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视域下高校新闻传播课堂提质的思考

2023-01-16 18:50:52 来源:采写编2022年第12期

□李云雅 郭 东

随着媒介格局变化,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相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改革纳入研究范畴。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打造什么样的课堂是课程提质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改革;新闻传播;课程提质

基金项目: 本文是河北师范大学第 18 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突破与回归——新闻业务课程的融媒化思考与改革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 2018XJJG038) 成果。

随着技术革新、多种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格局被重构,在媒介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介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新闻高校和教师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对当下的教学进行思考,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校来说,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课程提质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人才目标变化需要课程提质

随着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新文科纳入视野范畴,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从2013年的1.0模式到2018年的2.0模式的变迁,到底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各大新闻院校关注的热点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已经关注到了媒介形势变化,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举措,并且把它上升到了政府执政的高度。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将媒介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媒介发展指明方向。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下,做好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已成为今天新闻工作者的共识。新闻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打造什么样的课堂已成为紧迫课题。

媒介融合是时代所向,教育部和中宣部也注意了这一变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从2013年的1.0到2018年的2.0,标志着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培养方向的变革。

2013年6月,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1.0”)。该意见提出“造就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018年9月,教育部和中宣部又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简称“2.0”),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从1.0到2.0的变化,从“加强”到“提高”,从侧重师资队伍到新闻传播人才,反映的不仅仅是人才素养要求的宏观性、复合型,更重要的是全媒体(化)这一关键词贯穿2.0意见全文,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出则标志着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任重道远。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在宣言中,提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从国家媒介融合发展的形势出发,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参照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格局,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须要有清晰的认知。

首先,新闻传播类人才应是既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具有新闻传播学学科素养,并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新闻传播类人才应是具备全媒体新闻传播理念,熟悉新闻理论和业务,兼顾社会各学科理论和知识的专家型人才。

再次,新闻传播类人才应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兼具国际视野,且能对社会发展做出价值引领的引导型人才。 

二、课堂是课程提质的关键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课堂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所以打造什么样的课堂至关重要。在打造什么样的课堂之前,教师需要理清几个要点。

首先,教师要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全媒体复合型。

目前我国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界限分明,有的在同一学科中不同的研究方向差异明显、彼此割裂严重,学院、教师各自为政。全媒体的发展形势和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必然,但是壁垒森严的学科界线导致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发展滞后,其弊端愈发明显。因此,新闻传播学的教师要牢固树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壁垒,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更为高远的视角,建立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熟悉授课对象特点——自带网络基因、拥有个性需求的“00后”。

“00后”常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是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放,自带网络基因,个性张扬,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与独立的行为举措,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实现。他们更加务实,拥有开放的心态与开放的思维;他们追求小众化的兴趣圈层,追寻丰富性的精神支撑,向往深层次的国际交流,所以需要我们给予包容性的试错空间。对于这群“00后”大学生,学校和老师要了解他们个性彰显的背后,是寻求存在、渴望认同、期待归属的,只要明确其思想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手段,进而去合理引导。

再次,重新角色定位——知识获取的引导者、思维方式的训练者。

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根据全媒体、“新文科”的社会背景,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渠道有限,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当下电子媒介、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知识获取非常便捷快速,渠道也更为多元,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提高学生信息能力,成为他们知识获取的引导者,同时,扮演学生思维方式训练者的角色,使之能够较好适应社会。

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这一纲领性的要求,明确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而落实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在于课堂教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要为学生打造什么样的课堂需要认真思考。

首先,打造有内容的课堂。

这里的内容,不仅仅指教材中的内容。高校是一个兼容并包、思想百花齐放的领域,我们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基础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的媒体发展格局和未来走向有一定的了解和研判。

