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播下时政新闻“语言+视觉+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2023-01-19 18:09:44 来源:采写编2023年第1期

□徐茜茜

融合传播走向深化,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的过程中,应将时政新闻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全面创新时政新闻的个性化解读形式。为此,对时政新闻如何拉近受众距离展开探讨,从形象化、生活化、社交化、亲民化四个层面论证了个性化解读时政新闻的语言形式,从H5页面新闻、短视频3D设计和手绘风格、动态页面互动、跨屏互动立体场景等层面提出了全新的时政新闻个性化解读的视觉呈现方式,对时政新闻解读文本结构提出了个性化标题、个性化导语、个性化主体、个性化结尾等建议。希望对提高时政新闻融合传播效力具有积极作用,扩大时政新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时政新闻;语言形式;视觉呈现;文本结构;个性化解读

在融合传播的大环境下,时政新闻正在被泛娱乐化趋势所掩盖,传统新闻时政以主持人或新闻评论员为核心,节目模式僵化且缺乏互动,难以满足广大受众不断增长的互动、参与需求。民众对时政新闻内容的理解缺乏耐心,正在转向碎片化阅读的便捷通道,对时政新闻传播造成巨大阻力。近年来,《新闻1+1》《主播说联播》《联播小课堂》《时事开讲》《图解新闻》等一系列对时政新闻进行深入解读的栏目颇受欢迎,值得主流媒体在创办栏目和改编等方面借鉴、尝试、参考。结合时政新闻解读特点,进一步阐释了时政新闻个性化解读缘由,从“语言+视觉+文本”三个层面论证了个性化解读时政新闻的创新方向。

一、时政新闻个性化解读缘由

(一)突出要点扩大传播。时政新闻是对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报道,无论是党报、电视台亦或是都市报、地方新闻栏目,时政新闻内容在各类型媒体中都是尤为重要的,更加是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体现。然而,伴随新媒体快速崛起,时政新闻忠实用户大量流失。海量网络新闻信息模糊了新闻资讯焦点,受众对时政新闻内容的关注趋向弱化。与此同时,时政新闻过于严肃庄重的刻板印象犹在,若不能将时政新闻的重要内容通过个性化解读方式呈现出来,势必会造成对时政新闻内容的理解误区,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传播阻力。

(二)贴合受众引发共鸣。主流媒体具有引领舆论的重要任务,传递好党和政府的声音,让时政新闻的表达方式更加亲民、便民、贴合受众心理、引发受众共鸣,成为做好时政新闻个性化表达的必然选择。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媒体对时政新闻信息“给予者”的错误定位,满足受众对时政新闻多样化、生活化、亲民化的期待和需求,做到既传递声音,又抓住受众需求,形成“双赢”效果。从而促使时政新闻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完成引导舆论的艰巨任务,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媒体之声充满个性化时代的新型解读范式。

二、个性化解读时政新闻的语言形式

新闻探求真相,评论赋予价值。新闻的目标是努力接近真相,让事实裸露出来,解读是通过对真相碎片的爬梳,让事实背后的价值显现出来。解读时政新闻实际上也有新闻评论的作用,语言形式上理应具有形象化、生活化、社交化、亲民化。

(一)形象化与生活化。新闻语言是表述事实的语言,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服务于事实且质朴、实用、富有表现力。但是也有对新闻语言进行深加工的呈现方式,如volg新闻,即便是对时政新闻进行报道,也更多地侧重于形象化和生活化。

比如,长沙广电新闻中心推出融媒体策划《主编说两会》,解读两会关键词,见证“三高四新”战略指引下的长沙如何阔步前行。新闻主播带着观众逛老街,品味有机更新后的精致长沙。新闻语言:“其实这些老街我逛过很多次了,老街的故事也知道不少,但每次踏上麻石路,触摸凝固的历史,总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微小细节之间的幸福”。这种社交化和生活化的呈现方式,缩短了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对棚户改造、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时政新闻的解读和阐释简朴生动,符合大众审美视域下对时政新闻语言形式的个性化需求。

