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导演如何用创新表达赓续传统文化

2023-01-16 18:48:20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2期

融媒体时代导演如何用创新表达赓续传统文化

——以《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为例

□范继莎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要以受众更喜爱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导演在进行文化类节目策划时,就应该以新时代的创新表达来赓续传统文化。沈阳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系列融媒节目——《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导演希望以文化论坛的形式,对家书文化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助推家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媒体融合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

关键词:沈阳家书;导演;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与传承,则是树立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作为主流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台来说,必须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以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类节目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广播电视台宣传主流文化的主阵地。在融媒体时代,媒介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要以受众更喜爱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导演在进行文化类节目策划时,就应该以新时代的创新式表达来赓续我们的传统文化。

家书文化自古以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形式。家书文化是传承家风、赓续精神的文化之根,一直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也融入了亿万华夏儿女的血脉,生生不息。沈阳广播电视台发起了“沈阳家书全媒体行动”,打造了“沈阳家书”这一现象级IP,传承家书文化,寻找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赓续方式。随后,沈阳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系列融媒节目——《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导演希望以文化论坛的形式,对家书文化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助推家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媒体融合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

一、深耕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诠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沈阳广播电视台正是立足传统文化,打造了“沈阳家书”这一IP,深耕家书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文化力量。2022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点赞“沈阳家书”,评论说:“一封封‘沈阳家书’,成为市民传递真情的心灵纽带、文化桥梁……‘家书’情意重,浸润着众志成城的奋进之力、舍我其谁的大义情怀,汇聚成一道独特的城市文明风景。”导演组注意到“沈阳家书”的巨大影响力后,决定以文化论坛的形式对家书文化进行进一步阐释,将家书文化以融媒体矩阵的形式进行传播,进行当代化表达。传统文化也需要结合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但是家书文化的传播还应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所以,导演组在策划文化论坛的时候,就对家书文化进行了当代解读,慎终追远、固本强基,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在《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中,导演组请到了文化观察员、大学教授、媒体观察员、企业家等多种身份的嘉宾,共同探讨家书文化。纵观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历史记录的、中国最早的一封家书写于1000多年前,是周公旦写给儿子的诫伯禽书。他在家书中对儿子的告诫,使伯禽成为了鲁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自此家书文化就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绵延传承,时至今日,板桥家书、傅雷家书等等经典家书依旧在滋养着每一个中国家庭。导演在论坛中穿插了家书诵读环节,以沉浸式、多场景、多维度的形式再现家书,演员身着符合角色气质等要求的服装,舞台设计成书写家书时的场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一封封家书在书写时的真实场景,让每一封家书穿越时空与观众见面。“将作品中具体人物形象的细节与相应的历史真实相对照,更包含了其艺术表现方式要与特定历史场景的‘精神气质’相契合的要求。”每一行情真意切的字仿佛有了生命力,乘着翅膀飞入了观众的心间。隔着时光,家书焕发了当代活力,对家书文化的解读和家书场景化诵读相结合,观众既能感受到家书的情感,又理解了家书的历史,意蕴绵长,令人回味。导演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观众能更深刻地领悟家书文化的内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生动地传播家书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当代新活力。

二、聚焦本土文化,讲好沈阳故事

沈阳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沈阳家书”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书背后所连接的传统文化、红色血脉、城市历史、工业成就、改革征程以及生动现实。厚重的历史感,丰富的现实感,都通过家书文化展现了出来。沈阳的声音、沈阳的故事、沈阳的形象、沈阳的气度,都是“沈阳家书”的养分来源,激励着所有沈阳儿女共同向前。“对社会群体而言,文化认同是群体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群体特性的表现,是区别‘我们’和‘他们’的依据,具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功能。”也就是说,城市需要共同的文化,这种文化认同能够促进城市整体的凝聚力,而家书正是能够促进文化认同的良好载体。家书辉映文学经典,家书赓续红色血脉。沈阳是一座有着英雄魂的城市,先烈们对革命满怀理想,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以身许国、矢志不移。同时他们对亲人有着似水的柔情和无尽的眷恋,通过家书表达了自己的壮志与柔情。通过家书,我们与先辈隔空对话,也是信念与理想的薪火相续。如今的沈阳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上阔步前进,“一个枢纽、四个中心”的建设蓝图已勾勒成型,正是用才之际。希望所有的原乡人都能谛听沈阳变化的蛩音,感受家乡跃动的脉搏。希望以“沈阳家书”为载体,呼唤更多沈阳人传承英雄的红色基因,怀揣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赤子情怀,学成归来,投资兴业。

