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方“传媒磁场” 浅谈地市级媒体融合的方向和路径

2023-01-16 18:18:04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2期

营造地方“传媒磁场”

——浅谈地市级媒体融合的方向和路径

□刘增舰 刘廷振 孟志斌

泛媒体时代,地市级媒体大多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尽管建起了“两微一端”,注册了视频号、抖音号等,但由于内容多是传统媒体的摘编转发,缺少内容设计和原创,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而一些媒体尝试建设的融媒体中心也因为缺少新媒体理念,或顶层设计不到位,或管理制度不配套,或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融媒体中心难融合,仍然是“新瓶装旧酒”,以单纯发布新闻信息谋生存,这样的新媒体建设,很难把地市级媒体带出途遥日暮的困境。

思路决定出路。网络巨头无法解决城乡社会生活中所有问题,地市级媒体有着天然的接近优势、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其布局新媒体,应该深耕本地资源,利用“媒体+政务+商务+服务”模式,厚植用户价值,建立有效用户连接,创新网络巨头做不到或做不好的“邻比邻”“面对面”“手牵手”“心贴心”品牌服务,整合各类媒体资源,营造地方“传媒磁场”。

一、“破碎”的地方媒体传播圈亟待整合升级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媒行业,转型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媒体转型中,处在夹心层中的地市级媒体可谓内外交困、四面楚歌。

一方面,社交媒体巨头合纵连横,砸重金发展各类垂直生活服务网,交通出行、美食团购、教育培训、酒店预订、文化娱乐、城市分类信息及商户点评等本地生活服务网站迅速崛起。这些网络巨头搭建自媒体平台,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用户画像,进行精确服务,满足社会生活中各个“圈子”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形成了“万物皆媒、人人皆媒”的泛媒体社会,对地市级媒体形成全面覆盖和冲击。

另一方面,中央和省级媒体挟先进的新媒体理念,以强大的行政资源和资金优势,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舆论生态,在各地建立记者站或工作站,抢占地方各类资源,进行全媒体传播服务,对地市媒体市场形成进一步挤压。

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很多县级融媒体以服务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拓展信息传播、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引入本地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网络文化活动等服务,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与电子政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多项服务集合,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了与央媒和省级媒体的联络,直通全省、全国,对地市媒体形成了内部的“掏空”。

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新媒体“围剿”,一些地市级媒体奋发突围,竞相建立自己的新媒体矩阵,发布大量的微博、微信、视频等内容,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跟在众多的新媒体后面比照葫芦画瓢,内容增增减减、视频修修补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之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磁场效应、品牌效应,媒体的影响力不断下降。

新媒体颠覆了包括地市级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多层面、更多内容的资讯,赢得了人们对信息多样、小众的需求认可,但碎片化的传播,海啸般的信息,不具舆论引导能力,更难以引导人们参与社会治理、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地市级媒体迫切需要从“碎片化”的传播中走出来,进行流程再造,全面嵌入地方生活,从“新闻信息平台”升级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二、紧盯社会需求,营造地方“服务磁场”

地市级媒体浸润着地域文化,熟悉民众生活,背靠地方强大的行政和企业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有着诸多的不可替代性。挖掘这种不可替代性,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建设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以新闻传媒为核心,融合党政服务、帮办服务、企业服务、文娱服务、智慧生活等服务功能,有望实现新闻媒体与区域发展、居民生活相互呼应、协作联动、同频共振。

(一)邻比邻贴身传播,实现新闻传播的共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一方故事、育一方文化。地市级媒体贴近地方生活,浸润地方文化,熟悉地方人情,与受众距离近、心理近、情感近、传播内容近,最容易实现共情传播。媒体应该充分运用地方党政等各类资源,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矩阵,通过议程设置,把触角延伸到区域各个角落、各个领域。新闻报道,从时政信息到生活向导,从乡村振兴到城市规划,从法制案件到社会公德,一网汇尽;地域文化,从历史演变到名人故里,从乡土风情到民间故事,从村名来源到方言土语,全面进行考证;经济发展,从各县区经济数据发展排名到前景展望,从特色产业到特色产品,从优势企业到企业家名录,全面展示。在贴身传播中,分析各种人的需求,有的放矢、因人施策,开办好“本地时政”“本地生活”“本地故事”“本地历史”“本地文化”“本地资讯”等新闻信息栏目、节目、微新闻、微视频,进行“分层传播”“圈子传播”,既报道地方发展“亮点”成就,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既挖掘身边历史和现实的故事,也监督各类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当行为,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关注少数人的正当利益诉求,实现传播服务的全媒体、全时段、全覆盖,提升用户到达率,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新闻传播和服务矩阵,推动全媒体新闻宣传进入“人人都是麦克风”“百姓身边出新闻”的时代。

