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创新中国形象的四个维度

2023-02-22 15:12:05 来源:采写编2023年第2期

□刘 昊

内容提要:进入新时代,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跃升,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也空前加大。得益于这样的努力,近年来我国见诸于报道的科技创新成绩不胜枚举。这种传播当今科创成果的内容集中出现,逐渐形成了四个叙述维度。它们之间融会贯通,彼此相连,用不同的鼓点和节拍,演奏出同一首描绘科创中国的交响乐进行曲。作为新时代的宣传工作者,应当肩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用笔尖记录大国科技的坚实步履,留下反映时代洪流的激昂故事;也应聚焦创业奋斗的点点滴滴,用显微镜探查华夏大地的创新气象;更需要打破外界的信息茧房,展现当今中国的盎然生机;此外,还需要善于运用跨界文化创作,汇聚科幻世界的奇思妙语。

关键词:故事维度;科技创新;中国形象;新闻报道

新时代的见证者们,目睹中国近年来的科技进步,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无数诞生于这片沃土的新成就、新创造、新技术,在十年前对国人而言还是难以想象的奇迹。过去,我们在世界前沿科技的背后苦苦追赶,艰难地寻找着能够望其项背的机会。如今,我们已经在诸多科技前沿领域有了并驾齐驱的底气。亲身经历这一改变过程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在传递着科技创新之果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故事。

科技创新、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众多文字工作者和传媒人也将创作与记录的笔力挥洒到了这一富有感染力的领域:有的站在历史进程的潮头,用远景记录着大国科技的坚实步履;有的由表及里,观察着大众当中敢为天下先的奋斗故事;有的则心怀世界,尝试擦亮那些沉湎于“古老中国”刻板印象的外部目光;有的则将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书写下中国人的独特而厚重的科幻浪漫。在信息规模不断增长、传播速率不断提高的当下,把握住传播创新中国形象的四个维度,保持应有的历史站位,才能形成属于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记忆,更好地为创新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一、记录大国科技的坚实步履

每一项科技进展和工程创举,恰恰在宏大叙事的铺陈下塑造了时代群像。这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基础科学抑或重点领域所进行的系统性工程,其背后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之变,是整个国家砥砺奋进的最佳诠释,是当今世界国家发展竞争的最直接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取得了诸多令世界叹服的科技成就,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近300年以来所错失的科技发展机遇,使得这一古老文明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步履维艰。相较于前人,当今的人们无疑是幸运的,可以亲眼目睹中国由经济实力领衔而来的科技进步:不论是嫦娥工程,还是蛟龙探海,探寻星辰大海是我们这个民族充满好奇心的体现;而横亘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连接伶仃洋两岸的桥梁奇迹,无一不证明着这个修长城、开运河的民族在今日依旧长葆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优良秉性。“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特别是过去十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浩瀚太空群星闪耀,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铿锵步伐。这些故事不胜枚举,见诸报刊、网络、电视等多个媒介终端,全景式地展现了近年来国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与工程壮举。

记录大国科技进展的故事维度,多通过宏大的史诗级叙述进行描述。但宏大的叙事也有其局限性——虽然能够充分展现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但却形成了科技创新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感,提高了普通人理解国家科技战略的门槛。因此,记录大国科技的宏观叙事上,应当更加重视“接地气”,要在舆论宣传的阵地上“密切联系群众”。而做到这一切,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着力——其一,要苦练科技基本功,下笔之前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提升自己对科研工作和重大项目的理解。只有当自己充分了解了运行机理及现实意义之后,才能够向公众准确表达大国科技的前瞻性思考。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大多数人也对开辟新航路不甚理解,但在取得了切实的利益之后才会开始颂扬探险家的远见卓识。而科技的发展愈迈向高阶领域,则会令前期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研发的周期也随之拉长,产出经济价值的时间则不断延后。如可控核聚变等革命性研发领域,研发周期可能耗时数十年,投入规模更是难以估量。因此,作为叙事人,需要为公众剔除理解的门槛,用平实、生动、易理解的文字,引导社会舆论看向更长远的未来;其二,在科技创新题材故事的叙述技巧上,许多创作人员往往寻得一处细节和具体案例,进而采用实地写生的方式,投入到建设和研发的第一线,去观察不平凡壮举背后的那些平凡的建设者。而他们的故事,让一切的成就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空洞的奖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通过故事的串联,科技工作者们的喜怒哀乐便跃然纸上,拉近了信息受众与科研叙事之间的距离;其三,与普通人的日常不同,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这时,勤奋、方法不可或缺,而创造性的灵感更显珍贵。某些突破性的灵感来自极具天赋的个人,他的身边又会聚集起一个富有创造性灵感的团队。通过在个人贡献与集体努力之间达成执笔力度的平衡,才能将科创中国的风采与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是支撑着中华民族克服千难万险的精气神,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浩然之气,是植根于我们内心的那份家国情怀和不变的求索精神。

