山海经》原文进行创作的,我们也视为这件作品变相使用了《山海经》的视觉元素。2、文字是很特殊的存在,除了本职作用,汉字的形神兼备使其本身就可作为赏心悦目的视觉元素。中国书法是借汉字书写,以不同形态的点画线来表现审美情感的一种特殊艺术。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到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每次字体的进展,都伴随着艺术美感的升华。5

1.个体异兽文本应用:凤凰。丹穴之山(凤皇); 南禺之山(凤皇、鹓雏); 女床之山(鸾鸟); 昆仑之丘(鹑鸟);沃之国(鸾凤,凤鸟);有五采鸟三名(皇鸟,鸾鸟,凤鸟),以上皆为《山海经》中的凤凰,凤凰即凤鸟、凰鸟的总称。《山海经》里出现的凤凰就有鹓雏、鸾鸟、鹑鸟、凤鸟、皇鸟等五种(凤凰是这些鸟的总称)。

凤凰在《山海经》原文中是凤皇,象征着神圣、吉祥、光明、正义等等。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对鸟类的好感始于鸟食谷。他们认为,粮食是鸟赋予的。满足了生存需要,人们也更把鸟当做祥瑞。

艺术家孟涛,在他的油画作品《羽咒.金凤凰》中就以凤凰为主题进行创作。无路可退的金色凤凰冲破灰色的天宇,坠落打破了混沌,它因画家的画笔召唤而来。艺术家以写实的手法对凤凰这一“合成”神兽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刻画,整个画面是一个竖长条,艺术家想表达颓败坠落的一瞬间。同时,长条形的构图又能露出凤凰的尾巴,使画面层次更丰富,兼顾了对文本的忠诚和自我表达。

2.鱼元素的应用。曾经红极一时的中国动漫电影《大鱼海棠》,该影片创意源于庄子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6,讲述了人类生活的平行空间里天神的故事,里面大量的人物(如嫘祖、土神后土、句芒、火神)都是出自《山海经》。该电影的人物设定以及美术效果使用了大量传统元素。

“所有人类的灵魂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在路途中,有时相遇,有时分开,这个旅程永远不会结束,生命往复不息。”7

该电影把人类的灵魂设定为海里的大鱼,展开了少女椿与大鱼之间的故事。鱼元素是《山海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海经》里记录的怪鱼就有45种(如何罗鱼、赤鱬等)。仔细想来,中国人自古就热衷于对鱼的刻画。官方海报中。画面多次使用红色,无处不在的红从色彩上奠定了一种浓郁的中国风格。同时影片还大量使用了绿色和黑色,使画面有了一丝神秘的中国气息。

3.创世神话应用:讲一个能流传下去的中国故事。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行了一个以“梦开始的地方: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作品展”的主题展出。这场画展的主题是“‘把自己放进去’讲一个能流传下去的中国故事”,参加展览的艺术家有冯远、奚阿兴等人,《山海经》里的创世神话是他们创作的主要内容。艺术家奚阿兴用红与黑营造出女娲补天时的混沌,用勾线的方式表达水波纹,电光火石间一团升起的白烟生动壮烈,《山海经》里描述的环境大抵也是如此吧。

同名展览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文化中心展出。中华创世神话项目工程组委会副主任施大畏表示要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中国在建立自己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不固步自封,积极地向世界输出文化。

(二)视觉元素——图形。 《山海经》的最初版本图文并茂, 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其实是以先图后文的形式出现的,古图佚失了,文字得以保存,这便是我们见到的《山海经》。从现存资料分析,其造型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模式 , 某些图大致一样(如混沌神帝江、失去头颅的刑天等),很可能有古老的图为母本; 或者说,有一部分图是根据张僧繇、舒雅的图本增删而来的。明清留存的《山海经图》可以看作是对古本《山海经图》高度再现。这也是《山海经》最重要最直观的视觉元素。

1.图形的挪用。《山海经》中的《海内北经》记载了一只名为陵鱼的人鱼,原文如下:“海中有陵鱼,人面鱼身,有手有足,啼声如小儿”。8《山海经》中,还有一种人鱼叫赤鱬,这种鱼被记载于《南山经》中:“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9此二者皆人面鱼身,陵鱼有手有脚,赤鱬只有脸是人脸,其他部分和鱼别无二致。

艺术家马戈的作品《北冥》里描绘的人面鱼身的异兽飞在空中,面部刻画和《山海经图》中陵鱼的面部刻画十分相似。这个形象比陵鱼少一双腿,比赤鱬多一双手,可见这个形象是介于陵鱼和赤鱬之间的,由此我们称这个形象为陵鱼和赤鱬的变生。不难看出,作者直接对《山海经》的古图中的形象挪用在创作中。艺术家用类似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对背景进行处理,将陕北的荒凉置于时间的流逝中,再配合《山海经图》中的变生形象,展示了个人思想的奇异景象。

2.图形的变异。有的创作者并非完全遵从原文,而是对《山海经》中的异兽和故事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其作品与原文相比产生了一些变异。如陈世博的插画作品《重明鸟》,作者保留了重明鸟的鸟形,但和原文描述的“其状如鸡”相差甚远。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物,强化了故事性。每一位创作者心里都有自己的《山海经》。

(三)视觉元素——色彩。学者李牧在其《论〈山海经〉的色彩体系》中推测《山海经》古图极可能为彩图。10《山海经》中的色彩带有极强民族特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其色彩主要可分为五大体系,分别是:赤黑青白黄。其中每个色系又有细分。

在插画领域,山海经所构建的奇幻异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复兴中国优秀传统志怪古籍文化的同时加以创新,还原它们与时代气息更相符的新语境。

杉泽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插画家,专注于对《山海经》中神话动物的描绘。其作品《句芒》描绘了一个鸟身人面、乘两龙的神幻形象,龙一改平常的金色而用红与黑。整个画面由黑红白绿构成,配色多遵从《山海经》赤黑青白黄的色彩体系,所以画面的呈现效果不自觉就带有了神秘优雅之感。

三、结语

在温饱已经不成问题的小康社会,人们更多地追逐心灵上的愉悦,把经济更多地花费在体验和经历上,所以艺术品和旅游业发展空前蓬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创作者,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结合更是大势所趋,保护传统文化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全球化的风潮不可避免,但在这风潮里也不能失了本心。让更多人重视“祖传”的神话《山海经》,打造文化自信,为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注释:

1弗雷泽.金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袁珂.山海经校注[M].巴蜀书社,1992:222. 

3吕薇.神话:想象与实证——<山海经>研究座谈会发言选载[J].文化研究,2004(04):35.

4陈广忠.淮南子·本经训[M].中华书局,2012.

5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庄子.逍遥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7影视作品《大鱼海棠》.

8高山.山海经[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9高山.山海经[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10李牧.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J].文化遗产,2019(01):90-100.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通论[M].巴蜀书社,1993.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靳希.《山海经》“神”符号探析[D].宁夏大学,2014.

[4]王雅观.《山海经》颜色体系探究[D].温州大学,2018.

[5]王子龙.基于《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插画研究与创作[D].华南理工大学,2016.

[6]王玲玲.提取与变生:《山海经》插图的异形符号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7]马昌仪.明刻山海经图探析[J].文艺研究,2001(03):114-128.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