导演组在策划《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时,就希望家书文化能够带动沈阳的人才发展。家国情怀深入炎黄子孙的基因,沈阳的底蕴和风骨就来自五千年的文脉传承中蕴藏着的那份共赴家国的巨大向心力。这份向心力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的是人才、留住的是人心。沈阳正在通过家书向全国和世界充分表达着浓厚乡情和价值主张,这种温情向上的地域文化氛围传递出强大的文化认同力量,会像潮汐一样吸引天下英才。《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致力于讲好沈阳故事,将这份沈阳对人才的渴望传播出去。这一封又一封的“沈阳家书”,连接情感,引起共鸣,是孩子对母亲的深情,也是学子对家园的热爱。“沈阳家书”从一个现象级文化事件迭代更新,创生了“家书文化”这一全新的传播境界,打通所有人的连接,突破疆界、回应时代。让观众更全面地领悟中华传统精神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家书文化打开以人为本的全新格局,其巨大的文化魅力一定会释放更加强大的传播力量。

三、打破圈层壁垒,可持续性传播

“沈阳家书”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给受众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和有益的文化熏陶。比如,沈阳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沈仲平署名系列评论《七论“沈阳家书”》,引用了不少诗文典故,文风隽永,饱含哲理。单就七篇评论的题目来看,“最是家书抵万金”“星火成炬锦书来”“春风百里万巷亲”“尺素满载英雄志”“精神赓续铸乡魂”“沧海扬帆但信风”“共赴家国报春晖”这些基于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充满了中国味道,呈现了中国风尚。古人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家书文化带给受众的这种强烈的文化自信,一定会在未来不断地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量。导演组注意到,要想把家书文化传播得更远,就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要打破圈层壁垒,使家书文化真正做到可持续性传播。于是,在《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中,导演打破了“文化圈层”,改变了传统文化一直以来给人的难以接近、束之高阁的感觉,将家书文化以观众喜爱的方式进行传播。

中国优秀家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比如革命年代的“红色家书”,就展现了革命先烈热血报国的大义与悲壮、铁骨与柔情,令人感动于革命者心中的大仁大爱、家国取舍。再比如劳模家书,那就是对社会美德、家庭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家书要彰显当代价值,就要通过时代楷模、榜样的力量,传递出公平、正义、文明、法治、守信、爱国等核心价值观,让一代一代的青少年知恩感恩、心怀家国,立志成为有德行的人,成才之后报效祖国。但是对家书文化的弘扬不是生硬的说教,导演组通过VR增强现实技术真正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动”了起来。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传统与现实进行了交织,一封封古老的家书焕发了当代活力。“李斯特等人提出了‘技术的想象力’问题,在他们看来,正是新技术使得人类对未来的各种‘乌托邦的愿景’能够在现代技术理性主义中复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导演组复活了传统文化,在《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中穿插了诗意性的时空对话,专家和书写家书的人探讨当时的心境,让观众直面社会各类优秀人士的“家书”中所体现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

家风、家教是家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也浓缩在家书文化中。导演组希望家书文化能够“破圈”,可持续性传播,始终可以激励着中国年轻一代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勇往直前,让中国的孩子们真正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刻入骨髓,修身励志,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受众参与互动,促进文化共创