二、聚焦创业奋斗的点点滴滴

与展现宏大叙事的视角有所不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疑是最活跃、最具社会价值的科创领域。而其中人物的点点滴滴,依旧耐人寻味,激励着一批批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们。个人的努力也恰恰催生了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创业者们挥洒青春所开拓出的广阔天地。

聚焦创业奋斗故事的点点滴滴,应当突出读者导向,明确受众群体,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广大的青年。他们有理想、有知识、有干劲儿,需要的故事也应当紧扣热血和拼搏的主旋律。基于此,才会让故事引起广泛的共鸣。青年是新生的朝阳,是一个国家最具活力和想象力的群体。客观上讲,当代青年在接受知识积累的同时,所受到的精神和现实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本轮康波周期所引致的经济发展潜力不断丧失,传统行业所能带来的增量空间趋近于枯竭,阶层价值积累的格局不断固化,令一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现实面前踟蹰不前。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现端倪,年轻人更应“蛰伏”而非“躺平”,充分利用这一窗口期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以待新的科技发展机遇。作为微观叙事的讲述人,我们一方面应当及时、全面地向受众传达最新前沿科技成果,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更应当保持“正能量”,用创业奋斗故事为年轻人拨开迷雾,坚定地向他们内心播撒那一抹自信的阳光。

要写好属于年轻人的科创故事,应当具备两大要件——硬核与成长。所谓硬核,最早来自英文单词hardcore,指内容来源是某一事物的核心、基础架构。随后,硬核成为中国网络世界的流行用语,比喻专业性质更强、理解门槛更高的核心知识内容。科技本身就具备硬核魅力,而得益于数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年轻人的知识素养空前提高,在硬核科技领域的理解力更是惊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空谈情怀和奋斗已难以打动这些具备高度知识储备的创新创业者。因为他们自从踏上科技创业的征途后,技术和思维反而是他们所急需的。为此,应当将故事聚焦在技术开发前沿和思维拓展等领域,为他们提供创造力灵感。成长,则是创业奋斗故事的第二个要件。虽然科技创新的成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经验的积累同样不可或缺。创新创业者们所经历的成长故事,是人生阅历和思维深度的积累,是对管理运营缺陷的反复试错,是痛定思痛后所收获的淡定与成熟。这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日臻完善,更是每一个鲜活个体的成长。事实上,人的成长故事更能打动人心:在人类潜意识当中,主人翁出现的大团圆结局依旧最受欢迎。虽然创新创业无疑是风险极高、败绩不鲜的领域,但成功的例子依旧会鼓舞人心。得益于硬核与成长因素的交织,科技题材的创业故事才会在满是“躺平”的社会氛围中平添非凡的意义。

