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美学视阈下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2023-01-16 18:08:31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1期

□赵妙灵

“电影工业美学”是陈旭光教授对电影实践的理论总结和学术话语建构。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证明电影工业美学这一理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作为批评理论,它是中国电影生产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本文从电影工业美学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现状并做出展望。

关键词:电影工业美学;科幻电影;想象力 ;超级IP

一、电影工业美学与中国科幻电影

 自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起,学界、业界对于电影的讨论争议从未间断,电影理论应运而生。从哲学范畴来说,电影是意识形态里思想意识的物质载体。因此,电影则会承担更多功能和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进入互联网时代,多媒体、融媒体生态给电影带来巨大的改变。对内则会影响电影的叙事和美学形态;对外会影响到电影制作和传播方式。未来电影究竟该何去何从,成为业界认识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背景下,针对“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以及在建构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呼吁中,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美学构建成为电影学界的学术热点,涌现出一批新的理论成果,其中“电影工业美学”是陈旭光教授对电影实践的理论总结和学术话语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加快,电影工业化升级,越来越可以说电影工业美学是在总结中国电影发展史,考察借鉴域外国家地区(如美国、韩国、印度)电影生产的有益经验教训基础上,应运而生。

在电影工业美学视域内,较多讨论的是主流电影,且已基本成型,实际上科幻电影才应成为电影工业美学生产的先驱。科幻电影带有明显的工业属性,其中包括科技性、工业性以及影游融合和想象力为评判标准的性质。这就意味着提倡工业与美学的均衡发展是必要的,要以一种综合的、大众的、平均的艺术标准来满足更多人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二元对立,获得美学与经济的最大化。

二、中国科幻类电影发展现状

对于“科幻电影”定义来说是不缺争议的,国内对“科幻电影”的观点是,从科学与幻想两种角度来进行谈论,主要代表学者有邵牧君等。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科幻电影”是与神话故事相结合的,例如周传基所说“所谓的科幻片只不过是现代封神榜”。不过学者普遍认为,科幻电影是科幻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方面发展到一定地步,相结合的产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科幻电影已开始出现,1938年杨小仲导演的《六十年后上海滩》中也看到了科幻电影的雏形,影片借梦境讲述了60年后上海滩的生活状况,有空中高楼、自动家居等场景环境,以及科学恢复记忆和操控天气等事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科幻电影发展迎来小高潮,1987年黄建新导演的《错位》讲述的是人与机器人的故事。这是科幻电影的创新和探索,影片的视觉效果、音乐效果与上世纪三十年代不同,侧重讨论人文思想,没有将大量精力放在科幻上,而是思考更深的思想内涵。

2000年到2008年拍摄的科幻电影以小成本居多,如2006年彭磊执导的《北海怪兽》,是融合了剪纸动画、黏土动画等多种拍摄形式的独立科幻电影,虽然科幻只是这个电影的外包装,制作简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了“科幻”创作。

2009年开始,我国科幻电影开始注重大制作,如2010年的《全城戒备》,变种人题材是科幻电影题材之一,作为首部华语变异人动作电影,上映后口碑呈现两极化,正面评价夸赞科幻电影终于中国化,将标志性的中国功夫融入到影片中,演员使用飞刀、短棍、红缨枪、九节鞭,甚至对战时使用“点穴”式攻击,相比好莱坞只会用超能力的打法,具有新意。负面评价则是站在“科幻电影”角度来评价,诸如剧情大杂烩、角色抄袭痕迹严重、特效粗制滥造等,更有学者称之为好莱坞的“山寨”版。站在我国科幻电影发展道路角度来说,《全城戒备》在制作上为后续科幻电影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19年中国科幻电影进入发展新阶段,出现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科幻电影,其中代表性的有《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上海堡垒》等。《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上达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高度。

2022年中国科幻电影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例如《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等。《独行月球》全片90%以上的镜头都涉及特效,并且打出了硬核爆笑的“月球流浪记”的名号,《外太空的莫扎特》则是打出要做科幻电影中的“哆啦A梦”,让来自外太空的莫扎特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萌王。与《流浪地球》《全城戒备》不同,与《疯狂外星人》《北海怪兽》相类似,影片选择将科幻元素融入到已成熟的其他类型电影中。实际上这也呈现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两个方向——“软科幻”与“硬科幻”。

三、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展望

(一)“硬科幻”与“软科幻”双向探索。科幻小说有“软”“硬”之分,准确来说,“硬科幻”小说指的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理科为基础,具有严格技术性,以及描写可能实现的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可以说是以科技为基础,想象力为辅助,故事的主线是对科技进步的幻想本身,如克拉克的《天堂的喷泉》、阿莫西夫的《我,机器人》、刘慈欣的《三体》等。“软科幻”则更多侧重关注人文、生活,情节和题材都相对集中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科技与人文占比的多少。