(二)社交化与亲民化。绝大多数新闻受众误以为新闻主播只是在“播”提前写好的稿子而已,其实新闻主播对新闻语言的控制正在传达自己的思想,这需要拥有极强的知识储备和敏锐应变能力。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栏目,在解读时政新闻的同时,从新闻语言风格上做出重大调整,与过去庄重、严肃的风格不同,其新闻语言风格迎合了社交化、移动化、场景化、视频化的大趋势。新闻语言整体风格偏向轻松和幽默,又不乏感动与深思。

新闻主播在节目中完全脱稿,搭配恰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展现出与新闻受众“拉家常”的口吻和姿态。新闻播报中还用到了大量网络词汇,如:“真香式反转”“get到了吗”“真的欧”“霸道总裁”“阿中哥”“做人不能太陈方安生”等网络用语,即便是时政新闻语言也毫无违和感。

三、个性化解读时政新闻的视觉呈现

对时政新闻的个性化解读,能够帮助大众以直观和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时政新闻资讯,而时政新闻一改往日刻板教条的文本呈现方式,以H5页面、短视频、动态页面等多元化的呈现效果,满足了受众对获取时政新闻资讯的个性化需求。

(一)H5页面新闻图文并茂。以H5页面为代表的个性化呈现方式,正在成为时政新闻的全新视觉体验维度。央视新闻设计的“看图学习”板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时政新闻内容,让晦涩难懂的新闻要点生动形象,便于受众理解和阅读。《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等时政新闻内容,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

(二)短视频中的3D设计和手绘风格。时政新闻报道中,也有手绘动画等全新的呈现方式。比如,《重磅微视频|丹心如画》中,短视频中融入了大量3D绘图和手绘设计的转场动画,动画效果中又有对中国传统山水画风的呈现。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化呈现,中国十年巨变的历史性呈现,更是对中国创造奇迹和树立远大奋斗目标的全面呈现,复兴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让人民对新时代中国阔步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充满信心。

(三)动态页面带来的互动体验。还有互动性较强的动态页面,比如改革开放40周年时快手联合央视新闻推出的《闻声识改革》特别栏目,用户进入页面后可以通过“回到过去—80年代”“芳华物语—90年代”和“物转星移—21世纪”等板块回答原声素材问题,而后可以逐一解锁由AI混编作曲的个性化年代专属音乐,进而感受不同时代的历史记忆,最后还可以获得一张含有个人微信昵称的合成海报。这种个性化互动满足了受众探索和发现新闻价值的传播期待,对时政新闻跨平台传播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四)跨屏互动立体场景融合对话。伴随通信技术不断创新,虚拟演播室已逐渐取代传统演播室的制作模式,可在有限物理空间内营造无线立体环境,使主播与虚拟背景完美融合,同时叠加AR交互技术,呈现别样演播形态,打造高品质媒体节目,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比如,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内,在利亚德·德火科技的技术支持下,通过虚拟空间、XR等创新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主持人进入中国空间站,与王亚平代表一起围绕履职故事,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跨时空”对话。采访对象既然不能离开中国空间站,那么新闻直播就利用技术手段完成面对面采访。这种通过跨屏互动技术完成时政新闻采访的新方式,也同样极具个性化,对吸引受众关注具有积极作用。

四、个性化解读时政新闻的文本结构创新

(一)标题个性化。标题是点明新闻主旨的第一要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题目很难吸引受众,而具有个性化的标题更利于传播。标题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信息的概括和侧重,概括时政新闻信息内容,侧重于受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加深新闻阅读的吸引力。时政新闻首先从题目上应别出心裁,可以适当点明新闻主旨,同时也要勾起读者兴趣。如,《让人工智能成为“智慧动能”》《努力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党和人民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人工智能如何成为具有智慧的新“动能”,核心技术如何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党和人民需要怎样的先锋分子,在题目中并没有点明,但是已经勾起读者兴趣。看到题目即对其中的时政新闻内容产生期待和猜测,好奇心驱使下时政新闻点击率大幅提升。