(二)面对面互动问政,凝聚社会治理的共识。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面对各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社会风险,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地市级媒体的公信力使其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上可替政府分忧,下可为百姓代言,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已经不是单纯的新闻传播体系,而是一个深度切入社会的综合服务平台。媒体如果能够协调整合社会资源,根据社会需要,适时邀请书记、市长、局长等到媒体与市民对话,构建信息化的官民互动机制,把公众最需要的本地化、垂直化服务聚集起来,根据移动互联网特性和公众需求,合理规划办事流程,用最优化、最便捷的方式为公众提供“一站式”面对面行政服务,特别是面对地方热点问题和事件,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在介入生活、融入社会和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中,打通政府与民间的两个舆论场,就能不断拓展媒体功能,重塑媒体格局,再造媒体价值。当前,一些地市级媒体将传统的问政栏目“百姓问政”“市长热线”“行风热线”等,注入互联网基因和平台,通过网上问政保障社会大众的参与权、监督权与知情权,进而提升社会治理效果,推进了政府善政良治,也增强社会大众的主人翁意识。地市级媒体要扩大影响力,还需要增加更多这样的栏目,关注信息传播活动中公众的需求,发挥好“社会晴雨表”和“社会减压阀”的作用,成为地方舆论传播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三)心连心跑腿帮办,助力社会服务的共建。我们已进入网络时代,但网络不能包办一切,道路不通、电灯不明、暖气不热、电梯常停,等等,当生活中遇到一些急难愁盼之事时,需要有人解难救急,援手相助。地市级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百姓排忧解难当作自己的服务方向和奋斗目标之一,今天,这些网络巨头们做不好、做不了的帮办服务,地方媒体更应该发扬光大。一方面,心连心的帮办服务能够为居民解决一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靠帮办服务赢得一批批忠实的用户;另一方面,媒体还应当与有关部门合作,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担负起社会志愿者“大本营”的角色,媒体人作为社会服务的“主持人”,组织社会志愿者开展亲情陪伴、儿童关爱、助老助残、安全教育、文化宣传、法制宣传、生态环保等各类志愿服务,媒体通过传播志愿者感人事迹、生活趣事、服务心得、志愿风采、动人美景,引领良好社会风气,能让更多人看到参与的方式和路径,形成社会大众对社会公益活动的深度参与,让公众成为报道议题的设置者,而不再仅仅是报道的对象。这样的活动日复一日,长久坚持,媒体周围就会形成聚合性强、价值观相同的社群组织,这样的社会成员焉能不成为媒体的铁杆粉丝?媒体又怎能没有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一对一活动营销,达到媒体与商家的共赢。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一些广告资源,遭到新媒体严重分解,媒体的赢利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企业和商家更注重商品与用户的直接对接。这种变化给地市级媒体提出了挑战,深耕本地资源,提升自己的长尾支撑力和市场号召力,通过跨媒体资源整合、社会资源聚拢,举办各类展销会、洽谈会、文化节,开展活动营销、直播带货、流量付费等模式,增强用户体验,占领本区域行业活动的制高点,使广告经营从媒体走到社会,由低附加值的广告发布,转向高附加值的品牌活动营销。这种立足本地市场,一对一、小众化、天天见的媒体营销,持之以恒,一样可以把小产品做大,把大产品做强,聚少成多,从而形成新的赢利模式。

地市级媒体是地方主流舆论的引领者、权威信息的发布者和居民生活的服务者,聚焦本地各个产业发展,广泛联合社交网站平台、各类政务新媒体平台、知名网红自媒体平台等,在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社区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力,实现对区域各个领域服务需求的全覆盖,就一定能形成“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产业运营新模式。

三、创新“磁场”形成的内外环境,建设品牌媒体

“泛媒体化”时代给地方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若能发挥在本区域、本城市长期经营所形成的品牌影响力,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依靠互联网开放平台和技术支撑,地市级媒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但前提是必须从思想观念、发展方向、体制机制、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进行彻底变革和重塑。