“沈阳家书”正是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的这片沃土,饱蘸着沈阳人的家国情怀,情意绵长,形成了“百万家书书家国”的效应。在《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策划阶段,导演组将“沈阳家书”分出了十几个家书系列——少年书、青年书、校友书、父母书、党员书、英雄书、桑梓书、城市书、暖政书、企业书、两邻书、廉洁书等等。有多少爱,就有多少笔尖传情;有多少梦,就有多少心意表达。其中,导演组注意到“校友书”的内容异常丰富,于是面向大众发起了家书征集活动。一封封“校友书”从四面八方涌来,其中很多校友都选择了“引才归乡”这一主题的校友书。就在《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节目直播的同时,有不少校友正在和我们云上同频互动,实时收看我们的直播。现场导演组连线了其中一位育才校友,他讲述了对沈阳、对家乡的深情,与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母校遥望叙情。

城市精神可以成为世界地标,校友精神可以成为情感地标。现在,沈阳处于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沈阳更加需要呼朋引伴,让更多的人做出同样的选择,投身家乡、就业创业。校友情义相通、同心同向,一呼百应。导演组通过此次策划,让更多的校友参与其中,促成了“校友书”文化的共创,让校友呼唤校友,让我们的沈阳,在彼此深情的呼应中,成为更多人的沈阳。沈阳有求贤若渴之心,这座英雄城市历来才俊辈出,振兴发展的蓝图上将更善于造就人才、激励人才;沈阳有人才发展之机,广阔的沃土正处于战略机遇迭加期、蓄势跃升突破期。家书文化为广大校友架起了与故乡沈阳、母校沈阳沟通的桥梁,也是搭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云上平台。同窗校友间往往三观和谐一致,志同道合。这种校友文化的勃发,不但能决定你从哪里出发,还可以决定你能走多远。如果善用校友文化,来聚集人才伙伴,激发共同的价值和情怀,城市将会焕发出更强大的创造力。“同窗四五人,肝胆如一身。”从古至今,中国人注重同窗情义。同学、校友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和价值共识,是最佳创业伙伴,也是终身的智囊和资源库藏。沈阳在提升城市的人才吸附力、升级人才引入政策上下功夫,“校友书书家国”,意义逐渐突显。校友个人的纽带作用,就是联动家国乃至更广大的世界的巨大桥梁。校友的精神徽章,是知识锻造、信念描绘、情感托举。校友的彼此帮助,让有才者人尽其才,让有梦者借势能飞;校友的集体助力,能让沈阳走出一局一域,与全天下同频共振。随着《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家书文化的共建共创中,通达天下的家书文化一定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沈阳之美、沈阳之变。

五、结语

“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美学特点和内在意蕴,中华美学精神又是中国精神的审美层面,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美上的体现。”传统文化永远是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构思时的不竭源泉,作为导演,应该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但是在新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导演需要思考的课题。《尤念家书·沈阳家书文化传播论坛》致力于深耕传统的家书文化,并且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当代诠释。同时,导演在进行策划时,聚焦沈阳本土文化,打造沈阳城市名片,讲好沈阳故事。导演组在对家书文化进行传播时打破了层层壁垒,打造了可持续性传播的新格局。“沈阳家书”在传播过程中让更多人参与其中,积极互动,形成了新的家书文化,促进了家书文化的共创局面。让家书文化从沈阳出发,走遍神州,走向世界!

总之,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是提高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根源,如何让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依然获得受众的青睐,是导演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突破的问题。未来,相信沈阳广播电视台能够赓续传统文化,不断“破圈”,进一步为观众打造可看、可感、可品的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1]刘成友.“城市家书”凝聚文化力量[N].人民日报,2022-05-26(05).

[2]冯远.中华史诗图文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献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307.

[3]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75.

[4]李蓓蕾,曾一果.关于5G话语的未来叙事与乌托邦想象[J].传媒观察,2019(08):28.

[5]李修建.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0-11(05).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