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坚守与融合创新——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教学研究

2022-10-18 15:54:11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0期

□王 坤 李 唐

内容提要: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环境的变化使得传媒教育的变革成为必然,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教学在价值坚守的同时也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加快新闻教学的变革力度,多维度探索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课程设计的融合创新模式,加快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教学;价值坚守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新闻传播视角下融媒体发展策略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编号:2004320)。

一、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才需求新趋势

现代“融媒体”的理念始于2010年左右,该理念特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汇与合作,倡导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使本来单薄的传统媒体竞争力转化为多媒体竞争力,壮大传播实力。在融媒体环境下,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媒体之间的介质被消融,行政、地域甚至传播者与受者之间的边界也不复存在。在这个去权威的信息生态下,主流媒体的舆论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媒体融合的目标是建设“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以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力。而建设“四全媒体”的关键是重构媒体人才生态。当下传媒业进入了技术主导的时代,媒体人才的能力结构更倚重技术的赋能。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包括对新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多介质数字化内容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以及对数字传播产业链增值环节认知与反应的能力等等。 

但是需要我们特别警醒的是,媒体从业人员如果只是简单地从技术一个维度寻求“破冰”,并不能取得全局性的突破。因为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业余化时代,传播话语权正在从掌握内容生产的传统媒体机构向掌握核心媒介技术的科技公司倾斜,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随着传统大众媒体的式微,主流价值观正在消解,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甚至受到了挑战。在这样的危机下,我们对人才的需求除了技术赋能的“硬实力”外,仍要强调、也必须强调高度的政治辨别力、稳定而主流的价值观、生产优质内容的整合力、社会关怀和促进公共对话的责任感等“软实力”的培养。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迫切需要软硬实力的有机叠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持续产出真实且有价值的内容,重构主流新闻传播机构的话语权威和民众信任,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二、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教学的价值坚守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媒介、技术、模式已经和正在经历着颠覆性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新闻教学中的价值理念、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要被全盘颠覆。在融媒体语境下谈新闻教学的价值坚守,笔者认为涉及以下三个层面。

(一)新闻传播的核心理念不能撼动。无论媒介怎么发展,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对事件核实的态度、客观公正的报道等等,这些新闻学传统的核心理念都不应该、也一定不会改变。同时,党性原则必须贯穿新闻工作的始终,新闻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政治立场,坚持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主流媒体仍然是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反观当下的新闻业态,高质量的客观新闻报道式微,各种假新闻和小道消息泛滥,众声喧嚣、鱼龙混杂的媒体生态中,主流媒体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着新闻价值理念的考量。只有坚守住新闻核心价值,增强对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不落入情绪传播的窠臼,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保持警醒,重塑主流媒介的权威。

(二)新闻教学的基础性学科不能削弱。在融媒体环境中,还有一种甚嚣尘上的论调弥漫在新闻教学中,那就是言必称新媒体、融媒体,似乎与这些时髦词汇不沾边的传统理论课和采写编评等传统业务课已经成了老古董,没有学的必要了。传统课程遇冷,而与融媒体相关的技能教育成了某些高校新闻教育的热门课程。这些课程中充斥着各种时髦而又“短平快”的技能,比如,如何制作短视频?如何经营抖音和快手账号?……实事求是地讲,大学的新闻学教育与时俱进当然需要这些内容,但这些技能教育绝不应该成为大学新闻教育的主要内容,更不应该成为培养新闻人才的主攻方向。

关于 “新闻”这一概念的定义,业界和学界普遍认同的是陆定一老先生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围绕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寻找和表达核心事实”才是新闻从业者的核心能力。所以无论媒介环境如何变迁,与“寻找和表达核心事实”相关的调查、采访、辨别真相、写作等能力一直都会是新闻从业者的立身之本。而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培养,离不开新闻教学的传统理论课和采写编评等传统业务课。

(三)新闻教学中的通识教育不能压缩。现行的新闻通识教育以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课程为主,包括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课程。在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还存在的一个普遍误区就是以压缩通识类课程为代价,来强化新闻教学中新媒体方向的相关课程。

媒介技术的迭代确实带来了新闻传播业结构性的变革,但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公民记者的时代,主流媒体很多时候已经失去了抢夺新闻第一落点的先发优势。在融媒体时代,媒体间最大的竞争其实是解释权之争,而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认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具有浓厚人文素养和广阔理论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新闻解读的空间大于简单的事实发布,才能担负起全面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影响力的重任。从这种意义上讲,压缩通识类课程,实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

三、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教学的融合创新

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环境的变化使得传媒教育的变革成为必然,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教学在价值坚守的同时也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加快新闻教学的变革力度,多维度探索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课程设计的融合创新模式,加快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升级。

(一)师资队伍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师资。关于新闻教学师资队伍的融合创新,笔者认为涉及两个层面:学界与业界的融合和跨学科教师的融合。

新闻学是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客观上来说,没有业界从业经验很难洞悉新闻传播机构的运行规律,也无法真实地领悟和掌握第一手的实操经验。高校迫切需要转换用人机制,要主动从业界引进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充实到新闻教学队伍,也可以鼓励外聘教师以“项目制”参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此外,进入大数据和融媒体时代,新闻教学内容,特别是“数据新闻”“融合新闻”“网页制作”等课程涵盖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学科,文科背景的师资实难胜任此类课程的教学工作。高校新闻院系必须引进多学科背景的师资,进行跨学科教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协同育人”,培养出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实践平台融合创新。构建真实的融媒体实践平台是营造教学生态环境的关键。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实践平台的建设需秉持“全媒体、大传播”的理念,建设种类多样、层级丰富的新闻实践平台,营造真实的融媒体生态环境。

新闻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同步进行。当前大学校园媒体与时俱进,传播载体也日趋多元化,除了微信、微博和校园新闻客户端外,近年来许多高校还新增了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新闻院系应主动与学校层面沟通协调,争取将这些校园媒体纳入新闻院系实践教学平台的范畴。同时,新闻传播学院也必须“走出去”,广开思路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在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一定要追求质量,不能流于形式,要指导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学有所得,切实掌握融媒体不同工种的专业技能。

(三)教学设计融合创新。在融媒体环境下,要特别强调新闻教学设计上的 “沉浸式”教学法。新闻专业 “沉浸式”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构建以真实项目为推动、师生共同参与的“仿媒体化”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仿媒体化”的教学设(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57页)计要求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模拟真实的全媒体运作流程。整个班级既是一个融媒体团队也是融媒体作品的生产机构,课堂既是传统课堂又是内容生产基地,学生不仅是学生,还是记者、编辑、剪辑、融媒体运营者,专业教师不仅是传统的课堂教师,还是总编辑和总策划者。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微博、微信、网媒策划和多媒体报道等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制定需要完成的作品、策划、传播量或粉丝增长等指标。教师以传播效果为考量,从学生的实际运营中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的交流、研讨和提升。笔者相信通过沉浸式“仿媒体化”的融媒体教学设计,一定会带动新闻专业课堂教学的全面升级,使未来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

[1]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12(01):73-75.

[2]陈丽菲.国外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发展新趋势探讨[J].新闻记者,2015(10):57-64.

[3]管洪.习近平新闻思想与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J].中国记者,2018(07):37-42.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