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2023-01-19 18:58:40 来源:采写编2023年第1期

□朱佳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都少不了各大网络平台的参与,与此同时,这也成为大学生发表自身观点、推动高校舆情发展的主要阵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如何应对舆情、进行管理与引导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当下高校的舆情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探究舆情发展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就如何对舆情进行管理等相关策略展开分析,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管理

课题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教改研究)(项目编号:JGYB19008)。

高校舆情的产生往往反映着教师以及学生对于某一热点事件的看法以及行为倾向,近两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很多社会事件都能够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迅速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学生也会围绕热点事件发表自身的评价和看法,并进行转发等。网络舆情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教师教学工作与高校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为网络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高校如何对舆论进行管理十分重要,需要通过高校的引导,扩大网络育人的影响力,从而为高校的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影响因素

(一)主体的特殊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目前主要是运用QQ、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平台进行观点表达,而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网络舆情的主体往往是教师以及大学生。本文主要关注大学生这一群体。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与不稳定性,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开始建立个人价值观,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学生十分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有着十分独特的观点以及诉求,大学生相比其他的网络群体而言往往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然而由于尚未踏足社会,欠缺现实经验,面对突发事件,尚未形成全面的思考习惯和成熟的行为模式,在进行网络发言的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的言语往往容易出现偏激的状况,不够全面,很容易被网络已有的发言说服从而引发网络舆情。

(二)客体的复杂性。在网络舆情发酵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些热点的社会实践,而且与社会实践、高校的学术道德以及校园安全等新闻息息相关,同时也会涉及一些特殊的人群以及社会冲突。高校网络舆情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舆情涉及的范围包含着校内外的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事件,涉及面十分广泛且其中的影响因素较多,十分复杂多变且无法通过网络知晓事情的全貌,因此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展开统一的管理。

(三)评价主观性。在大众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这些舆论热点事件进行网络评价直接与个人经历以及评价人当下的情绪态度息息相关,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每个人的话语权也相对比较自由。由于大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比较敏感,对于外界信息充满好奇且格外关注,大学生当前处于内部意识正在形成的阶段,往往喜欢围绕着自身利益尝试发表一些看法。而对待网络信息很多学生多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主观性地对这些热点事件进行评价,因此很容易出现误判的状况,导致一系列不良信息进一步发酵传播。

(四)传播速度快。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众范围十分广泛且具备即时性这一特征。这也导致很多信息的传播速率不断地提升,大学生作为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的主力军,数量居多且自主时间多,是舆情的重要推动者,一旦某一热点事件受到大学生的关注,相对而言容易形成比较大规模的舆情。学校的公众号以及抖音这些平台都是大学生发表自身观点的场地,一旦对于一些观点出现不满,那么会迅速地被转发以及评论,进而引发舆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扩散。

(五)影响范围大。舆情信息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快速扩散,由于抖音这一短视频平台的发布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学生在课余零散时间内获取到碎片化的信息,并不了解信息发展的完整链,获得的信息往往是十分片面的,再加上网络舆情的破坏力较强,因此会对事件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高校未能够及时进行干预,那么十分容易形成大规模事件,进而影响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个人安全,因此高校舆情管理对于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发展而言也十分重要。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管理现状

在当下很多高校不够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以及管理工作,并没有将这一部分的工作列为专项日常工作之一,在引导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思想僵化的状况,在面对危机时防范意识十分淡薄。很多高校有关舆论管理这一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并没有针对突发事件设立紧急预案。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的,并没有专业背景,同时面对舆情也缺乏处理经验,因此无法及时应对新媒体背景之下,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无论是应急处理工作还是后续的修复机制都较为单薄,因此很难把握舆论发展的趋势,进而舆情事件持续发酵发展,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作为高校在面对舆情时,应当做好经费保障,并且设置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解决,明确岗位职责,并且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在网络舆情发展的初始阶段,高校如没有建立预警机制,便无法把握舆论发展的方向,无法将舆论及时管控在初始阶段,这也会直接影响事件发展态势,再加上面对舆情时,往往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在信息处理以及公开的过程中机制不健全,一旦爆发舆情,也有一些部门选择隐藏信息,不澄清事实,想要以此达到舆情控制的目的,显然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及时处理事件,按照实际情况公布信息,澄清事实,才能够有效地缓解舆情。高校如果在面对舆情事件时态度回避或消极,想要采用删除撤回以及围追堵截的方式进行处理,往往会引发学生的不满,不仅不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还会适得其反,极有可能掀起新一波的舆论,加大后续舆情处理的难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管理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高校网络的主导者是高校广大师生,平台只是媒介,高校管理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舆情、进行管理以及引导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高校舆情的管理以及引导策略尤为重要。想要提高舆情管理工作质量,不仅要规范网络空间中大学生发表的言论,究其根本,应当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素质的提升。网络媒介素质往往反映了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世界时的信息筛选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当下,很多大学生都能够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言论发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网络舆论的危害性,很多大学生都未有清晰的认知,因此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评价过于随意,同时甄别能力有所欠缺,较容易被误导,再加上很多网络信息都会故意曲解事实并且夸大一部分事实,从而博得公众眼球,而这也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了网络舆论发酵过程中的主要推动者,严重影响了新媒体背景之下高校的舆情管理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十分重要。在不了解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不清楚权威媒体发布的正式通告之前,大学生需要做到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作为高校在对学生展开管理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加入有关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课程,结合线上教学等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终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处理网络信息,提升对网络信息的筛查以及辨别能力,既能够保障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保持冷静,同时也可以理性地看待一些信息,更加冷静地面对舆情。

