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塑

2023-01-19 19:08:03 来源:采写编2023年第1期

□朱荣琛 易婉婷 周嘉豪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由于技术赋权等诸多因素,网络传播呈现出了“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由于传播主体的泛化、信息市场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把关”意识的失位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量的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的涌现,媒体公信力也随之下降。后真相时代,真相让位于情绪,新闻真实在新闻反转和虚假新闻中不断被解构,而肩负网络信息传播引导与“把关人”角色的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因此,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塑就显得尤为重要,主流媒体如何在当前传播主体多元化以及“后真相时代”的传播环境下重塑权威话语权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后真相时代所引起的舆论危机和信任危机,提出通过加强舆论“四力”建设、加强媒体融合、规范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等方式,旨在重塑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话语权;媒体融合;真实性;把关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中心化的网络传播模式解构,随之而来的是“去中心化”格局的出现,去中心化的“多元主体”传播模式替代了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由于网络媒体空间的激烈竞争和部分媒体把关意识的缺失使得虚假新闻、反转新闻接连出现,导致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后真相”的核心要义在于人们的情绪性胜于事实的真实性,在如此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显然用户对于信息的判断和认知将会出现偏差。而主流媒体作为新闻业中的中流砥柱应当通过多种举措,重塑其话语权,优化传播环境,让真相更好地“归位”。

一、“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格局

“去中心化”原本是自然生态学的概念,用来表述自然界无论如何演化,都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中心。“计算机依靠其散播信息的强大能力,正在创造一种‘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新权力结构,这是最早将其引入传播学领域的麦克卢汉对“去中心化”的认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技术赋权使得传播过程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传播中心,而这些节点不仅包含媒体或其他机构用户,也包括个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数量达10.51亿。其中,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占到总体网民数量的91.5%。由此可见,当前网络传播环境下“去中心化”传播系统内的节点分布非常广泛,但“去中心化”并不代表中心的消失,而是呈现“泛中心化”的趋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系统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彼此相互自由连接,从而使整个传播系统中形成无数重构的多元中心,整体的媒体传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去中心化”使整个传播系统内部涌现出了无数个中心,个体用户节点对中心的依赖程度降低,节点自身也可以发展成为新的“中心”,从而导致了主流媒体话语权的旁落。

总的来说,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深度互动。一方面,Web2.0时代所带来的用户节点化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巨大力量,使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结构更加多元。此外,“再中心化”也是网络传播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为新的群体共识的达成以及技术赋权后的平台传播能力的扩大化等。

二、话语权旁落: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危机

(一)后真相时代:让位于“情绪”的真相。“后真相”(post-turth)一词被《牛津字典》选为2016年度词语,是指“真相”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后真相”的核心要义是对于信息的认知已然从事实的真相出发转变为了以情感为导向的“后真相”,具体表现为民众对于信息获取的情感认知已经胜过对事实真相的认知,而且此类关注情感的内容往往比理性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因此,后真相时代的真相缺失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群体极化。在当前的网络传播环境中,观点相同的的人聚集时,原有的观点就会更加强化,不同的声音将被淹没,最后导致群体意见的极端化,主要表现为对事件真相追求的淡化,仅仅依靠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感受从而形成较为极端的观点。如在2017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辱母杀人案”中,网民在对事件原委并未了解清楚的情况下,仅按照自己个人的情感认知来进行判断,从而将自己与受害者相似的弱势群体归类以达到共情,继而站在弱势群体一方的立场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舆论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便是对追求真相的淡化,是以自我情绪来进行认知和判断的“后真相”。

2.信任异化。在后真相时代“众说纷纭”的网络环境中,一方面人们对于大量迎合情绪和立场谣言、假新闻不问真相地选择了信任;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媒体所发布的真相不信任,导致媒体整体的公信力下降。因此,由于这两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舆论反转后,民众反而对于虚假信息表示认同,而这种反转的基础并非事件的真相,而是通过人们固有的情感认知和情绪。最后,舆论对于事件的真相将不会再信任,反而会对于各种情绪化的信息加以信赖。

社交媒体的用户呈现圈层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立场、态度和见解等使其形成了不同圈层的群体,他们排斥与他们的价值观点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后真相时代”深厚的社会土壤。

(二)后真相视域下新闻业的“信任危机”。技术赋权之下,网络平台中涌现出海量信息,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除了借助传统主流媒体来获取和传播信息,还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等自媒体平台来进行信息的获取,但由于海量信息的充斥和传播主体的泛化导致信息的把关难度增大,虚假新闻的不断出现引发了在后真相视域下新闻业中的“信任危机”。

1.主流媒体话语权的旁落。在新媒介环境下,泛娱乐化倾向和后真相的到来等诸多因素不断冲击着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新闻舆论的整体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尤其是“UGC”的强势崛起对于受众的信息获取偏好和媒介使用习惯都有很大改变,新闻舆论面临新的生存压力,主流媒体的市场份额、受众基础不断被稀释,主流价值观念的话语权逐渐旁落。

