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

2023-01-19 18:46:03 来源:采写编2023年第1期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

——以《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为例

□JESSICA LIN 王昊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文化符号;文化传播

一、导语

电影行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软实力发展息息相关。科技水平高、经济水平高的国家,电影行业也较为发达,科技水平落后、经济差的国家电影水平通常也一言难尽。美国经济一直领先,纵观全球电影行业,好莱坞也最为发达,为行业顶尖。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有了越来越强的存在感,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在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中,最常见的中国元素有唐人街、中山装、鸦片和三寸金莲。简言之,在最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并非正面的、吸引人的,而是令人鄙夷的,也体现了对中国形象的丑化。

后来,李小龙、成龙等功夫巨星成功打入好莱坞电影市场,为好莱坞也为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人形象,“中国人也能成为英雄”成为了颠覆性的观点和话题,功夫也成为了被欧美国家最为熟知的中国符号之一。由于文化差异,欧美观众对中国功夫有着无尽的向往和期待,认为它既神秘又有趣,代表了人们对东方世界的好奇。自此,中国人的负面形象逐渐改变,欧美国家和社会对待中国以及中国人的看法和视角都在慢慢发生改变,偏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客观和理性。

本文对包含中国符号和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进行剖析,从拍摄内容、拍摄方式、符号内涵、传播与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挖掘出其成功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展示当代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功夫熊猫》系列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好莱坞动画电影糅合中国风元素、宣扬中国思想、成功宣传与成功营销的先河,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功夫熊猫》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策略,概括经验,为中国电影发展探索相关道路,树立正确的电影传播观念。

二、好莱坞电影与中国文化符号

(一)中国符号与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人形象的电影便是《华人洗衣铺面》,这部电影拍摄于1894年,电影里的中国人饰演的角色是小偷和恶棍。同一时期,《险恶的傅满洲》也塑造了一个中国人饰演的奸邪狡诈的中国人角色,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在欧美电影中居于负面形象位置,如此的角色塑造也体现了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偏见。

后来,随着新中国成立,中国符号在欧美电影中有了“红色中国”的全新特征。

再之后,1973年,《龙争虎斗》成功地将李小龙这个名字带向了全美国,李小龙的功夫成为美国人心中又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中国符号也迎来了转折点。1998年,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花木兰》由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改编,讲述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故事,“中国故事,美国创作”的形式逐渐形成。2008年,《功夫熊猫1》上映,中国风元素和中国符号贯穿电影始终,配合美国先进的电影技术,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带来了电影行业的新潮流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人们对东方文化的态度也越来越正面和积极。

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符号和中国形象在西方电影中逐渐向智慧积极转变。这其中除了体现欧美电影制作方对中国文化客观的探讨外,还代表了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态度的转变。

(二)电影中的中国符号。近年来,中国形象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好莱坞电影中随处可见中国元素,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阵“中国热”,古筝、京剧、针灸、孔子、京剧、功夫、熊猫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也多次出现在许多电影的场景设置或情节安排中。之所以选择这些进入电影,一方面是因为其代表性极为明显,观众一看便知是“中国梗”,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定位性。另一方面,这些元素也较为容易与电影情节相结合,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可塑性,因此,好莱坞导演和编剧喜爱在电影中加入类似的中国元素与中国符号。《功夫熊猫》就是功夫和熊猫两大元素结合的成功体现。

三、《功夫熊猫》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内涵

(一)动物形象内涵。《功夫熊猫》中,动物形象出现非常多,如熊猫、乌龟、仙鹤、老虎等等,其中每一个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背景,并非编剧随意设置。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乌龟是尊贵的动物,因其寿命长,常被认为是圣物,也是智慧的象征。中国古人以大乌龟为尊、为礼,如明朝首辅张居正本名便是张白圭,只因其爷爷梦到一只白乌龟,认为是上上吉兆,就将这个名字赋予了自己最疼爱的小孙子。可见,中国古人对乌龟的推崇。此外,乌龟也被认为具有支撑天地的力量。较为典型的例子便是许多帝王的陵墓之前都有乌龟驮负石碑。从乌龟本身的形状来看,龟甲是方形的,而乌龟壳却是一个圆拱形,也符合古代人对天地空间的认知——天圆地方。从乌龟的寿命来看,是长寿的象征,也是能在世事多变中存活下来的智者,乌龟与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除了主角熊猫和上述的乌龟外,《功夫熊猫》中还有五个重要的动物形象,分别是老虎、仙鹤、猴子、蛇、螳螂。之所以选这五种动物作为电影中的五大高手,是因为这五种动物在著名的中国武术五类象形拳中出现。中国古人借用各类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模仿其生存本领,创造相关拳法和武术,独具风格。这五种动物各有特色,以老虎和仙鹤为例,老虎是森林之王,权威强壮,孔武有力,能够震慑其他动物,民间认为老虎具有与皇帝同等的威慑力与权威;仙鹤是道教的代表动物之一,修道之士多与仙鹤为友,许多神仙的坐骑也是仙鹤,也代表着高寿。《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的动物形象都具有中国文化渊源,不是随意选取的,每一种动物都有其文化内涵,与对应的人设性格和角色特点密切相关,也因此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二)儒释道思想内涵。从思想内涵的角度来看,《功夫熊猫》虽然是产自美国,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其中儒释道思想的交融体现得尤为明显。《弟子规》中的总叙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些都是孔子对弟子们的规训,教导弟子们做人应有的道德与底线。在《功夫熊猫》中,主角熊猫阿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即便是他知道鸭子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他依然将鸭子作为自己的父亲一样爱戴,父子亲情没有丝毫减弱,因为中国儒家思想中除了生育之恩外,养育之恩也同样重要,这便是阿宝的孝道所在。而“首孝悌”中的“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谦恭友善之情。在《功夫熊猫》中,阿宝与中原五侠结成了师兄弟,培养了深厚的兄弟之情,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所谓兄友弟恭便是如此。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道思想也在影片中有所体现。阿宝对他的浣熊师父十分尊重,礼数周全,体现了师道尊严的儒家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功夫熊猫》中,浣熊师父告诉阿宝功夫发源地时,太极图和龟大师的练功镜头跃然而出。熊猫阿宝最后能够战胜泰狼并不是因为阿宝拥有多么高深的武功,而是因为阿宝能够做到内心平静,而泰狼心中有太多仇恨和贪婪,不能真正平和下来,因此他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功夫大师,这便是道家追求的无为。除此之外,“无字天书”也体现了“无为即是有为”的思想,神龙秘籍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真谛,天地万物都处在“无形”之中,但它无处不在。