在课程框架上,可以集思广益,吸纳各大院校各门课程的优秀之处,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比如新闻编辑课程,以马工程教材为蓝本,可以参考人大、武大、复旦、浙大相关教材,结合媒体发展格局,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深度报道课程,教材品类有限,教师可以参考若干书目,根据深度报道的门类及最新的实践发展,删除过时的,增加最新的,如非虚构写作等等,与时代密切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将知识讲授、前沿动态和经典作品分析融为一体,如新闻编辑,随时关注学科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媒介发展实际,随时更新教学案例,辅助知识讲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比如遇到新闻反转、假新闻,可以要求学生用专业的眼光分析出现的原因,假新闻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如何避免等等。

其次,打造有方法的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如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的综合性教学,结合媒体实时案例,提高学生思维理念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学习通、雨课堂、钉钉、课堂派、微信群等,很好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更具针对性。新闻学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类学科,缺少实践的教学是失败的,尤其是采写编评播制发更是如此。比如新闻编辑和数字报刊版式创意设计这两门课程就是一个前后衔接的课程,上学期理论讲授之后,下学期就会很好地将所学用纸质报刊和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结合期末实训、校外比赛,以赛促学,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学习丰富实践方式,提升综合能力。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重手段结合,比如,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运用“课前十分钟模式”,结合课程进度、媒体变化态势等指定主题分组进行研讨。如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让学生统计多种媒体发布的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分析其报道的角度和差异化,进一步理解新闻工作的要义。讲到标题,就分析标题党及新媒体标题的制作特点、技巧等。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活跃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信息收集能力、整合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再次,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知识的讲授,更需要理念的变化,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始终以弘扬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的标准,强调新闻媒体必须要坚守党性原则。

“00后”学生有个性有想法,但三观正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关注和包容。课堂是师生产生关联的重要舞台,要打造有温度的课堂,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针对不同的学情,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通过可操作的检测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果教师是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一定是优秀的、有趣的、纯粹的、有情怀的、有高贵灵魂的、正直的人。

最后,打造有效果的课堂。

好的课堂是一定是有效果的课堂,核心在于教学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体验,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最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课堂效果的达成,一方面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情境,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吸引注意力产生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实时关注学生学情,采取不同教学技巧,达成课程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目标。另一方面,需要老师关注学生价值观塑造和能力的培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能够对社会转型和媒介发展有正确认知和研判,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不盲从、善分析,有较好的信息能力、鉴别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比如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课前,结合当下媒体热点或近期舆情,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整合相关报道,形成自己看法,且评析报道优劣;课堂上小组分项互评,并利用课间时间,掌握学生知识学习情况,针对问题重点去解决;课后,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把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后期改进补充。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是课程提质的重要环节

教学完成之后,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有必要进行反思,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而且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必备的手段。

首先,教学内容是否与媒体发展速度相匹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时代扑面而来,媒介格局呈现全新一面,而高校的教学内容与媒体发展速度之间有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去思考在这样的状态下,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才能弥补这一问题。

其次,现有教材是否滞后实践发展。每一本教材的出版都有时间周期,媒体发展的实践活动却是不断更新,这一矛盾可能会导致教材的滞后性。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思考如何丰富自己的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认知,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再次,对学生学习心态变化是否深入了解。不同年代的学生心理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作为高校教师,如果对教学对象认知不清,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最后,新知识获取是否及时,对行业动态是否了解。作为地方院校的教师,在对媒体发展的实践认知方面具有一定的短板,需要通过多重手段提升自己,如深入媒体或通过访学交流等手段,增长见识,弥补缺陷。

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说,质量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教学改革在不同时期教改内容有所差异,新闻院校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摇篮,当下必须将教学质量、课程优化、课堂提质作为重点进行关注,结合社会和媒介发展实际,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等,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石磊.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青年记者,2019(1)上.

[2]刘卫东.构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

[3]王秀艳,刘沫含.新闻传播教育的“三个转变”——从 “纸媒”时代到“智媒”时代[J].青年记者,2021(20).

[4]周晓萌,秦瑜明.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11).

[5]阳海洪,荣光宗.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观念创新与路径转型[J].西部学刊,2019(19).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