首先,商业性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由于其传播特性,在传播力方面具有自身流程简单、发布便捷、传播快速等优势,往往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先声优势”。其次,新兴的网络媒体凭借其技术、资本和用户数量优势对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不断进行挤压和稀释。其中,主要表现在某些社会事件发生后,未经调查,网络媒体就通过碎片化的事实拼接真相,诱导舆论,从而使得主流媒体的引导力被削弱。此外,互联网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也被社会化媒体和商业性媒体所削弱,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特定的话题中,主流媒体的声量、数量远不及社会化媒体中大量碎片化、同质化的信息,尤其是各种自媒体平台更是通过剪切和拼凑等方式生产了许多“博取流量”的虚假内容,导致主流媒体的声音被削弱。

2.新闻价值要素权重的“偏移”。新闻价值的存在,是为了对于如何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取的,其中包括时新性、重要性等价值要素。而这些要素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已然发生了改变,用户对于这些价值要素的认知和选择与专业媒体的判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比如,多数受众对于重要性和显著性等要素的关注有所降低,更多地关注趣味性、接近性,集中表现为从“客观”到“可观”,从以客观真实为第一要义转变到了更加注重其信息与自身的关系和情感上的共鸣,新闻价值要素的权重“赋值”已经出现偏移。

3.新闻的真实性面临挑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突出的便是信息发布门槛大大降低,假新闻传播的频率加快,其传播形式和表达形式也越发多样。新闻已经成为了信息市场的“快餐消费”,部分媒体为了抢夺公众注意力资源从而获取流量,甚至“制造新闻”和“捏造事实”以满足受众的情绪需求。在后真相时代,情绪需求被放大,在被情感所裹挟的信息洪流中,“假新闻”和“反转新闻”的泛滥同样也引发了“信息传播危机”。

除了诸多的社会化媒体之外,一些主流媒体的把关意识不严格,缺乏严谨的审核流程和标准,从而导致了虚假新闻的出现。因此,当下媒介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新闻的真实性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回归真相:重塑主流媒体话语权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规范内容生产。真实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基本要求,但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传播主体的泛化导致很多“虚假新闻”出现,部分媒体为了利益与流量,摒弃了新闻最根本的底线要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类媒体机构都应当严格工作流程和采编规范,从而使作为新闻业中流砥柱的主流媒体发挥更大效能。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把握当前舆论形势,并运用内容审核与规范机制,在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媒介素养的基础之上,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其次,建立话语表达体系和新闻传播理念,不断探索创建符合当前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方式,真正做出有故事、讲情怀的新闻报道,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2019年7月2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的《主播说联播》,采用了更加新颖的表达形式和样态,使得节目整体传播力大大增强,栏目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网友一致好评。

因此,在“后真相”时代复杂的舆论环境之下,主流媒体理应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各类社会事件的报道中,通过更规范、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引导公众的价值选择和认知判断,重塑主流媒体话语权。

(二)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建设,提升主流媒体话语权。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创新新闻制作方法手段,从而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传播力和引导力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是方式和方法,而最终的落脚点则是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提升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之一便是加强新闻舆论工作的建设。

1.推进媒体融合,提升新闻报道的准确与速度。在当今媒体时代,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坚持移动优先原则,利用主流价值导向来引导“算法”。同时,在融媒体时代,更要做到对于速度和准度的把握,要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的底线。因此,主流媒体一方面要提升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视频和图片等综合要素的采编与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提升业务能力,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在媒介竞争激烈的时代,想要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赛道,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崛起的新媒体,之所以吸引眼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众多新媒体的切入点足够新颖且新闻时效性较强,注重报道的独家性和时效性以及对于传播形式的创新。因此,主流媒体更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行创新,如在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前夕,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就推出利用“SVG技术”制作的“点亮”武汉海报,一张黑白的图片,点击一下就变成彩色的亮图,这样的设计正好契合了大众期盼武汉再次焕发光彩的心情,这样的一款产品也迅速成为了爆款,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对于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也都得到了加强。此外,主流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新型媒介推进深度报道,进一步增强其引导力。

四、结语

“后真相”的实质是情绪大过真相,人们更倾向于依靠自身的“情绪”对信息做出判断,但在这样一个“极端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显然受众对于信息的判断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在当前假新闻、反转新闻不断涌现的传播环境之中,媒体的公信力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主流媒体作为我国新闻业的中坚力量,应当通过构建权威话语权来应对新闻业目前所面临的“信任危机”,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优化传播环境,利用其优势来实现话语权的重新塑造,让真相更好地“归位”。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7.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8-31)[2022-10-13].http://www.cnnic.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3]刘康.“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传播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建构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05):102-109.

[4]许婷婷,李欣童,任文肖.后现代语境下再中心化社群传播现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7):125-126.

[5]张爱军,王首航.后真相时代的自我救赎:真相的再归与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塑[J].河南社会科学,2021,29(06):93-101.

[6]纪美.“后真相”时代对新闻客观性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2(09):33-36.

[7]谢天武.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挑战、创新与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017(06):14-16.

[8]葛淼.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四力”提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0.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