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3-02-22 15:16:50 来源:采写编2023年第2期

□王晓曼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定义,并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相结合的意义。根据目前二者的结合现状,指出了二者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队伍人员交流过少、阵地结合不够深入、缺乏完整的运行机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在如何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的融合运用中提出统一调度人员,搭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等对策,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运行,发挥出两个中心融合发展的最大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后 ,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精神文明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党在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党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神经末梢”,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与时俱进的宣传工具,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同推进新时代新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因此,建设好、利用好“两个中心”,让中心的融合建设在助力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型载体,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精神面貌为起点和基准,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服务大众,让群众在参与文明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是能够满足人们在新时期对精神文明需求的服务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大部署,推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地区整体风貌,增强对农村地区的思想传播力度。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对于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加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是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将传统的纸质媒体与新兴的智能媒体等既有共性又各自具有优势的媒体进行全面整合,打破以往的信息壁垒,实现资源的互融互通。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强调,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 要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整合县域资源,拓宽基层群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让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并实时反映自己的需求和期盼,最后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衔接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的信息交流纽带,也是打通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传播工具。通过建设和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出各类型媒体的优势,为基层精神文明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二者结合的意义。从以上对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定位一致,二者都是新时代提高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两者在提升精神文明程度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两个中心”的建设各有侧重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为群众提供精神文明实践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则是通过新型媒介为群众缩短信息获取的时差。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效结合,能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影响力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满足基层群众对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并用主流思想引导网络舆论,拓展文明实践工作阵地,有效地服务人民群众。

 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优质内容。

文明实践的内容丰富鲜活,有大量的优质素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模块嵌入到县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客户端内,对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再次编辑、再创作,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优势,吸引大批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并通过网络了解民意民情,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及时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占据舆论工作的互联网主战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网络空间,筑牢网络防线。

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县级融媒体中心借助快速传播信息的功能,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主流舆论阵地,拓展了文明传播覆盖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搭上网络的快车。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文明实践云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纵向传播方式,打通信息壁垒,增多了与群众的信息交流机会,使得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由以往的单向传导转变为双向互动,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文明实践参与度,成为与群众交流的新平台,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目标导向。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结合现状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各地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试点由最初的50个逐渐向全国范围扩大,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以此为契机,在推动中心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社会反响,“两个中心”携手并进、协同发展,从已有的试点建设来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两中心一平台”信息枢纽已初显作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重点在“线上”,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为基层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政务服务,是“线上”的新闻舆论媒体、线上服务平台、信息资讯枢纽。在开展文明实践工作时,通过融媒体中心搭建的文明实践综合数字平台,打造掌上文明实践中心,设置可视化文明实践电子地图,统筹调配志愿服务,精准用好各类资源,实现对文明实践信息分类加工,建立志愿服务菜单库,及时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当前,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的协同发展已经初显作用,拓展了志愿服务类型,增加了志愿服务的可视性,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

线上线下宣讲模式已日渐成熟。借助融媒体中心在县域内的传播优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主流舆论平台,实现理论政策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并且融入基层宣讲的各个环节中,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短视频“推送”理论知识、解读社会热点,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增加文明实践宣传影响力,进一步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与群众的互动性,反映群众呼声,凝聚社会共识。

心灵驿站已遍地开花。各地新文明实践中心充分挖掘优质资源,并依据当地特色,通过广泛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跃文化生活。注重推动线上线下文明活动的创建,创建可移动的文明实践中心,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丰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打造了专属于当地群众的心灵驿站。