四、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文化传播策略与启示

(一)文化多面性。《功夫熊猫1》带有明显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无论是价值观还是哲学思想内涵,都充满了中国气息。而《功夫熊猫2》则不然,许多观众受第一部的影响,以为《功夫熊猫2》依旧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动画作品,可在观看后才发现,实际上《功夫熊猫2》的内核已经换成了美国价值观。在电影中,阿宝与邪恶战士的武打动作来自于中国传统武术,服装、建筑等也是中国风格,而阿宝的处事思维和价值观念却是纯正的美国精神。美国精神讲求重视个人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一个人可以拯救全世界,这些都是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换言之,《功夫熊猫2》与《功夫熊猫1》的内核截然不同,中国熊猫已经演变成了穿着中国衣服的美国熊猫。中国元素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认可,而这些美国精神,也受到了大部分美国观众的推崇和喜爱。2011年5月28日《功夫熊猫2》在中国的首映当日就创下6000万的票房纪录。

在一个系列的电影中,虽然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价值观,但世界各地的观众却也对其接受度很高,体现了将文化的世界性放大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文化具有多面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二)文化认同。在《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传播中,文化认同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每个民族和每个社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一个社群内部对自身的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当个体处于被质疑状态或是被不确定性体验所包围时,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便会凸现。文化认同是个人的文化存在方式,民族文化认同能够通过个体的价值选择来反映,而这种选择具有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归属倾向。在任何一个文化中,文化符号都是一个完整的、有层次的系统,各文化符号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身份元素,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文化的有机整体,如语言、文字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让中国文化有了大量的文化符号,如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民俗歌舞等,这些都在《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有所体现,这些中国文化的认知根源都体现了中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

文化有“大C文化”和“小c文化”之分,“大C文化”是指文化观念、价值观等,“小c文化”则是指建筑、美食、服装等文化产品。一个民族依托自己的民族文化繁衍生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倾向促进民族的团结,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文化身份的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与其他文化区别和定义中不断交流的过程。

(三)效果分析。制作公司想要获得商业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在进行这部作品的制作时,由于两国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差异,影片当中所呈现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意蕴并没有倾向于中华文化。

主人公阿宝虽然披着中国文化的外衣,但是内心却是西式英雄,熊猫阿宝的成功彰显了好莱坞大片的制作风格,充分体现了西方的思维观念和文化传统,西方社会崇尚的是个人权利, 其中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几乎是好莱坞大片永恒不变的主题,从美国总统到普通百姓都主张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电影中的阿宝也不例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求传承家族以及子承父业,可是阿宝的成长经历类似于美国西部牛仔的拓荒精神,他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梦想,并付诸实践,他没有想着依靠别人,而是全然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这可以说是与西方社会对于个人价值的尊崇不谋而合。

中西方文化对于道德的评判标准也是不同的,西方以智慧以及勇敢正义为衡量英雄的标准,中国文化中,仁 爱、孝道以及谦逊为评价标准,《功夫熊猫》中,主人公阿宝机智勇敢个性张扬,他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以及幽默跳脱的人物性格明显有别于中国文化所宣扬的内敛沉稳的特质。总结来说, 主人公是美国人刻画的包装成中式英雄的典型西方文化体系中的英雄形象。《功夫熊猫》的高票房说明这部电影作为国际传播的载体无疑是成功的,他用中国元素为幌子吊足中国人的胃口,却并没有传扬中华文化的内核。

五、结语

《功夫熊猫》成功,体现了中华文化在逐渐被世界接纳的现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被世界误读的现实。总的来说,《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的成功,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要进一步改变中国文化的劣势地位,减少文化误读,就有找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点,促进双向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影视受众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

[3]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6]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3(06):32-36.

[7]王迁.暴风雨下的安全港——美国《家庭娱乐与版权法案》评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5(06):32-36.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