一是理念创新,做深做透“土特新闻”。新媒体已成燎原之势,地市媒体转型新媒体是大势所趋。发展新媒体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观念问题、理念问题,面对强大的社交媒体竞争,望而却步、缩手缩脚不行;按部就班、小打小闹不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行;贪大求洋、应有尽有也难以做到,地市媒体的特色是地方,生存的根基也是在地方,越是本土化越有竞争力,追随社交媒体与央媒做新闻,只会是邯郸学步,迷失自己,只有深耕本土,粘连用户,做好服务,才能找到发展的坦途。这要求我们在顶层设计时,强化“新闻+政务+服务”模式,做不了大而全,就做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深,在“土特新闻”“土特服务”局部上突破,“一招鲜,吃遍天”,追求本土新闻信息和媒体服务的贴近性、实用性和到达性,不但要做第一发布权、第一采访权、第一解释权,还要做本土社会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第一命名者、第一倡导者、第一组织者,使地市级媒体成为当地舆论引导能力的绝对领先者。

二是组织创新,做大做强“土特平台”。新媒体时代,原有的采编传媒平台已经打破,新的媒体平台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进行流程再造,盯住市场和用户需要,拆分原有的采编部门,从组织结构、内容呈现、人员配置、运营体系、盈利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形成圈子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各类工作室,在内部实行项目经理制,探索经营项目市场化、公司制运营,激发内部活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与市场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媒体运营体系,最终实现自身的“蝶变”。 地市级媒体在转型中,都遇到了人才不足的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开门办媒”,利用名记者和名编辑开办栏目、视频,特邀社会名流、各行业精英做评论员、嘉宾,有针对性地做好社会服务,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优势,培养使用好覆盖全域的通讯员队伍,就能将更多、更优质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从而形成新的用户粘连,做大做强新媒体平台。

三是形式创新,做亲做近“土特内容”。传统媒体特别是地市级媒体,从形式到内容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办媒观念和方式陈旧;媒体平台单一,内容单一;板着脸孔说教,千篇一律,内容空洞,大而全,大而虚;新闻生成慢,新闻发布慢,新闻改革更慢。新媒体时代,媒体要赢得受众、赢得市场,必须从形式到内容,强化创新考核机制建设,着眼于民生事件和话题,利用多媒体手段,重构媒体叙事方式,以人为本,加强受众参与的交互式体验,满足受众“在场感”的体验享受,通过新颖的平民故事、民生话题,在受众中产生情感共鸣,使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效果完美融合,不断扩大媒体平台影响力和社会覆盖面。

四是服务创新,做亮做响“土特活动”。过去,传统媒体常说的一句话是:新闻是跑出来的;今天,我们做新媒体,更要练就过硬的“脚力”,具有跑功,不但要跑新闻,还要跑活动、跑营销。百姓参政议政、官民互动交流,需要我们跑起来搭建桥梁;商家销售产品、市民享受优惠,需要我们跑起来组织团购;一些骑友、车友、棋友、舞友、钓友、球友等圈子活动,需要我们跑起来做好向导。有活动就有用户,有活动就有市场,有活动就有出路。地方媒体转型新媒体,搅动本地市场,组织各类活动显得愈加重要。我们有必要建立活动策划机制,对年度活动、季度活动、月度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将活动贯穿到媒体的日常规划中,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活动策划体系,有机构、有制度、有措施、有奖罚,同时,哪些属于媒体层面的策划,哪些属于部门的策划,要分类实施,每个项目中心、每个部门,每月每周都要结合各自工作开展策划活动。媒体通过一个个“跑起来”的活动策划和组织,调动区域内政府与市民、市民与商户也在媒体平台上“跑起来”,见面沟通、握手互动,久而久之,一些活动策划就能形成品牌,而品牌活动是媒体提升形象、凝聚新客户的最佳途径。

总之,地市级媒体要在新媒体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变媒体思维为本地服务平台思维,变内容思维为产品思维,变读者思维为用户思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凝聚价值、集合服务、粘连用户。既要搭建媒体综合服务平台,还要寻求单项品牌服务的突破;既要对本地的用户需求了如指掌,还要对本地能用上的资源了然于胸;既要做好传统媒体平台的大众化认同,更要做好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分层分众传播,形成矩阵效应。只要将“新闻+政务+服务”的传播形态做到极致、做成品牌,地市级媒体就一定能在区域内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形成新的传播和服务“磁场”。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