三、展现当今中国的盎然生机

作为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从古至今都为人类历史的演进贡献良多。然而遗憾的是,近代对中国而言是屈辱的历史,始于明朝中后期的科技沉沦与制度僵化,使中华文明一度落后于世界最先进文明的发展水平。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认知本就远远不足,更遑论向外界阐述当今中国的科技进步。由于全球竞争日趋白热化,掌握科学技术无疑是在下一轮经济周期启动时获得领先地位的关键。然而,中国的宣传声量往往难以突破世界舆论场的藩篱,而外部环境又不断强化信息茧房的控制力,使外部世界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科研创新实力,更无法正视中国为全人类科技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科学是全人类共建、共享的知识财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航天、通讯、基建、能源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的突破,本就打破了原有科技领域的既定格局,所面临的封锁和压力也更加明显。因此,中国更应当不遗余力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深入合作,打破技术封锁僵局。作为媒体人,则需要将国内科技成就及时全面地展现给全世界,重视同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资讯上的交流,扩大中国科技宣传的受众群体,讲好中国的科技故事,提升国内科技成果的世界认知度。中国对外的科技宣传报道应当充分阐释中国人的科技观——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构建普惠全人类的未来科技愿景,乃至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近年来,中国科技部和东盟各国相关部门一起,深入推进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科技力量。在相关计划的推动下,既有中国和老挝有关高校提出了建设“中国—老挝土木工程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构想,得到马来西亚、老挝、泰国等多个东盟国家的响应,并启动了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又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中国—马来西亚贝类(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优良珍珠贝种质的选育与繁殖研究,赋能两国珍珠养殖产业,抢滩国际中高端市场;还有中国与文莱科研机构携手,共同打造中文渔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帮助文莱有效提升了海水养殖技术,有力促进了中文两国在深海养殖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讲好这些科技创新故事,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国家创新形象,并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提供智慧交融的平台,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自身的科技发展。而在科技领域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同样也是自信、开放、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将中国的科技故事作为对外文化交流和资讯传播的切入点,向全球展现中国的开放与自信,令外界增加对真实中国的认知与理解。这样的举措能够为中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拓展声量,为国家形象的舆论塑造提供有益的助力。

四、汇聚科幻世界的奇思妙语

文学艺术领域同样也是讲好中国科创故事的重要舞台。伴随着中国社会自信、开放的步伐,国内的科幻创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论是文学领域蜚声中外的《三体》,抑或动漫领域的《灵笼》,更有斩获47亿票房的《流浪地球》,都是不同创作领域对于科幻中国故事的艺术塑造。而优质作品的出现,一方面,需要国家科技实力的扎实推进,为想象提供灵感;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内形成广泛的受众群体,在文化市场上打开局面。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为科技宣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丰富的科技内容又可以培育出崇尚科学、求真探索的社会氛围,让科技馆和科普宣传受到大众的追捧,让民众沉浸式地参与到科技进步的过程当中。此外,一大群科幻爱好者应运而生,形成了对科幻创作市场的消费需求。这一切又将与科普氛围形成良性循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投身于科技事业当中。正如婴儿潮时期的美国青少年,在科幻作品的浸润和滋养下,诞生了乔布斯和一众科技企业,为后来美国的各项科技创造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因此,中国科技创新故事不应只着眼于眼前,不应拘泥于客观世界,更应当放飞思维,融入科幻世界的奇思妙想,向年轻一代全景式展现科技的魅力。

相较于国外的科幻题材作品,中国的科幻世界显得如此厚重,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我们可能对所谓赛博朋克不甚了解,却愿意围绕着科技进步展开人性与文明的审慎思考。这无疑将中国的科幻世界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同样也是中国科幻应当坚持的创作立意。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厚重的人类历史发展脉络实现了相融交织,无疑令大多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的科幻作品黯然失色。这样宏大的历史叙事,是中华文化与科幻世界的高度整合,同样也是中国人独有的科幻浪漫。这一切的背后,是故土,是家园,是植根于我们DNA当中对文明传承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正如《三体》当中的那句名言一样——“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五、结语

记录大国科技的坚实步履,聚焦创业奋斗的点点滴滴,展现当今中国的盎然生机,汇聚科幻世界的奇思妙语——这四个维度,从宏观、微观、外部、内核四个层次奠定了属于中华文化的故事基调。作为新时代的宣传工作者,应当协力奏响科技领域合作共赢的世界音符,携手追寻那飞向遥远未来的思绪。

□参考文献:

[1]葛翀.借力新科技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J].新闻战线,2021(20):4.

[2]朱新梅.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4):3.

[3]段涵敏.科技人物报道如何以细节取胜——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走近科学家"为例[J].青年记者,2021(19):2.

[4]李轶楠,张凌之,赵婧.科技期刊服务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工程科学与技术》为例[J].编辑学报,2021,33(5):4.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