从文学延伸到电影学来说,《流浪地球》明显带有“硬科幻”色彩,“软科幻”电影则是将科幻元素融入到其他已成熟的类型电影中去,例如《外太空的莫扎特》和《独行月球》,就是将科幻元素与喜剧相结合,《我的电脑会说话》将科幻与都市爱情相结合,《隐身博士》将科幻与犯罪和喜剧类型相结合,这种扬长避短,用剧情和类型降低工业难度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同时较成熟的类型电影有原有观众基础和评判标准,可增加电影的成功率。

(二)“硬科幻”与现实基础相平衡。现实基础,顾名思义指的是目前情况下的基本条件,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就电影本体而言,社会属性要求创作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中国科幻电影要着手于中国现实基础,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具有中国科幻审美之路。例如《流浪地球》在情感上表达了具有有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面临困难时的集体精神和中国式的家庭观念,刘培强不善言辞的父亲形象、孙子孙女犯了错也要袒护的韩子昂的姥爷形象,这些正是我国文化审美习惯。加强科幻电影的中国化审美是创作的首要,我国不缺科幻小说,缺少能上映的科幻电影,因为就已塑造起的好莱坞科幻审美和观念来说,是与我国审美观念不同的,作为大众性消费品的电影,故事的主题、风格、人物、叙事要以做到与“中国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硬科幻”电影的发展。

(三)“软科幻”与现实基础相融合。“想象力”仍然是评判科幻电影的基础标准,“科幻电影所提供的想象力美学主要在于星际、未来等虚拟世界的设计与真实化表达”,在提供想象力的同时不脱离现实基础融合,例如《独行月球》中对未来月球战车、航天发射器等的想象都是基于我国航天技术,是中国科影融合的成果。根据学者划分的想象力美学层级,《独行月球》属于中景想象,讨论的是“人类未来可能可发展的状况”。《长江七号》将科幻叙事加入到家庭、校园生活中,《外太空的莫扎特》将科幻叙事加入到父子关系生活中,一次奇妙的相遇,便能创造出奇迹。但对于《外太空的莫扎特》,褒贬不一,有人说与《长江七号》雷同缺乏新意,但就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来说,需要新片提振,“莫扎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迎难而上,走《长江七号》未走完的路。

(四)打造系列IP化。“IP”最早只是简单地强调知识产权,但随着中国影视业的发展,IP已经是约定俗成地成为,可以是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个形象或一个词语等。总的来说,IP带有明显的商业性,是一种有一定消费者基础的内容符号,一个好的IP可以实现从内容过渡到品牌,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核心竞争力。IP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内容,内容优质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IP内容来源不限,形式不限,如真实事件,《我不是药神》是对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表现形式。再如《唐人街探案》《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等都是观众喜欢的电影IP。第二是产业链,大致可分为前期IP创作、中期影视制作、后期衍生品三阶段,科幻电影最终上映即属于中期阶段。最后是品牌,品牌是对IP的整合,如剧本、团队、角色、电影公司等,例如开心麻花是喜剧的代名词。目前在科幻电影IP上领先的当属好莱坞,我国过去做得不错的IP系列更多是在文化和动漫上,对于科幻的重视度不够高。我们要重拾对科幻电影的信心,打造超级IP例如“外太空三部曲”,在IP融资、IP生产制作、IP发行放映、IP衍生品开发等方面来进一部扩大影响力,促进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

(五)生产制造工业化。中国科幻电影处于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文化传统和工业水平两种因素,想象力与现实基础的结合在于解决文化传统方面的问题,IP系列化则是在内容创作和产业上加以探索。在科幻电影较高的投入基础上工业化也成为必经之(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51页)路,将文化IP和技术落实。电影《三体》无限搁置的原因是科学基础不够和缺失想象力吗?是缺少文化内核和IP化吗?显而易见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工业化水平不够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制作领域持续发力,并用优秀的作品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就更要求我们从电影工业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科幻电影,“既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文化品格基准,也尊重电影技术水准和运作上的‘工业性’要求”,从而推动科幻电影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光.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源起、学术争鸣与拓展空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4):106-113.

[2]朱晓军.“电影工业美学”建构的愿景与困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4):121-128.

[3]陈旭光,薛精华.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科幻电影新论[J].未来传播,2022,29(02):64-71+121.DOI:10.13628/j.cnki.zjcmxb.2022.02.005.

[4]苗春.国产科幻电影拥抱未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6-03(007).DOI:10.28656/n.cnki.nrmrh.2022.001653.

[5]形象建构、叙事模式与本土化表达:香港外星人题材科幻电影研究[J].东方艺术,2022(02):40-47.

[6]黄樱棻.九十年代台湾电影的美学辩证[J].电影艺术,1997.

[7]刁基诺.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电影工业化实践——以科幻电影为例[J].四川戏剧,2022(02):8-14.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