(二)导语个性化。时政新闻多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重要信息为开篇导语,但是也有颇具个性化的导语第一瞬间引发受众联想和好奇心。如,《习近平新疆考察,再提这一比喻》新闻导语:“社区很重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在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时,总书记直言自己很重视社区工作。对应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成为开篇导语,“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比喻正扣题目,从导语的作用来看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再如,《习近平推动“未来之城”向未来》新闻导语:千年大计,运筹于新时代;“未来之城”,崛起于新阶段,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开篇对“未来之城”的千年大计价值给出定位,体现出时政新闻内容导向的价值点和重要性。个性化导语并不能代替全文内容,但是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时间让读者看到新闻价值,契合快节奏时代下普通新闻受众对获取新闻信息的阅读期待。

(三)主体个性化。时政新闻文本内容主体的个性化,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编排方式的转变。从“播”新闻向“说”新闻、“聊”新闻的审美价值取向转变,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的问题上允许存在有多个发声主体,满足受众对解读时政新闻“互动”和“平等”的价值取向。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型网络媒体文本之间的协作模式也可以全面创新,通过严肃与网感兼具、宏观视角和个体关照并存,构建雅俗共赏的全新文本形式。让时政新闻解读如同“讲故事”一般出现在大众视野,做到与受众共同成长,持续保持用户黏性。

比如,央视新闻《我国巡天望远镜将带来宇宙全景式高清图》,后续《联播小课堂》对其中不易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内容进行了深度讲解,发布了《巡天望远镜和“中国天眼”FAST有啥区别?》新闻解读短视频。时政新闻内容的文本主体为:“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即将发射,它能精细观察成千上万的星系,带来全景式宇宙高清图,巡天望远镜将和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必要时巡天望远镜可以和空间站对接进行维修保养。”讲解时同时运用了很多动画元素,让受众了解到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的工作原理,让航天知识成为受众瞬间秒懂的小故事,时政新闻的解读和传播效果瞬间提升。

(四)结尾个性化。时政新闻结尾不仅要汇总,更要升华,对新闻内容做出总结的同时也要触及受众内心情感,对新闻内容进行升华的同时也要带给普通受众强大的新闻阅读获得感。比如,时政新闻《内蒙古团谈“双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四个字》结尾:要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总书记一语道破“立”与“破”的利害关系:“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结尾点题四个字“先立后破”,讲明了“双碳”发展的根本要务,也总结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再如,时政新闻《一起向未来|冬奥微镜头里看“未来”》结尾:“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结尾扣题延伸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横跨14载着重强调了如今冬奥会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延续。新闻内容得到升华,新闻受众回忆万千,点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时政新闻内容价值的塑造。

五、结语

时政新闻个性化解读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发展趋势,个性化解读可以突出时政新闻要点并扩大传播,同时能够贴合受众并引发共鸣。从语言形式的创新维度来看,应侧重于形象化、生活化、社交化、亲民化。从视觉呈现方式上,应注重对H5页面新闻的深加工,通过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来吸引受众。同时可以在新闻短视频中引入3D设计和手绘风格,迎合大众审美对时政新闻的视觉感官新鲜度期待。与此同时,可以设计动态页面来增强互动体验,利用虚拟空间、AR交互等新型技术创设跨屏互动场景,通过立体场景融合对话的新形式来吸引受众。最后在文本结构层面上也要有所创新,通过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多个层面的个性化解读,加强对时政新闻的解读效果,便于受众理解,增强传播驱动,达到提升时政新闻传播力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璇.两会报道中时政微视频的传播语态分析——基于对央视新闻视频号的研究[J].海河传媒,2022(02):19-24.

[2]史伟,王晓东.突出核心  创新表达  全面融合  全域传播——2020年全国两会央视时政新媒体报道解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7):114-116.

[3]张举玺,张珊.论共情视域下主流媒体凝心聚力之微叙事——以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栏目助力抗疫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2(02):30-34.

[4]牛小红,艾宏明.网络自媒体微视频新闻主播体态语与自我管理研究——以自媒体《胡侃》中的新闻主播胡锡进为例[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06):109-111.

[5]杨波.让时政新闻“硬起来”“活起来”——时政类新闻短视频的传播与发展探究[J].新闻前哨,2022(04):38-39.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