(二)发挥新媒体引领作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媒体所涉及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且逐渐突破了时空维度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一些微信小程序的应用也能够对大学生生活以及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很多学生都关注了至少五个微信公众号并且每天观看时常超过半个小时。因此如何运用新媒体这一平台,借助新媒体做好高效的舆情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做好高效的思想引领工作,同时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一方面高校应当提高新媒体平台的监测以及管理技术,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更加及时地把握舆论发展方向,并且做好控制工作。除此之外,由于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范围十分广阔,不同的部门以及院系都建立了教学平台,这也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于学校公众号的关注度下降,因此作为高校应当结合舆论管理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公众号平台,通过主推一个平台的方式丰富平台的内容以及栏目,使得学生能够在此平台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自身需求契合的内容,最终提高公众号的服务水平。除此之外,在进行内容设置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为学生服务这一意识,公众号的内容以及建设方式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媒体平台除了活动展示以及教学任务相关通知之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发表一些比较新颖和有吸引力的信息,同时也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设置讨论平台。在综合学生的意见之后,举办多样化的活动,最终拉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高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的关注度与喜爱度。

(三)加强团队专业化建设。网络空间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高校想要做好舆情管理工作是一件十分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事情,作为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网络建设以及新媒体运营,同时应当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以及管理特征,了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在团队人员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也应当将一些专业教师组织归纳其中,这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赢得学生的认可。这一部分教师的个人言论以及意见往往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同时也更容易说服学生。除此之外,应当充分运用学生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共同参与到高校舆论建设以及引导中,并且做好多媒体运营工作,培养这一部分学生形成高校舆论管理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影响力。作为教师在开展高校舆情管理的同时,也应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当下比较关注的热点事件,再以学生的视角出发,做出正向的舆论引导,最终形成合力。

(四)完善突发事件组织体系建设。想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引导以及管理,应当加大对于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建设。高校应当根据学生工作过程中的不同范畴设置组长以及副组长,由办公室、学生管理处、信息部门等不同区域组成紧急舆情处理小组,小组成员应当分工明确,且权责明晰,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应当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处理。小组由组长进行指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有条不紊地开展引导以及管理工作。通过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通力合作,进而做好舆情的监测以及信息判断、后续工作的处置。除此之外,保卫处以及宣传部应当共同组建一支政治立场十分坚定的管理员以及宣传员队伍,做好网络思想建设,加强日常舆情监测,构建网格队伍等等,动员校内外的一切力量,做好网络舆情的日常引导以及管理工作。

(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在高校网络舆情进一步发酵的背景之下,想要做好引导以及管理工作,应当完善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只有明确且适用的制度作为指导,才能够使得校园管理得当,执行有序,校园氛围更加平和,最终保障校园安全稳定。高校应当充分重视网络舆情管理这项工作,并且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找到适合高校发展的网络舆情引导以及管理的紧急预案,将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的处置逐渐转移到事前预防这一方面。除此之外,根据当下高校对于一些网络突发事件的排查,发现事件的内容以及事件性质往往会决定事态的发展,因此对于不同的网络舆情应当制定分级管理制度,一旦遇到一些突发性的情况,应当按照制度以及规章进行处理。除此之外,高校也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这一体系,在公众号等平台以官方的形式向公众回应网络舆情发展背景之下处理的情况以及后续处理工作,明确发言人的岗位职责、工作范畴以及工作规章制度,要求发言人能够根据事态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时间给予公众一个比较具有方向性的回复。在澄清事实的同时也能够避免舆论进一步发酵,进而减少舆情对高校的消极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获得信息交互性强,这些特征也为高校的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再加上抖音等当下正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使得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十分碎片化,因此,高校在展开舆情管理的过程中,首当其冲需要做到的便是与时俱进,增强大学生的融入感与参与感,不断地创新和探索舆情管理的方式以及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舆情管理中的价值引导作用,从而为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以达成高校安全稳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佳庚,锁志海,姬彤彤等.关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4):41-43.

[2]黄国兵.后疫情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处置[J].传媒论坛,2021,4(23):153-155.

[3]孙一昕.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37-38.

[4]周丽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1(31):19-21.

[5]吴馥梅,肖明.社交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话语空间生产研究——基于2017—2020年152个典型事件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1,7(14):1-5.

[6]慕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团组织新媒体舆情引导探析[J].黑龙江科学,2021,12(13):132-133.

[7]刘宝飞.新媒体视阈下高校舆情支持和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2):88-90.

[8]陈晓燕,何有世.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动机理论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6):105-116.

[9]孔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管理和舆论引导探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2):37-39.

[10]施丽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防控管理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5):181-183.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