“两个中心”融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破解: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队伍人员缺乏交流。在开展文明实践工作的过程中,两个队伍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交流,导致信息流通有时差。一方面,队伍专业性有待提高。新文明实践中心主要依托志愿者群体,志愿者大多数由当地的群众、机关人员、在校学生等组成,不同的群体文化程度存在差异。而融媒体中心多数以传统媒体人才为主,这类人才往往缺乏互联网思维以及对新型媒体技术的掌握及运用。由于各中心的队伍人员在专业、教育背景、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别,导致在对接工作时出现分层现象。另一方面,两支队伍交流不够。在线上线下进行文明实践活动前,“两个中心”工作人员的信息没有归集到一个平台进行统一调度,导致后续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出现分工不明显甚至推卸责任的现象。在活动结束后没有进行经验交流,无法对举行的活动做出总结,从而得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未能有效衔接工作目标。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未能有效衔接。一是已有的县域资源影响两个中心的阵地建设,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群众的文明素养也相差较大。特色文化资源各有侧重点,管理组织模式也不同。目前大部分地区融合的形式是通过建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大数据库,收集县域内的文明实践活动消息,并借助镶嵌在客户端内的云平台进行消息推送。在这种模式下,会有各中心部门信息交流不够、工作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出现,降低了各类活动的实时性,削弱文明实践在各地的影响力。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与当地的重视程度有关,在同一个县域内发展重心会有主次之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若着重建设某一方,则会导致两中心投入的人力以及物力存在偏差,出现失衡的现象,最终导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无法提供优质信息资源供媒体报道,或者融媒体中心不能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经济水平以及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二者在发展时是否能够有效衔接,最终达到共同的目标。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未找到恰当的融合方式。现阶段,各县域已经认识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性,基本都已经建成三级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但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关联性,片面地将两者分开建设发展,忽视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影响力上的作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舆论宣传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部分地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将二者简单地归结为两个独立的部门,没有意识到“文明实践+媒体中心”,应作为新时代党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未能将两者有效结合,削弱了精神文明工作的覆盖面。各中心之间职责划分越清晰、细致,越容易出现各中心、部门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情况,各中心之间协同配合难度加大。许多阵地建成后也只停留在挂牌阶段,没有切实利用起来,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并没有为文明实践搭建线上专属云平台,导致文明实践活动在地方的影响力上不来,群众获取的信息有时差,便民惠民的政策没有辐射到更多的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未能健全协同运行机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尤为重要,是架构起整个中心建设的框架,目前,在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协同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组织机制不协同的现象,例如:责任机制未能完善。在统筹机构人员以及职责职能的过程中,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及部门,各中心出现任务分配不合理或推卸责任的现象。奖惩机制未能制定标准。在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奖励和生活保障时,没有标准衡量,将有重大贡献的人员和积极性不强的人员同等对待,使一部分人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对策

(一)完善统一调度队伍人员体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队伍人员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形成综合性信息数据库,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投放,融合后的队伍人员,要适应岗位要求,并通过群众需求进行统一调度,打破原有格局,实现人才共享。通过整合线上线下的志愿服务队伍,组建志愿服务队,在策划、组织以及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时全程服务,即实现线上线下全程报道,实时呈现文明实践活动情况。通过对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利用考核、监督等手段,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线上线下的文明活动逐渐扩大覆盖面,让基层阵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打破壁垒实现信息内容实时流动。通过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发布,实现“两个中心”的信息共享,促使文明实践信息的动态流动。一方面,要实现信息内容的纵向流动,对已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要让其信息内容在各中心各部门之间互融互通,防止出现上下部门截断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实现信息的横向流动,各地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时刻交换掌握的信息内容,通过对彼此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归档,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为群众推送所需的内容,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进而提高为群众提供文明实践服务的效率。

(三)搭建一个阵地两个平台。充分利用好阵地资源有效为人民群众服务,既要建设好阵地,又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要不断推动线上线下阵地的互融互通,在推进线下阵地融合运行时,各地可以为新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搭建专属阵地,做到建在一处、干在一处,打破原有的平台壁垒,硬件设施由两平台共享,根据现实需要统筹线下资源,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为开展精神文明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在推动线上阵地融合时,融媒体中心可以为新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县域文明实践数据库,整合县域内的信息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群众的需求,并及时推送相关报道,扩大文明实践的影响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到人民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真正解决基层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最急迫、最期盼、最担忧的问题,努力提高基层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四)建立健全协同运行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着促进“两个中心”的协同发展,实现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协同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目标,由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组织和指挥,从机制上保证“两个中心”协同运行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使二者(下转第71页)(上接第90页)的融合不流于形式,起到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根基的作用。二是明确各中心工作职责和目标。通过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明确各中心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规定各中心各部门的职责,通过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运用计划、协同、评估等手段,提升文明实践活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在协调发展中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促进基层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章寿荣,程俊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标准化建设:理论本质与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0(03):42-45.DOI:10.13891/j.cnki.mer.2020.03.006.

[3]苏瑜.郑报融媒与16县区联手打造“县级融媒体中 心”[N].郑州晚报,2018-9-1(2).

[4]石立雄.以“两个中心”建设为统领 建强用好基层宣传文化阵地[J].共产党员(河北),2020(09):32-35.DOI:10.14061/j.cnki.cn13-1033/d.2020.09.017.


采写编杂志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联系我们

冀ICP备 0904753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30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冀网文〔2017〕3106-010号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 陈淑琴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22

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